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关于康熙第十三子胤祥被圈禁之迷的辩解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是敏妃章佳氏,他的外公是位参领。允祥14岁时,生母去世。康熙帝序齿诸子中,除去允礽外,允祥是惟一一位较早失去生母的皇子。章佳氏去世后,允祥由德妃代为照料,与德妃长子胤禛十分要好,这同自幼由惠妃抚养的允祀与惠妃之子允礻是之间的亲密关系,十分相似.
允祥精于骑射,诗文翰墨亦佳[注:参见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卷134,《宗室王公列传》6,《怡亲王胤祥》]。他同比其小两岁的皇十四子允礻题,是八阿哥允祀以下皇子中最出色的两位,而允祥又相对更偏重于文[注:震钧《天咫偶闻》卷3载,“怡亲王(允祥)府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绛云楼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大半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两家散出,半归徐建庵、季沧苇。徐、季之书由何义门介绍,归于怡府。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世所罕见者甚多,如施注苏诗全本有二,此外可知。”],后者则侧重于武。
允祥与允礻题两人共同的启蒙老师,是康熙帝的舅舅佟国纲之子法海。24岁考中进士的法海被选为皇子师时,只有27岁,允祥当时13岁,允禵11岁。“法海侍皇子讲诵十年,直词正色,蒙圣祖喜与,谓独不能欺。”[注: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2,《法海》]允祥与允禵才学俱佳,当有法海教诲之功。
雍正年间所修《八旗通志初集》中,称允祥为“圣祖钟爱甚笃,省方巡幸,恒命扈从,恩宠优渥。”这实际上是指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前的情况。自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13岁的允祥第一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允祥带往。如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除去皇太子允礽外,随行皇子只有允祥。换言之,这10年中,康熙帝外出时,允祥是所有皇子(包括皇太子允礻乃)内惟一必定随往者。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允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备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第,是一难得人材。这应是允祥为康熙帝所青睐的主要原因
康熙四十三年节1704年)前后,皇八子允禩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的信中,称“十三殿下(指皇十三子允祥)”乃康熙帝所“钟爱者”。不足20岁的允祥受到皇父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一清二楚。
诸皇子内,允祥与四兄胤禛一向要好。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去世后,雍正帝在祭文中写道:“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雍正帝继位后将允祥倚为心腹,是以他们青年时代结下的情谊为基础,如果他们对皇太子允礻乃的看法与立场相左,或在康熙朝晚年的储位之争中未曾达成默契,这一基础势必发生动摇,情况就是两样了。
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后,康熙帝对允祥的看法发生很大变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35化,允祥的地位一落千丈。
《八旗通志初集》中说允祥“谨度遁礼,恪慎有加。不立党援,不邀名誉,……公私政事,一无扰累。”允禩“数以诈术诱惑诸王,王(指允祥)独不为所动。”据《清世宗实录》载,雍正帝曾称赞允祥“于皇考时敬谨持身,廉洁立品,未尝图利干预一事,纠党邀结一人,……其安分自守,家计空乏,举国共知。”然而,《雍正起居注册》中记载上述同一段话的前面,还有很关键的数句,为实录所删除:“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数年以来,王敬谨持身,廉洁立品……”[注:《雍正朝起居注册》,第1册,第139页]
足见,允祥谨言慎行的处事作风,是他在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事件中,受到重大挫折和打击,心情压抑的情况下,逐步形成,如果此前即是如此,也不会深深卷入反太子事件并受到牵连。
下述两种私家著述中,都透露出允祥与一废太子事件的密切关系。
据《永宪录》载,“胤祥戊子(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以旧东宫事波及,亦削贝子。后再复。”前已述及,康熙朝曾于三十七年、四十八年两次分封皇子,第一次止于皇八子允禩,允祥自然不在其内。第二次分封,是在复立允礽为皇太子后不久,此次止于皇十四子允禵,而皇十三子允祥仍未受封[注:按,雍正帝也承认这一点,参见《清世宗实录》卷13,雍正元年十一月辛丑]。康熙帝的年长皇子中,允祥是惟一一位在皇父生前没有受封之人。这与他曾深受皇父器重的情况,形成极大反差,若非犯有重过,不会至此。雍正帝说他“于皇考时……家计空乏”,这同他始终不曾封爵,因而既无其他皇子封爵时所受大量钱财,俸禄所得也相对较少,密切相关
