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在我百看来,研究性学习是个很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它能培养我们多方面的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水平。它能使我们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团结合作。
我对于“研究性”这个词由比较肤浅的理度解到有了较深的理解。我对它的理解正是由于它教育了我很多,也使我明白到更多课堂上没有明白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我才会认真地做好研究性内的事情。
随着研究活动的开展,我们慢慢地感受到了知喜悦。不可否认,研究性学习使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回顾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落空,一次次的收获,一次次的喜悦,我们感慨万道千,真为自己拥有这一段美好的回忆感到庆幸回、自豪。
我对这门课程很有兴趣,它让我受益匪浅.使我与同学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希望以后能够成功的完成每一项课题.以最方便的方法研究出这些课题.
这门课程教会了我们很多答有用的东西,也让我们从此更加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这门课程让我们成长了不少,是我们精神上的宝贵财富!
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学生角色:从被动到主动
近年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通过专职教师、专用教材和固定场所传授知识,学生始终还是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的认识活动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仍然限定在“传授一接受”的模式内,致使我们的教学严重轻视实践、发现)探索等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核心是自主性。语文研究性学习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研究意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参加研究实践活动,在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研究的个人观念体系。学生有了很强的研究意识,就会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学生是否自主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衡量语文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志。设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在学生自主研究活动上下功夫。设计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是:
1.从抓语言问题开始
爱因斯但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途径,对大量资料的搜集和占有,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理念,正说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广阔的天地。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上句,按常规,教师说一说“不宁静”的原因就可以了,但我们多问一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的呢”,多查。阅一下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与学生一道研究,答案就不再是那么单一那么简单,有政治原因,有经济原因,有文化原因,有家庭原因,也许还有信仰问题。这种研究就不是一般性的提问,而是一个研究小课题。发现了问题,,不应由教师来解决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提出对策,形成课题,写成小论文。
2.强化自我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62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习态度的培养,往往采用教师和家长督促、检查、奖罚的方法,使学生感到外力胁迫而产生勉强学习的态度,从而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心理倾向。具体要求:课题研究前自找资料、自我准备、自我设计方案;活动中自我表现、自我发挥;活动后自我总结、自我评价。
3.创设一种情境
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氮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语文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语文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创设情境应该是重点思考的一个内容。
二、教师角色:从传授到指导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呢?
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学生自行组织的各种研究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支持。教师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把握研究活动的目的,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总结研究的成败得失。这种指导作用贯穿于学生研究活动的始终。教师导在活动前,引在活动中,评在活动后,指导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间接暗示。当学生在某一环节出现困难疑问时,教师适时、适当的指导是举足轻重的,这将提高学生研究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在教师高质量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活动任务。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以学生的独立探索活动为基础,但实质上这种探索活动是在教师“导演”和指导下的活动,是教师主导作用更艺术的表现。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从实际问题切入的,需要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大量基础知识,这不仅要求教师对语文知识有精深了解,而且要熟悉多种研究方法,还需要对当前语文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比较深透的了解,这样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设计出适宜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方案,进而引导学生开展深入扎实的研究活动。,可以说,语文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而不是传授、灌输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呢?
