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1、【原文】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译文】 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原文】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力拥护,万众一心,共享太平。他生也光荣,死也可哀,怎么谈得上赶上他呢?'
3、【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 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4、【原文】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5、【原文】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 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6、【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7、【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8、【原文】 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译文】 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老天讨厌我吧!老天讨厌我吧!'
9、【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 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10、【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1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着礼服,做个助理。'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冉求谈的是治国吗?'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
11、【原文】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quot;
【译文】 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快要死了,命该如此吗?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12、【原文】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3、【原文】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译文】 颜渊死,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您不要过于悲痛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
[释义]
(形)对人关怀,侧重指关怀而怜悯(原是佛教用语)
[释义]
(形)对人关怀,侧重指关怀而怜悯(原是佛教用语)。
语见《论语》: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智者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62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 仁者寿。
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总的来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这个词语最初出于儒家对“止于至善”的人格追求,所以圣人的原意,是专门指向儒家的。但后来的诸子百家,乃至古今各种宗教、学派,也都有自己认定的圣人,但儒家认定的尧舜禹等圣人是受到诸子百家的公认。
其实将儒家和诸子百家对圣人的理解汇总起来,也就是圣人的真容了,因为并没有矛盾,不过儒学强调的是整体,诸子百家强调的是某个特征。在《孔子家语·五仪》中,提到了孔子对“圣人”的描述,虽然此书真伪有辨,但这段话却对“圣人”一词的真实意涵做出了最详尽,最贴切的解释:
“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却如神明般在冥冥之中化育众生,凡夫俗子永远不能明白他的品德有多么崇高伟大,即使了解一点,也无法真正明白他精神的边际到底在哪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才是圣人。”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断,慈者不能卫,义者不能决,赖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
仁者: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者就是“仁”。
日月:相传古代帝祭日于坛,祭月于坎。日坛称为“王宫”,也称“大明”,月坛称为“夜明”。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于东,祭月于西,这是日月的正祭。明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日坛,在阜成门外建月坛;每逢天干为甲、丙、戊、庚、壬之年,皇帝亲自祭日,余则由文臣代祀。每逢地支为丑、辰、未、戌之年时,皇帝亲自祭月,余则由武臣代祀。
山河: 多指自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美哉乎 山 河 之固,此 魏国之宝也。” 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寸,而思隔山河。” 唐 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也指江山,国土。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 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 新亭 ,藉卉饮宴。 周侯 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看官有所不知。常言道得好,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清 洪升《长生殿·定情》:“端冕中天,垂衣南面,山河一统皇 唐 。” 太平天囯 洪秀全《吟剑诗》:“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
”人虽欲自绝“的”绝“的意思是”决断,了结,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