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因为烛之武向秦国国君论述了晋国的贪得无厌以及保护郑国的好处
秦晋崤之战《左传》
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派兵来袭击,郑国就可以得到了。”秦穆公为这事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兴师动众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说过的。军队劳累不堪,力量消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劳师动众而无所得,士兵们必然产生怨恨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秦穆公谢绝(蹇叔的劝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们带兵从东门外出发。蹇叔为这事哭着说:“孟子,我今天看着军队出征,却看不到他们回来啊!”秦穆公(听了)派人对他说:“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岁,你坟上的树早就长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独子加入这次出征的军队,(蹇叔)哭着送他说:“晋国人必然在肴山设伏兵截击我们的军队。肴有南北两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国君皋的墓地;北面e69da5e6ba90e799bee5baa6361一座山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一定会死在这两座山之间的峡谷中,我准备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秦国的军队于是向东进发了。
..........................................................................................
能预示秦军必败的四句是?
(1)骞叔劝谏穆公。
1“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这里要注意;“谁”虽为泛指,实际上指的是晋国。下文“晋人御师必于肴”可证。
指出: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2)骞叔哭孟明等人。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
预见此次秦军出征必败。
(3)骞叔哭送其子。
“晋人御必于肴。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进一步指出,晋军必定在肴地伏击秦军,秦军此次出征会以失败告终。
.............................................................................................................
《左传》中是如何描写肴之战的?秦国失败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公元前628年,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此时晋国正值国丧,新君尚未即位;而郑国国君郑穆公亲晋,可能会危及秦的利益。所以秦穆公想发兵袭郑,认为杞子等三人可做内应,胜利较有把握。为此,秦穆公征求蹇叔的意见。蹇叔据理劝阻,秦穆公不听,决定发兵袭郑。未曾料到郑国已有准备,加上秦军自身的错误,袭郑失败,不得不退兵西归。晋乘机在肴山追击秦军,秦军大败,三帅被虏。这就是所谓肴之战,以秦败晋胜而结束。我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秦穆公,料敌不明在先,刚愎自用在后,焉能不败?
1.秦军长途跋涉偷远方的郑国很劳苦,而郑国一定会有防备,以逸待劳。
2.既然郑国会和悉秦军此次行动,秦军就无用武之地,这样秦军内部就一定会上下不齐心,产生违背纪不服约束的情绪。
3.秦军偷袭郑国,会遭到晋国伏击。
4.秦穆公开始不听蹇叔的意见,到最后才终于悔悟,认识到蹇叔的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但已经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