1.引导学生选择课题
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可能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开展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导,就应导在关键问题上。选择课题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二定要像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的)‘课题”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差距,高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合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比如选《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研究》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
2.引导学生设计方案
课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有序、有效地推进。一份好的设计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A。课题的提出。包括课题提出的原因,课题内涵的界定,研究预期的目的。B。开展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C.开展课题研究的活动安排,具体到每一节课具体做什么。D。研究成果的结题形式。设计方案重点要考虑的是选择研究方法和手段。“方法总是服务于特定的研究目的的”。教师要告诉学生,如果研究的目的是形成新的科学事实,且对象又是活动形态,就应该选择观察、调查、实验等类方法;如果研究对象是文献形态的,就应该选择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如果说研究目的是要形成新科学理论,就应该选择归纳演绎等理论研究方法。从我们语文研究课题看,绝大多数是文献研究对象,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是主要的研究方法。 3.导在学生研究疑难处在学生活动难以深入进行时,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活动开导,这种开导主要是思维方法上的,而主要不是内容和答案上的,重在导疑、导难、导法。
三、学习空间:从封闭到开放
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非组织的社会化语文活动将成为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如环境语文、街头标语、广告、影视传播以及人际间语言交流等。学生可以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可以到网上去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
四、学习形式:从单一到多样研究性学习形式多种多样且具有深度。
先秦两代:管 仲 (?~前645) 名夷吾,字仲,谥敬仲。颍上县北管谷村人。春秋时杰出政治家。 出身贫寒,早年与鲍叔牙游,合伙经商,因母老家贫,常受鲍叔牙资助,成为挚交。齐襄公乱政时,助公子纠与公子小自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恒公任为上卿,尊称“仲父”。治齐40年,对内政、经济、军事进行全面改革,制订一系列富国强兵方略。提出“仓 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把礼、义、廉、耻看作国之四维,以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特许于庶民中选拔人材,破格提升,重视奖勤罚惰。并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将行政组织同军事编制相结合,统一军政领导,增强国防力量。从此,国力大振。对外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九合诸候,以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著有《管子》一书,共86篇,今存76篇。
庄 子 (约前369~前286) 名周,字子休。战国时蒙(今属蒙城,一说河南商丘和山东曹县)人。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和梁惠王、齐宣王山时,与惠施是朋友。尝为蒙漆园吏, 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曾借贷于监河候。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妻死,鼓贫而歌。庄子为继老子以后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哲学思想对玄学、佛学、理学影响极大。所著文章,尤其是寓言,内容丰富,气势磅礴,笔锋犀利,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唐玄宗赐号为“南华真人”,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真经》,计52篇,现存33篇(内篇7,外篇15,杂篇11)。内篇集中代表庄周思想;外篇、杂 篇则是以后庄子学派言论汇编。《史记》有传,蒙城有庄子祠,苏轼为之记。