另据《永宪录》载,四十七年九月,允祥事发后,其老师法海因之被牵连,受到降职处分,并被调离此任。法海的同僚徐元梦,称法海是“以侍皇子得过”。从法海一贯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处事风格,以及同坚决反太子的允禵等人关系很好等情况看[注:按,康熙五十七年允礻题率师西征后,法海奉旨“赴西宁军前效力”。雍正继位后,称法海“至西宁,遂与允礻题私相交结。允礻题为大将军时,时,种种贪纵不法之事,法海并不劝阻。及朕即位后,令允礻题来京,法海乃军前效力废员,未奉朕旨,即潜至京师。”参见《上谕内阁》,雍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他对皇太子允礻乃不会有好感,或者曾为允祥在倒太子的行为出谋画策。
《皇清通志纲要》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五皇子、八皇子、皇太子开释。”该书作者系允祀之子弘旺,他将允祥同废太子及皇长子允礻是并列,与其他皇子相区别,从而透露出允祥在一废太子事件中过愆甚重。但后人也因此而产生误解,认为皇十三子允祥从此被长期监禁,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才放出。事实上,允祥不久就被释放,翌年(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巡塞外,他在在随行皇子之列。但此次康熙帝将他带在身边,绝非示以宠爱,而是具有防范之意。
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康熙帝在允祉、允祥和允禵3人的请安折上朱批:“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不行约束,必将生事,不可不防。”可见,允祥虽被开释,但康熙帝对他已失去信任,故令允祉、允礻题等皇子加以管束。允祥与其他皇子一起恭阅上述朱批,所受刺激之大,尴尬羞愧之状,皆不言而喻。他之所以自此谨言慎行,敬恪有加,以终其生,可以从这里找到部分答案。这便是雍正帝所言康熙帝对允祥的“随即鉴宥”。
由于心情郁闷,允祥终于患病,“湿素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此症时好时坏,经御医反复医治,很长时期未愈。康熙帝是位慈父,尽管对允祥十分不满,但对儿子的病痛仍记挂在心。他支塞外时,经常在给皇子们的朱批中问询此事,并亲阅御医奏折,对治疗做出具体指示[注:满文朱批奏折4件,胤祉等奏,康熙五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六日初六四日、六月初六日、康熙五十一年(无月、日)。按,由于种种原因,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后皇子们的奏折保存下来的极少,故允祥此症于何年痊愈不详]。自四十九年直至六十年(1710—1721年)期间,允祥始终未曾随皇父外出,因腿足疾患行走不便,当是主要原因
根据有关情况判断,允祥曾是皇子中反太子派成员之一,并在一废太子事件中遭受挫败。胤礻真继位后,允祥虽然备受倚重,但却谨恪有加,竭心辅佐,与年羹尧、隆科多两人恃宠妄为的作风,形成鲜明对照。因此,胤禛对允祥评价极高。允祥之所以对于新帝的宠任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是由于他自幼对胤禛的性格作风极其了解,深知这是其得以自保的惟一良法,同时也表明,康熙四十七年的重大挫败,对允祥的作风与性格影响之大,直至终生。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雍正帝在斥责曾跟随允礻题出征,并被保举为将军的宗札布时说:“如今尔言怡王(指允祥)为平常之人,无所知识,却将国事交付伊办理,何能治理好?尔之此言,是否言及于今?是否诅咒国家?若言怡王,自幼强健聪慧,人才优良,皇父优加恩宠,此事举国皆知。怡王并非胆大妄为之人,从无非分之念。怡王对皇父尽以子道,对二阿哥尽以臣道。由于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妒忌、陷害,因而株连于二阿哥。自被株连后,多年来惟感激皇父之恩,而对允就题等人胡闹之事,从不过问,亦不敢越雷池一步。怡王从不使皇父担忧,此事众人亦皆知。”按照雍正帝的上述说法,允祥是因“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之妒忌、陷害”,而开罪于康熙帝。对此须做分析
首先,允祥如果真是与皇太子允礽关系亲密,同反太子派成员之一胤禛站在相反立场上,那么他们两人绝不会自幼如此要好,平日居京“晨夕聚处”,扈从塞外“形影相依”。
第二,据《清圣祖实录》载,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的10年内,康熙每年夏秋去塞外行围、巡视所带皇子中,都有皇太子允礽及皇长子允褆、皇十三子允祥等3人,而其他皇子却是间在其中,并非每次必往。这是皇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矜持日趋尖锐的10年,而巡视塞外,则是康熙帝每年外出活动中历时相对最长者,显然,他携太子同行,是因不放心让太子独自留在京师,至于固定地选带两位皇子,令其随扈前往,长侍身边,不仅只是示以器重,还有以之暗中监视、牵制皇太子,加强对自己的护卫之意。当三十六年(1697年)后皇储矜持日渐公开化,特别是三十九年(1700年)索额图家人密报他有不轨之心后,康熙帝对此戒备,是完全必要的。之所以在诸子中挑选允褆与允祥,一是他们两人都精于骑射,武功出众;二是康熙帝深知他们与皇太子不合,因而不会予以庇护或与之同谋;三是允祥十分精细,作风较为踏实,允褆勇悍有余而乏沉稳,两人恰成互补之势。如果允祥同允礽关系密切,岂能为康熙帝选中,而且历10年不变?
