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真三国无双OL》
武将:吕布、张飞、典韦、马超、许褚
吕布:公认的。
张飞: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同探囊取zd物。从对纪灵的战绩中可看出强于关羽,关羽强于文丑。(赵云在奇袭的情况下战平文丑)
其他几位基本和张飞在同回一档次。
===================================
智者:孔明、郭嘉、庞统、周瑜、田丰
孔明:公认的
郭嘉:算无遗策,可惜命太短。
庞统:与诸葛齐名,理论上应该很强,可惜没有过多的表现机会。
周瑜:历史上的周公瑾很聪明,文武双全,火烧赤壁其实没诸葛啥事。演义把他写傻了。
田丰:算无遗策,袁绍军第一谋臣,其命运与范增酷似,投错主子,最终导致悲惨下场答。
太大了 以魏蜀吴三国 一个给你五个人物吧
魏:智者 曹操 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此外,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作为一代枭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诗歌,抒发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苦难生活,慷慨悲凉。
智者:荀彧(163-212)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智者:郭嘉(170-207)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谋士。他先在实力较强的袁绍军中出谋划策,后来发现袁绍难成大业,遂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而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武者:张辽,(169—222)字文远,雁门马邑人,本聂壹之后,为避灾祸改姓张。三国时期魏国名将。昔从属丁原、董卓、吕布。及吕布败亡,归曹操。为中郎将,赐爵关内侯。辽随曹军征讨,战功累累。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率先锋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又讨平梅成、陈兰等贼寇。曹操赤壁败退,独任张辽引李典、乐进等守合肥,以御孙权。后孙权引军入寇,张辽率队迎击,以八百之众袭孙权先锋,挫其锐气,放冷箭暗射勇将太史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6慈,后孙权军感染瘟疫,敌军十万退却,追击时,差点活捉孙权,威震敌国,名扬天下,拜为征东将军。曹丕践祚,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二年,张辽屯雍丘,染病。张辽大病期间,孙权尚不敢与其一战。吴国有小孩哭声不止,其母言:“张辽来了”,孩童即无再啼。黄初三年,抱病退吴将吕范。辽病笃,卒于江都,谥刚侯。卒年五十四岁。
武者:许褚(chǔ,见《辞海》)字仲康,谯国谯人。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与典韦一起统领曹操的虎卫军,常伴曹操征战四方,人称“虎痴”。据《三国志》记载:许褚“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许褚病死后,被追赠为壮侯。《三国志》评述许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许褚深得曹操家族的信任,曹操死后继续负责曹丕的警卫工作。许褚在警卫部队的部下也曾有数十人官封将军
蜀国:智者: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诗人杜甫也有赞扬诸葛亮的《蜀相》名篇传世。
智者: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人。东汉末年名士,本为刘璋部下,刘备入蜀时归于刘备帐下。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后,封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次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连连哭泣数日。被追谥为翼侯,法正深受刘备信任,是刘备时代唯一一位有谥号的大臣,由此也可见法正地位之高,甚至盖过了关羽、张飞、庞统等人。法正善于奇谋,被陈寿称赞为可比魏国的程昱和郭嘉。
武者: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毛宗岗称其为“《演义》三绝”中的“义绝”。
武者:张飞,(?-221),字益德,河北涿郡豪绅,三国时期蜀国著名书法家、画家,蜀汉著名将领,颇有胆识善于奇袭,曾摆疑兵计以20骑吓退曹军数千虎豹骑。后期又出奇兵前后夹击大破曹魏五子良将张郃于宕渠。性格直爽且有谋略,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但对部下过于严厉。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蜀汉三杰之一。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死于暗杀,谥恒侯。 演义简介:河北涿郡屠夫,早年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行三。性如烈火,嫉恶如仇,曾怒鞭督邮,并一度拔剑欲刺董卓。于长坂坡当阳桥头上一声吼,吓退曹操八十三万大军,吓死夏侯杰。入川时一路凯歌,义释严颜,并将其收降,直捣成都。入川后率精兵击败张郃大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拜为右将军,封五虎大将,称帝后,拜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为夺回荆州,同刘备起兵攻伐东吴,同年六月,张飞被部将范强(《三国演义》中误写作范疆,之所以会写错是因为强的繁体字写作彊,彊与疆很像)、张达刺杀,时年五十五岁。
武者:赵云(?-229),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吴国:智者:周瑜(175-210)字公瑾,汉族,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
智者:陆逊(183-245),本名陆议,字伯言,汉族,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吴大帝孙权兄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于公元222年率军与入侵东吴的刘备军作战,以火攻大破刘备蜀军的“猇亭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后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武者:孙策(175-200),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武者:太史慈(166-206),字子义,吴国名将。慈忠义,北海孔融敬之,黄巾贼管亥围北海,慈助融抗之,为融结刘备,大败贼众。后归扬州刺史刘繇,后被孙策慕其高义,把慈招揽到帐下,慈降。慈招谕繇残军归,守言应诺,恪遵信义,始终如一,弭息诽论。自此慈为孙氏大将,慈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讫而亡,年四十一岁。
武者:徐盛是三国时吴国名将。他在汉末因战乱客居江东,由孙权所设“招贤馆”登用,从而开始辅佐孙权。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因前后战功,徐盛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被迫退走。早期同丁奉共为周瑜帐前护军校尉,护卫周瑜,随周瑜参加了赤壁之战、南郡争夺战,后随孙权参加了合肥之战,随吕蒙参加了袭荆州之战,随陆逊参加了彝陵之战。吴国大大小小的战斗,徐盛多有涉及,屡立战功。后期,徐盛成为驻防吴国东侧的大将,曾献疑城之计,击退魏军。吴黄武年间,徐盛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