甘 罗 战国末期下蔡(今属颍上县甘罗乡)人。秦左丞相甘茂之孙。12岁为秦相吕不韦家臣。秦使张唐去燕国为相,唐因曾为秦昭王讨伐赵国,恐路讨赵国时赵王挟恨报复。吕不韦亲请张唐,仍不肯出使。甘罗别出奇讨,先以利害说服张唐,又逢愿为秦为大使赴赵,说服赵王,先割五城与秦,以广河间,再联秦攻燕,取得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30城,献11城给秦。由于是甘罗深受嘉许,封为上卿。死后葬于颍上城东35华里的颍水河畔,今穆岗子南侧。
陈 胜(?~前208) 字涉。阳城(今属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雇农出身。 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误期,按秦律当斩。遂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为王。旋派兵攻取赵、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军进攻关中。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率军反击 ,失利退下城父(今涡阳东南),为叛徒庄贾杀害。
范 增(前277~前204) 西汉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说桐城)人。好奇计。秦末劝项梁立楚王后裔为怀王。秦军围巨鹿,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为末将。后为项羽重要谋士, 辅佐项羽称霸诸候,被尊为“亚父”。封历阳候。屡劝项羽早除隐患,父掉刘邦,曾设“鸿门宴”,计不为项羽所用。后项羽中刘邦的反间计,疑增,削其权力,遂愤而离去,途中背发且疽病,至彭城而卒。今巢湖市有“亚父山”。
英 布(?~前195) 秦时六县(今六安县)人。少受黥刑,又称黥布。初为骊山役徒,修筑秦始皇陵墓。秦末率骊山刑徒起义,响应陈胜、吴广。寻归附项梁,从项籍救赵,渡河击秦军,获巨鹿大捷。常为军中先锋,威震一时。秦亡后,项羽封其为九江王,都六(今六安 县城北)。楚汉战争中归汉,以淮南之众与韩信、彭越会师,灭项羽于垓下。封淮南王。汉 高祖十一年(前196),因韩信、彭越相继被杀,遂举兵反汉,战败逃亡江西,为长沙王吴臣诱杀。
张 良(?~前189) 字子房。秦城父(今属亳州市)人。其祖为韩贵族。秦灭韩后,结交刺客,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遂。后更改姓名,隐于下邳,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 前208前,聚众归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韩王,良任司徒。韩王为项羽所父,复杂刘邦,为刘重要谋士。刘邦率军人咸阳,留恋宫廷生活,良与樊哙力劝刘邦封闭宫室府库, 还军霸上。楚汉战争时,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城、笼络韩信等策略,并主张追击项羽,彻底消灭楚军,皆为刘邦所采纳。曾与韩信整理编次春秋战国以来各家军事著作。 汉朝建立,封留候。
文 翁(前156~前101) 名党,字仲翁。西汉庐江郡龙舒(今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开湔江口,灌溉繁县农田1700顷,发展水利事业和农业生产。同时建立学校,兴办教育,选送蜀郡俊秀之士张叔等18人去京师从博士学习,归属后教授生徒。公元前141年在成都城南建文学精舍讲堂,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良者为群郡县吏。
桓 谭(前23~后56) 字君山。东汉市国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常与刘歆、杨雄等著名经学家辩析疑义。擅长音乐,喜弹琴。王莽时任掌乐大夫。汉光武帝 即位,谭受大司空宋弘举存,拜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讳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后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时年70余岁。所著《新论》早佚,清人严可均《全汉文》存少数篇目。其哲学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发展较有影响。卒后,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谭纪念亭”,置“桓谭纪念碑”。
桓 荣 字春卿。生于西汉成帝阳朔鸿嘉年间(约公元前24~17)。谯国龙亢(今属怀远 县)人。东汉经学大师。据《续汉书》载:“荣本齐人,桓公之后,以谥命氏,迁于龙亢, 至荣六叶”。幼家贫,少赴长安求学,拜朱普博士为师,刻苦自励,15年不回家园,终成学 业。汉建武十九年(43)60余岁方为光武帝刘秀赏识,拜议郎,请其教授太子刘城市。荣将“ 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的40万字的《尚书》删减为23万字教育太子,深受宫廷及儒家推崇。 二十八年拜太子少博,三十年拜太常。永平二年(59)拜五更。不久封关内候。80余岁病卒。
范 滂(137~169) 字孟博。汉汝南细阳(今属太和县)人。少励清节,为乡里所重。举教廉,任清诏使,晋光禄勋主事,迁汝南太守宗资属吏。刚正无私、不畏豪强,常结交太学生以反宦官。延熹九年(166)与李膺、杜密等受宦官诬隐入狱。次年释放。建宁二年(169)再次被宦官诬隐,死于狱中。