第三,如果确如雍正帝所言,那么,当大阿哥允褆被圈楚,允礽复立为皇太子后,因太子而受委屈的允祥也会得到相应的嘉奖,封以爵位,而不会反被康熙帝打入另册,与其他皇子区别对待,甚至在一废太子事件早已完结后,仍不为康熙帝所原谅,被斥之为“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封建时代,如果皇帝认为某位臣子不忠不孝,其贬责之重,非同一般,仅此一语,即可致后者于死地。倘若允祥只是犯有一般过错,爱子如命的康熙帝,绝不会出此恶言。
因此,雍正帝所说允祥开罪于康熙帝的缘故,无法令人相信,但允祥从此退出反太子派,谨言慎行,“不敢越雷池一步”,则确乎如此。
怡贤亲王允祥 怡贤亲王允祥,圣祖康熙爷的第十三子。原名胤祥,自雍正即位后改名为允祥。 康熙晚年,诸子争立,作为十三爷的允祥也无奈的参与其中,结局可是不怎么乐观。由于众阿哥争立最终康熙帝也被惊动,他对于这件事十分恼火,下旨制裁众子。结果是允祥被圈禁,在不见天日的高墙中失去了自由,政治生命也自此终结了。一年有一年的苦熬自然也会有结束的一天,允祥最后还是被放了出来,结束了那非人的生活。而在被圈禁的日子里所受的苦也只有他自己才能理解和承受,在那里他不再是阿哥,不再是凤子龙孙,他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那里有非人的生活和无尽的苦楚。正是由于这些折磨,允祥的壮志雄心也一点一点的磨灭,在政治上的进取心也不再似从前了,对于皇位也没有了觊觎。他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他不在是以前的十三爷了。正是以上的经历使他不再是众人的眼中钉,同时他也失去了原本头上那耀眼的光环,就在这时一个使他的人生发生转折的人走进了他的生活,这个人就是四阿哥胤祯,他看出了允祥的实际情况,也看出他不再有野心。于是两人的友谊就这个开始了,一个意图当皇帝,一个只是想好好的活着。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性情也相近,所以他们结成了最坚固的同盟,成为了最强的组合和争立的集团,最终获得了成功。两人的友谊成为了当时最不可思意的一件事,而且一直持续到两人分别离世,成为了一段佳话。而允祥也得宜于那段被圈禁的故事,他自重获自由后就逐 渐变的谦恭有礼,待人和善,与世无争,这样的待人处世的态度使他成为当时的老好人,所以在众皇子都担心自己成为雍正打击的雍正一朝,允祥依旧风光无限,因为他是当时真正没有野心的唯一一人。 康熙最后还是去世了,丢下了万里大好河山,世宗雍正即位,封允祥为怡亲王。不久就命他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元年,又任命他总理户部。十一月,下谕商议:“怡亲王于皇考时敬谨廉洁,家计空乏,举国皆知。朕御极以来,一心翊戴,克尽臣弟之道。从前兄弟分封,各得钱粮二十三万两,朕援此例赐之,奏辞不已,宣谕再四,仅受十三万;复援裕亲王例,令支官物六年,王又固辞。今不允所请,既不可;允其请,而实心为国之懿亲,转不得与诸弟兄比,朕心不安。”从雍正的谕旨中可以看出,允祥不光不争赏赐,更是勤俭廉洁,与世无争的态度依旧不变,虽然位高权重还是待人和善。经过王公大臣们的讨论过后,命允祥所兼管的佐领俱为王一等一员、二等四员、三等 十二员,豹尾枪二、长杆刀二,每个佐领增亲军二名,加护军。这一系列的改动不光增加了允祥的依仗,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地位。雍正二 年,允祥请除加色、加平等弊端,并且增设三库主事、库大使,雍正听从了允祥的建议。 雍正三年二月,三年服满。雍正觉的允祥总理事务谨慎忠诚,应该从优议叙,所以加封给允祥一个郡王爵位,授意允祥在诸子中找出一人承袭这个爵位。八月,又加俸银万两,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十二月,京畿遭遇水灾,雍正命允祥前往勘查,同时任命允祥总理京畿水利工程。允祥在多日的勘察和分析之后,向雍正上疏道:“直隶河与汶河合流东下。沧、景以下,春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皆汇于天津大直沽入海,河道多浅阻,伏秋暴涨,不免溃溢。请将沧州砖河、青县兴济河故道疏濬,筑减水坝,以泄之涨;并于白塘口入海处开直河,使砖河、兴济河同归白塘出海;又濬东、西二淀,多开引河,使脉络相通,沟澮四达;仍疏赵北、苑家二口以防冲决。