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理解来“人文素养”,遵循字面内涵表述组合意义就是最实际、最便利的途径。“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我看所谓的“人文自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学习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人文能力,扩宽研究问题的视野,采用多种角度看待问题。可以参考周作人先生的书籍。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知”。
学习历史,读史明智,不过确实可以看到另类的历史,大家眼中的历史和你通过各方所知道的历史是不同的。 汇集和综合了中外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心理学等多门现代人文知识,帮助人们走进人文殿堂。通过本教材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并把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道,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好其他课程及人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个人认为还是文学懂得多。历史这东西,如果把他当做一门学问来学的话,是很枯燥的。但如果把他当做故事抄来读的话,就有意思多了。比如学古代史,什么西夏辽金蒙古大理,只是一个印象符号。但如果你从《天龙八部》看到《倚天屠龙记》,那么你对于这段历史就清楚多袭了。
我们学校的历史课有个缺点,那就是把历史都分割独立开来,一块一块的背诵记忆,让学生感觉历史是断片的。比如历史课会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学生就会以为是明朝的事百。但如果看《鹿鼎记》,就会知道原来郑成功他老爸原是海盗,后来投降了清朝。郑成功不愿投降,就带人打下台湾作为自己度的地盘,和清政府对立。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意思是:(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变换。
句中的“方”即“才”, “见小”即见识浅陋,蟪(huì惠)蛄是一种蝉,春生夏死,或夏生秋死,寿命很短,蟪蛄只能活zd两季,所以它根本不知道一年的春与秋,不知道春秋季节的轮换。
前句自嘲,后句用典。不少人用蟪蛄作比喻,说明寿命短暂则见闻有限,现在可用来嘲讽某些人目光短浅、弧陋寡闻。
扩展资料
该句出自明朝张岱的《琅嬛福地记》。
原文:
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内小,春秋问蛄蟪。
石彭与凫毛,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
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
翻译:
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一二。(经过此容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石彭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
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