华 陀(?~208) 又名旉,字元化。东汉末年沛国谯(今亳州市)人。幼好学,通晓五经,尤精医学。沛国相陈珪、太尉琬多次荐举他做官,皆拒绝。一生行医,足迹遍及豫、皖 、苏、鲁,后世誉为“神医”。发明中药麻醉剂——麻沸散,治肠胃积聚等病使用麻沸散, 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是世界医学史应用全身摩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比西方早1600多年。其重视预防疾病,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又模仿虎、鹿、熊、猿、鸟动作与姿态,创造“五禽之戏”。功法流传后世,形成内容丰富、分支繁多之“导引学派”。曹操患头风症,多次请其医治,留做侍医,拒不从,遂为所杀。
左 慈 字元放。庐江郡(郡治今潜山县)人。东汉末年著名方士。旧方志称其在“天柱 山精思学道,得石室丹经”。为曹操军吏时,常在酒宴中摄取菜肴作乐,曾当众多宾客之面 ,即时钓苏州松江鲈鱼,取得四川生姜,并寄语川中购缎人增加购数,灵验如神。郊行中, 手持醇酒一壶,肉脯一斤,自饮自嚼,可使随行百官皆醉饮。曹操欲父之,或入壁,或途中隐形,百捕不得。后不知所终。
刘 馥(?~208) 字元颍。三国时魏沛国相(今淮北市)人。建安五年(200)为扬州刺史 ,单骑赴任,重建“合肥空城”,建立州治。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创立学校,广屯田,兴修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灌溉稻田,高筑城垒,多积木石草苫,并养鱼养畜,积极备战。建安十三年(108),孙权率兵10万围攻合肥百余日,而不能破。
三国魏晋:
曹 操(155~220)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含亳州市)人。少机警,有权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20,举孝廉为郎,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镇压黄巾起义 ,迁济南相,并扩充军人。初平三年(192)占据兖州,诱降青州黄巾军之一部,编为“青州 兵”。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兴办屯田,整训部伍。十三年,进位丞相。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割据势力,征服乌桓贵族,统一中国北方。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 权联军击败。注重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十一年(216)封魏王。4年后病逝于洛阳。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文学上也有较高成就,其诗今存20余首乐府诗。昂扬之精神,宏伟气魄与慷慨不平之感情,形成其特有的风格,对五言诗发展贡献较大。散文有40余篇。诗文皆为后世传诵。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周 瑜(175~210) 字公瑾。庐江龙舒(今属舒城县,一说今属庐江县)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出身士族。洛阳令周异子。建安三年(198)被喜术任命为居巢长。后投奔孙策。曾率两千余兵,相继攻破皖城、寻阳、豫章、户陵等地,助孙策在江东建立孙吴政权。策死,与 张昭同辅孙权,建安十三年(208)任前部大都督。曹操占领刑州后,统帅水军、步兵数十万 ,试图南下消灭东吴。周瑜与鲁肃审时度势,指出曹操冒险用兵四忌,亲率吴军与刘备联军 大破曹操于赤壁,又败曹仁于南郡。战后授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屯军江陵。十五年,领军 进取西蜀,因箭伤复发,(含江西峡江)。精于音乐,有误,周良顾”之语。长子主,拜都骑尉,早卒。次子业都尉,后封都乡候。
小 乔 历史名媛。祖籍不详。东汉末,随父乔公(轶名)避曹操乱,定居于庐江皖县( 今潜山县)。建安四年(199)孙策、周瑜率军破皖城。策纳大乔,瑜纳小乔。今潜山县城北郊 有“乔公故址”和二乔倾倒妆残脂剩粉的“胭脂井”。
桓 范(?~249) 字元则。三国时沛国要(今淮北市)人。有文才。建安(196~220)末入函相府,与王象等共撰《皇览》。延康元年(220)为羽林左监。明帝时曾任中领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39军、尚书、 征虏将军、东中郎将、兖州刺吏等。正如(240~249)间任大司农,为曹爽谋划,号称“智囊 ”。司马懿起兵讨魏时,范劝爽挟魏帝到许昌,爽不听。曹爽被司马懿所杀,范亦被诛,著 有《世要论》12卷,或称《桓范新书》。
曹 洪 (?~232) 字子廉。曹操堂弟。操起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徐荣所败,洪以己马赠操,又将家兵千余人并募兵数千人,与操会合,使操军复振。后从征张邈、吕布,以功任鹰扬校尉,迁扬武中郎将。献帝都许,任谏议大夫。以征刘表有功,迁厉锋将军,封明亭 候。文帝即位,为卫将军,迁骠骑将军,进封野王候。明帝时,任后将军,更封乐城修,复任骠骑将军,卒谥恭。
曹 仁(168~223) 字子孝。曹操从弟。少好弓马,汉末从曹操为别部司马。从破袁术 ,攻陶廉,擒吕布,平黄巾军,迎献帝都许昌,皆有功,以仪郎督骑封都亭候。从平荆州, 行征南将军留屯江陵。周瑜来攻,仁令部将牛金出战,牛被围,仁率数十骑解围,众服其勇 。转封安平停候。曹操讨伐马超,仁任行安西将军,督诸将拒潼关。文帝即位,拜车骑将军 ,都督荆、扬、益诸州军事。进封陈候,任大将军、大司马。卒谥忠。