子牙河为滹沱及漳水下流,其下有清河、夹河、月河同趋于淀,宜开决分注,缓其奔放之势。永定河故道已湮,应自柳义水所归,应逐年疏濬,使浊水不能为患。河口引之稍北,绕王庆坨东北入淀,至三角淀,为又请于京东灤、蓟、天津,京南文、霸、任丘、新、雄诸州县设营田专官,募农耕种。”这一道奏折是当时朝廷所接受的第一份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奏折,这份奏折详细的阐述了当时京畿水利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应对的措施,这两个方面不光合乎逻辑也十分实用。可见允祥的确不是图有虚名,而是实实在在的干才。雍正四年二月,允祥再度上疏要 求在直隶地区兴修水利,请求将诸河川分为四局,经过吏、工等部的商议,决定以南运河与臧家桥以下之子牙河、苑家口以东之淀河为一局,令天津道领之;苑家口以西各淀池及畿南诸河为一局,以大名道改清河道领之;又以永定河为一局,以永定分司改道领之;北运河为一局,撤分司以通永道领之:分隶专官管辖。之后又命分设京东、京西水利营田使各一人。三月,上疏陈述京东水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5利工作的事宜。五月,又上疏陈述畿辅西南水利工作。皆由各部商议后得以实施。允祥在雍正一朝的建树颇多,不像在康熙时代的碌碌无为,而且他对于大清朝的水利建设十分关心,为了改善水道他经常实地考察,会同专家做出合适的改进方案,并且付诸实施。允祥的这一系列的行为,不光利国而且利民,可见他不是只图虚名而是想为国家有所贡献。雍正四年七月,为了表彰允祥的功绩特地赏赐亲笔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榜,下谕表彰:“怡亲王事朕,克殚忠诚,职掌有九,而公尔忘私,视国如家,朕深知王德,觉此八字无一毫过量之词。在朝诸臣,于‘忠勤慎明’尚多有之,若‘敬诚直廉’,则未能轻许。期咸砥砺,以副朕望。”雍正七年六月,允祥受命办理西北两路军机,执掌兵权的允祥更是越加得到皇帝的信任,并且在同年十月,又增设仪仗一倍。可惜的是允祥的寿数却没他的官运那么亨通,这年十一月,允祥得疾,而且病势沉重。雍正八年五月,允祥病入膏肓,雍正帝亲自前往探视,可是刚刚进允祥府邸,他已经逝世了,雍正悲恸万分,辍朝三日以示哀悼。第二日,雍正还亲临祭奠,亲自宣读卜文: “怡亲王薨逝,中心悲恸,饮食无味,寝卧不安。王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朕待王亦宜在常例之外。今日朕素服一月,诸臣常服,宴会俱不必行。”之后,复下谕列举怡亲王的功德,而且还命其复名为“胤祥”,配享太庙,谥号曰贤,还以“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加于谥号上。白家甿等十三村的村民还请求为允祥建祠,雍正还特地为他拨官地三十馀顷为祭田,免租赋。而且还更定园寝制度,按照常例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又命在未出殡时,每月赐祭;小祥及殡,按照大祭礼赐祭;三年之后,每年赐祭。这些皆是皇帝的 特别恩宠,不属于常例。乾隆年间,又入祀盛京贤王祠。命王爵世袭罔替。 允祥在雍正一朝所受的待遇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这与他那性格是分不开的,雍正对他的信任也是无人能比。在雍正一朝有另一个很得宠年羹尧,他职掌兵权,位高权重,就连国舅隆科多也让他三分,他也很受雍正的宠信,甚至拿御前侍卫当仪仗队。他曾经眼红允祥的待遇和受皇帝宠信,为此他大肆散播谣言污蔑允祥,可是雍正连查也没查就下谕训斥他心胸狭窄。后来年羹尧和隆科多都因为权柄太大而被雍正除掉,而原来的二、八、九、十、十四这些王爷也一个个的或被杀或被圈,没有一个好下场,十四爷因为和雍正同母所以免死,可是也直到乾隆朝才获的些许自由。与这些人相比允祥可以说是雍正朝的不倒翁,他一路攀升,但是却不遭嫉,死后还可以用原来的名字,而他的兄弟们都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待遇,有的甚至被除籍,发配边疆给披甲人为奴。允祥的一生在前期虽然是饱受打击,不过在后半生却是一路春风,一展抱负,是一个很负传奇色彩的人物。
是被圈禁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