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虎符是古代调兵遣将的信物,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知,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
较出名的是阳陵虎符,历史书上有的,这儿有图片,并附相关资料,望楼主满意!
(转自百度百科)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颁发给阳陵驻守将领的铜制兵符。虎符高三.一四厘米,长八.九厘米,虎形,有左右两半。铭文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是关道于符节制度的重要实物。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既以虎符的左内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驻地。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即应发兵。虎符盛行於战国、秦、汉。此件为秦代之物。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容”。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此件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整体形成一艺术品。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调兵遣将的信物
虎符是古代皇帝授予将臣兵权和调兵遣将的信物。历史上有“窃符救赵”的故事。
相传,战国时,秦国重兵包围赵国,赵国向魏国求救,但魏王迟迟不肯发兵救援。魏王的弟弟信陵君便请赵国女子魏王的宠姬——如姬设法偷出虎符。信陵君得到虎符后,派人杀掉屯兵不前的魏将晋鄙,夺得兵权,击败秦军,解了赵国之围。
虎符大多用青铜制成,通常铸成老虎的形状,背部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右半部留在皇帝手中或朝廷里,左半部在统掌兵权的将帅或地方官吏手里。遇有战事,需要调兵遣将时。皇帝便派使臣手执右半部虎符去军中,带兵的将帅拿出左半部虎符相验证,如能合成e68a84e79fa5e98193334一只完整的虎符,证明使臣确系皇帝所派,将帅就按使臣传达的命令调遣军队。
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唐代以后废除不用。
虎符在古代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发生了很多与其相关的故事。《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围困赵国国都邯郸,赵平原君因夫人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于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将晋鄙率10万军队救援赵国,但后来又畏惧秦国的强大,又命令驻军观望。魏国公子信陵君无忌为了驰援邯郸,遂与魏王夫人如姬密谋,使如姬在魏王卧室内窃得虎符,并以此虎符夺取了晋鄙的军队,大破秦兵,救了赵国。郭沫若先生曾经选取这一题材创作了著名话剧《虎符》的剧本,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战兵败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勇将赵云夺城成功,并且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由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就夺取了三处城池,而耗费许多钱粮、兵马的东吴周瑜却一无所获,如何不生气?由此也可见当时虎符作用之大。
在历史上,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隋朝时改为麟符。唐朝因为讳虎,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世演变为铜牌。
虎符。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虎符能分成左右两半,用兵时,左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5一半交给带兵的将帅,右一半由国君保存。
要调动军队时,国君将右一半交给差遣的将领拿去和带兵将帅手中的左一半扣合,互相符合完整表示命令验证可信,方有权调动军队。
扩展资料:
虎符起源于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多采用铜质制成。其由背到腹剖成两半,在分割面上有凹凸不平的榫,榫或呈字形或为图案纹饰,类似口令、密码一类,两器相合无隙。
虎符一般右半存于朝廷或君王,左半颁发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素来都是专符专用,以充分保证君主对地方军队的控制权。
需要调动军队时,君主将右半边虎符与带兵将帅的左半边虎符合二为一,当验证左右配合完整即表示命令可信,有权调动军队。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虎符为秦惠文君的杜虎符。
虎符盛行于战国、秦、汉和魏晋,其形状、材质、刻铭方式等也有些许变化。战国至秦朝时,虎符上的铭文位于左右两侧,且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即可通读。
自汉至隋之前,虎符均为铜质,铭文皆刻于虎脊之上,骑于中缝之间,只有合符方可通读,以验真伪。
隋唐时期,兵符形状不再为虎形,如唐朝便采用鱼符、兔符及龟符以用作出入宫禁的凭证。南宋时曾一度恢复使用虎符,到了元朝则使用虎头牌,而后世慢慢就演变为普通铜牌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虎符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东郡虎符——古代调兵遣将之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