鲁 肃(172~217) 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属定远县)人。出身土族,喜读书、好骑射。 曾赠三千斛米与居巢长周瑜,并结为友好,后被周瑜荐与孙权。孙权问以天下大计,肃道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为孙权敬重。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率兵南下,肃与周瑜坚决主战,建议孙权联结刘备,共拒曹军,为孙权采纳。任赞军校尉,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后拜汉昌太守、偏将军。从孙权破皖城,拜横江将军。善治军,长于文辞,思主弘远,《吴书》称其有过人之明。
吕 蒙(178~219) 字子明。东汉汝南富陂(今属阜南县)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 ,代统领其部。从孙权征战,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劝其 多读史书、兵书,遂发奋,后“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汉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卒,代领其军,奉命守陆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阳、樊城,为大都督,直趋江陵,战 舰伪装商船,士卒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将傅士仁归降,占领荆州。旋因病卒。
曹 真(?~213) 字子丹。东汉市国谯(今亳州)人。曹操族子。少孤,为曹操收养。授虎豹骑。以镇压灵丘黄巾军有功,封灵寿亭候。建安二十二年(217),以偏将军从曹洪与刘备部战于下辩,升中坚将军,次年九月,领中领军。延康元年(220),为镇西将军,进封东乡候。黄初三年,任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后任中军大将军。七年,曹睿即位,受遗诏辅政,封邵陵候,授大将军。太和四年(230)升太司马,每次出征,与将士同甘苦, 军赏不足,动用家财,奖励士卒。后因病回洛阳。卒谥元候。
曹 丕(187~226) 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 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曹操死,嗣位为丞相、魏王,旋代汉称帝,国号魏,都洛 阳。在位期间,效法汉文帝实行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政策,制订“九品中正法”,使世族门阀统治开始确立。好文学,为当时文坛领袖。其诗“燕歌行”为现存最以早一首七言诗。所 著《典论·论文》为我国较早之文艺理论批评专著。现存诗歌约40首。有《典论》5卷、《 列异传》3卷,文集2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魏文帝集》。谥文帝。
曹 植(192~223) 字子健。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弟。少聪敏,颇得其父宠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而失宠。初封东阿王,不久改封陈王。曹丕即帝位后,屡次将其贬爵徒封,郁郁不得志而终。其诗歌艺术性极高,对``五言诗发 展起极大推动作用。今传《曹子建集》10卷。
嵇 康(223~262) 字叔夜。三国魏谯郡 (含濉溪县临涣)人。孤贫,及长与魏宗室结 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称嵇中散。博学多通,好老庄及气功。善鼓琴,工书画,与阮 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其哲学思想,主张“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之说,反对儒家繁琐礼教,在政治上表现为刚肠疾恶,锋芒笔露。其朋友山涛( 巨源)投靠司马氏任吏部尚书,劝康做官,愤与山涛绝交。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深为不满,因而直接触犯了利用礼教图谋纂夺的司马昭政治集团,被诬陷处死。今传《稽中散集》10卷, 另有画《狮子击象图》、《巢由洗耳图》等。
王 蕃(227~266) 字元和。三国时吴国庐江郡(治今潜山)人。历任尚书郎、散骑中常侍等职。博览多闻,兼通术艺,在天文、数学领域多有成就。他根据张衡的浑天说和自己观察天象的经验,制作“浑仪”(即天球仪)。“浑仪”圆周为一太零九寸五分,灵巧而实用, 撰有《浑天仪图记》,分周天为365.25度,立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4度(今测定为23.5度),为我国天文家作出重要贡献。在数学上,研究出圆周率为π=3.1555,为当时一项重要数学成 就。为人高尚耿直,名重一时。甘露二年(266)被吴主孙皓以“酒醉失礼”杀害。
刘 伶(约221~292) 字伯伦。晋沛国(今淮北市)人。魏末曾任建威将军。晋武帝时对策,申述“无为而治”之义被黜。司马氏擅权,伶纵酒放浪以示对黑暗统治的满及对礼法的 蔑视。党乘鹿车;携壶酒,使人荷锹相随,道:“死便埋我”。与阮籍、嵇康等合称“竹林 七贤”。有《酒德颂》较革教员。另有诗《北芒客舍》等。
