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成语大世界欢迎您的到来
您的位置:荆门成语大世界 > 成语造句 >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文言文中“强”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文言文中“强”字的用法

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636f7079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2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1、到……去。
《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权衡这两种策略,宁可答应而使秦国承担理亏的后果。
3、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
《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译文:姜氏偏爱她的小儿子 , 想要让郑武公立他为太子。
4、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
《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
5、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
《汉书·蒯通传》:“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译文:我是范阳城的老百姓叫蒯通,私下知道闵公快要死了,所以赶来凭吊。
6、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2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译文: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
7、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
《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65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文言文中“强”字的用法:
一、强qiáng
①<形>(弓弩)硬而有力。《赤壁之战》:zd“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②<形>泛指强健有力。《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形>强大;强盛。《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又】<名>强者。《齐桓晋文之事》:“弱固不可以敌强。”
④<动>加强;增强。李斯《谏逐客疏》:“强公室,杜私门。”
⑤<形>强悍;强横。《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⑥<动>胜过;比……强。苏轼《上神宗皇帝书》:“宣宗收燕、赵,复河、隍,力强于宪、武矣。”
【又】在……方面强;强于。《屈原列传》:“博闻强志。”
⑦<形>馀;有馀。《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二、强 qiǎng
①<动>强迫。《促织》:“少年固强之。”
②<副>强行。《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③<副>勉强。《黄生借书说》:“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
④<副>竭力;尽力。《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三、强 jiàng <形>固执;强硬不屈。《与陈伯之书》:“唯北狄野心,掘强沙塞之间。”

相关阅读

关键词不能为空

标签导航

最好的渔夫打一个成语快快快 猜成语大全及答案 1235609猜一个成语,,,(快快,,马上) 100打一成语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古今酒的叫法 古代的酒名叫什么 酒在古代怎么称呼 古代白酒的叫法? 什么风什么雨的成语20个 字谜及答案(20个) 风速为20米&#47;秒的风的等级 关于风的四字词语20个 梦幻西游完成不厌其烦成就的跟【和长安城所有NPC对话】 完成... 梦幻西游之功成名就内容 梦幻西游哪些任务必做 梦幻西游红尘任务试炼是怎么回事, 求详细解释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罢”字的用法 求文言文中&quot;固&quot;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之”字的所有用法 有关于偶的成语 关于偶字的成语 关于安和偶的成语 大哥大姐帮帮偶填成语 用餐的餐字的笔顺 餐的笔顺是什么 “餐”字的笔画顺序是什么? 餐字的笔画顺序 不言而喻喻是什么意思 不言而喻是什么意思 懂你的人不言而喻, 不懂你的人百口莫辩是什么意思? 不言而喻啥意思 跟骨髓有关的成语 深入骨髓的成语 斑斑盐碱是不是成语 唯让思念漫谷 唯让爱入骨髓是什么意思 官妓是什么意思? 官妓的来历 中国古代的君王们为什么不禁娼妓,真正原因是什么? 古代家妓和官妓有何不同 四字词语里面有带霞字的四字词语 四个字的词语有哪些? 霞能组什么四字词语? 含有霞的四字词语多一点 那些四字成语中间有于足两个字 带有足字的四字成语 第二个字是,足,的四字成语有那些? 带有足字的四字词语 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将何去何从? 毕业以后的我们将何去何从??? 什么是人?来到世上又是来干什么?宇宙之大,我们将何去何从 大学毕业后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其乐无穷 穷是什么意思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