恒 温(312~373) 字元子。彝子。年轻时“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曾为琅琊太守 ,尚明帝长女南康公主,拜驸马都违法,迁徐州刺史。继任荆州刺史,封安西将军。晋永和 二年(346)率兵西伥,直指成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骑四万,自浙川以征关中,发江陵水军,水陆并讲,连败前秦军。十二年, 任征讨大都督,统领司、冀、州军事。二次北伐,抵伊水,与姚襄距水面战,大败姚军、收 复济阳。封南郡公。后加授并、司、冀三州都督,不受,加封侍中大司马,太和四年(369) 任平北将军,领徐、兖二州刺吏。率兵五万,第三次北伐,进攻前燕。粮道被前秦断截而败归。威安元年(371)前秦符坚率兵攻晋,屯兵洛涧。温率兵自广陵迎敌,大破秦军。后废司 马奕,立司马昱,掌朝中大权。有文集20卷传世。
桓 伊 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 (今濉溪县临涣)人。桓景之子。初为大司马参军, 授淮南太守,进督豫州十二郡和扬州之江西五郡军事,任建威将军、历阳太守等。与谢玄共 破王鉴、张蚝等,以功封宣城县子。又进都督豫州诸军事、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与谢玄 、谢琰在淝水之中大败符坚,以功封永 县候,进号右军将军。太元九年(384)后,迁都督 江州、荆州十郡、豫州4郡军事,任江州刺史,征拜护军将军。善音乐,为江左第一,并以 吹笛著名。杜牧《润州》诗中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之句。琴曲《梅花三 弄》即据其笛曲改编。卒于官,赠右将军,加散骑常侍,谥号烈。
戴 逵(约325~395) 字安道。东晋谯郡 (今濉溪县临涣)人。后居会稽剡县。博学多能,“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少时曾以白瓦屑和鸡蛋汁作郑玄碑,时称绝妙。曾就学于范宣。所画人物、山水、走兽“情韵连绵,风趣巧拔”,“荀勋、卫协之后,实为领袖”( 谢赫《古画品录》)。《历代名画记》著录其画作《阿谷处女图》、《孙绰高士像》、《胡人弄猿画》、《董威辇诗图》、《濠梁图》、《孔子弟子图》、《金人铭》、《三马伯乐图 》等。擅长雕刻及铸造佛象。首创干漆夹 雕塑法。曾塑“五世佛”,与顾恺之壁画“维摩诘象”和狮子国(今斯里兰卡)送来的玉佛,并称“三绝”。毕生以艺术创造为乐,不趋荣华 ,远避权贵。太衬王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曰:“戴安道不为王门怜人。”孝武帝“ 束帛”聘为散骑常侍、国子博士,固辞不就,远去吴地避之。另著有《释疑论》、《竹林七 贤论》2卷(已佚)、《闲游赞》、《水赞》、《琴赞》、《高兴赋》、《流火赋》、《酒赞 》等。 何尚之(382~160) 字彦德。南朝宋庐江县(今霍山)人。少轻薄,及长,以操行见称 。与谢混相知。初为临津令,补刘裕府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 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初,开府议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劝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 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南北朝: 何尚之(382~160)字彦德。南朝宋庐江潜县(今霍山)人。少轻薄,及长,以操行见称 。与谢混相知。初为临津令,补刘裕府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初、开府议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劝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何敬容(?~549) 字国礼。南朝梁庐江潜县(今霍山)人。出身世家,20岁时,选尚齐武帝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入梁后,历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丞、杨州尚书、官至宰相。任吴郡太守时,为政勤恤民隐,辨讼如神,视事4年,治为天下第一。任宰相时,善理政,改变了宋以来崇尚玄学、清谈文义、不问政务的颓 废风气。后因妾弟费慧明夜盗官米,为其解脱,被劾免职。复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围于台城,次年卒。
五代十国:
朱 温(852~912) 原名朱全忠。砀山人。唐乾符四年(877)与次兄朱存参加黄巢起义。黄巢建 立大齐政权时任州防御使,后叛巢降唐,破巢军,唐昭宗赐名为“全忠”。天复元年(901) 晋封为梁王。唐昭宗赐号“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天佑 四年(907),杀唐朝末帝李 , 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国号梁,为后梁太祖。乾化二年,(912)被其子朱友珪惨杀。 葬于河南伊阙县,号宣陵。
朱友贞(888~923) 后梁末帝,朱温子。朱温即帝位,封为均王,任左天兴军使、东京 马步军都指挥使。梁乾化二年(912)郢王朱友珪杀死其父朱温,即帝位,朱友贞为东京留守 、开封尹。次年,与赵岩等密谋推翻朱友珪 。凤历元年(913)即帝位。36岁卒。
杨行密(852~905) 初名行愍,字化源。唐末庐州合肥(今长丰县)人。唐末起兵据庐州 。中和三年(883)任庐州刺史。后又击败毕师铎和秦彦,杀宣州刺史赵鍠 。龙纪元年(889)任 宣州观察使。景福元年(892)又杀孙儒,入扬州,任淮南节度使,占据淮南、江东等地。后 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复二年(902)受封为吴王,天佑二年(905)卒。
宋:
陈 翥(982~1061) 字凤翔,号虚斋,别称闭户先生。出生于世宦之家。14岁入庠, 不惑之年,“盾破功名”,将自家数百亩山地用作泡桐的生产和研究,写成中国和世界上 最早论述泡桐的专著《桐谱》,对泡桐的种类、习性、种植、采伐、用途等都作了较为全面 的介绍。著作甚多,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儒、释、道、农、医、卜算,计26部、182卷。 曾纂修《陈氏宗谱》。现仅有《桐谱》传世。
包 拯(999~1062) 字希仁。宋庐州合肥(今合肥市)人。天圣间举进士,历任大理监 事,建昌知县,转和州税监、天长知县、端州知州。迁殿中丞、监察御史。后任天章阁待制 、龙图阁直学士,权三司使。嘉 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以廉洁著称,执法 严峻,杜绝吏奸,不畏权贵。其事迹为旧小说和戏曲取为题材,流传日广,被作为“清官” 形象,为历代民众所称颂。遗著有《包孝肃奏议》。中华书局于1963年出版了《包拯集》。 梅尧臣(1002~1060) 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让子。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询荫调河 南主簿。与钱惟寅、欧阳修为忘年交。历任德光、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税。召试赐进士 出身,改太常博士,补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预修《唐书》,书成未奏而卒。 所作诗歌深远古淡,间出奇巧,对宋代诗风转变影响极大。著有《宛陵集》60卷、《唐载记 》26卷、《毛诗小传》20卷、《孙子注》13篇、《续金针诗格》等。
高太后(1032~1092) 乳名滔滔,即宣仁太后。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高琼曾孙女, 高遵惠之女。其弟高士林,涉猎经史,颇有才干,长期任内殿崇班,英宗欲提拔之,拒。神 宗继位,念其舅家皆勋臣名半,欲为其营建府第,高亦不许,神宗多次劝说,始允赐高家一 远离望春门外空地,而一切费用全由其付给。哲宗9岁继位,高以太皇太后名义听政,任用 司马光,文彦博为相,废除王安石新法,割安缰、葭芦、浮图、米脂四寨给四夏。
李公麟(1049~1106) 字伯时,宋宁熙二年(1069)举进士,历南康长恒尉、泗州录事参 军、御史检法至朝奉郎。元符三年(1100)辞官还乡,先后稳居春秋山、龙眠山等地,号龙眠 居士。好古博学,长于诗,工书法,尤擅长绘画。其画法受顾恺之影响,又师法于吴道子, 所创“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画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亦善画山水,间有花鸟杂画之作 。南宋机师古、元代赵孟 、张渥、至明、清的仇英、丁云鹏、陈老莲、肃云从等著名画家 ,无不祖述其白描画法。主要作品有《西园雅集图》、《罗汉图》、《揭钵图卷》、《五百 应真图》、《考经图卷》、《五马图》、《龙眠山庄图》等。
方 腊(?~1121) 旧名朕。出身贫苦,以种田和箍桶为业,曾到浙江青溪县(今淳安) 帮工。因不堪花石纲之扰,利用明教组织发动饥民“仗义而行”。宋宣和二年(1120)秋,在 浙江青溪漆园(今淳安叶家村洞源)中誓师起义,自号“圣公”,年号“永乐”,建立农民政 权。同年十一月下旬在青溪、息坑全歼两浙都督蔡遵、颜坦所部5000余人。十二月三日集中 2万人马攻克睦州,旋又连克歙县、休宁、杭州。半年内攻占6州52县。宋王朝派童贯率15万 军队镇压,义军因兵力分散、又因洪载等人叛变,接连失利,杭州、青溪相继失守,后退守 帮源洞。三年四月下旬,宋军攻入帮源,因叛徒告密,方腊等义军将领被俘,八月在汴京就 义。余部在吕师襄等人领导下转战温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吕本中(1084~1145) 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宋寿州(今属寿县)人。吕好问 之子。初授承务郎。宋元符(1098~1100)中任洛阳主簿。宣和六年(1124)任枢密院编修官。 靖康元年(1136)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中书舍人。八年,任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敢 直谏,因忤秦桧被罢官,提举太平观。卒谥文清。其诗深受江西诗派影响。小词俚俗清新。 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著有《东莱先生诗集》20卷、《紫微诗话》、《童蒙训》2卷、 《官箴》。
宗 杲(1107~1163) 字县晦,号妙喜,原姓溪。南宋高僧。13岁入惠云寺,次年为衲 于郡中景德寺。后持行,向张商英求铭。张称其为“英爽衲子”,字“妙喜”。宋宣和六年 (1124),在汴州参谒禅师园悟克勤。禅师道:“薰风向南来,殿阁生微凉”。遂豁然领悟。 得园悟许可,与之分座讲法,以雄辨闻名。绍兴七年(1137),居径山能仁寺。十一年,因不 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政策,被诬与张九成“谤讪朝政”,夺去衣牒,充军衡州、梅州、福建 洋屿等地。二十六年赦免,恢复僧服,往明州阿育王山。三十二年,孝宗闻其名召对,赐名 “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后在云居山唱看话禅,开禅宗参话头之先。圆 寂后谥“普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