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有些人,自视甚高,把自己看成什么都懂的行家,根本听不进与自己相反的意见。这种现象,在成功人士身上更为多见。因为他们过去的成功一次又一次证明了他们判断的正确性,他们对自己的高明再也不会产生怀疑。但是,他们却没有想到,正因为他们成功了,事业做大了,所要求的能力也成倍增长。试想,经营一家小店,怎么能跟经营一家商场相比呢?经营一家商场,怎么能跟经营一家集团公司相比呢?他们的能力的确能把一家小店经营好,可是用于经营一家商场就不够了。这时候,借助他人的智力是必然的选择。他们若仍然盲目相信自己的智商,岂有不失败的道理?
俗话说得好:“一人没有二人之智。”即使自己的智力够用,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有坏处。择其善者而从之,不是能把事情干得更好吗?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作为决策者,如果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和能力,会很容易使自己获得成功。
术业有专攻,人不可能样样精通。要想成事,就必须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
《宋史》里也有一个故事,讲的是经验丰富的老水工治河的事。黄河经常决口,造成水灾,历朝历代都将治理黄河、堵塞决口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同黄河水患的搏斗中,锻炼出一批有丰富经验的水工,高超便是北宋庆历年间的一个水工。
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在大名府的商胡(今河南濮阳县东)决口,因水势很猛,很长时间也没堵住。宋仁宗命三司度支副使郭申锡亲自去监督修河堆口工程。以往堵决口时,在快要合龙时,要在决口处放下合龙用的埽,以使河水断流。堵决口的关键就在这最后一下,所以也叫它“合龙门”。埽是一种堵决口的器材,它用秸秆、土石卷成大圆捆,直径有三四米,长有一百米,两头有牵绳拉着,放到水中,以堵塞决口。庆历八年黄河的决口有一里多宽,人们从两头筑堤,可到快要合龙时,放下去的一百多米的埽都被急流冲走了。
这时高超谈了他的看法,高超认为埽身太长,岸上的人没有足够的力量使它沉到河底,水流又急,缆绳崩断,埽便被冲跑了。应将一百米的埽分成三节,每节三十多米,中间用绳索连接,先放第一节,等它沉到河底,再压下第二节、第三节。但别的河工认为这样不行,三十多米的埽太小,不足以堵塞决口,白白地浪费了许多工料。
高超解释说:“第一节埽下去,确实不能将决口堆住,但水势却能小一半,这时再放第二节埽就不用那么费力了,水势基本上可以控制了,再放下第三节埽,那就像在平地上施工一样容易了,人力也可以展开,同时,在放第三节埽时,前面放下去的两节埽已经被泥沙淤住了,还能省许多人工。”
一开始,负责的官员郭申锡不听他的建议,还是按老办法,结果埽不断被冲跑,决口也越来越大。宋仁宗认为郭申锡办事不力,就将他撤了。大名府留守贾昌朝认为高超说得有道理,便派人四处打捞漂散的埽料,采用高超的方法,最终将决口堵住了。
借用别人的智慧来做事,不仅可以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还可以使你避免主观、武断。主观、武断虽然也能做出大事,但失败的概率也比较大。主观、武断也往往成为一些自视甚高的人最后的悲哀!
一个人的潜能可能是无限的,但能够开发的部分还是有限的,一个人的价值判断、社会历练、人生经验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会呈现出不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8足之处。此外,一个人的专长也只可能有一二种,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这些基本条件就不够用了,因此,只好“借用”别人的智慧。
“借用”别人的智慧,可以弥补自己智慧的不足。另外,“借助”别人的智慧还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好处。把别人的智慧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也就是说,自己在“借用”别人智慧的过程中,顺着别人智慧的启发可以使自己得到更好的成长,这也是一种学习!平庸的人“借用”了别人的智慧,可使事情做得更周全,换句话,一个只有六十分能力的人,如果借用了别人的智慧,就可能做出八十分以上的成绩。所谓“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借用别人的智慧,也可以使借用和被借用者之间产生一种亲密感,这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大有好处的。很多成功的人都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像有些公司就专门聘用高级顾问,做重大决策之前必先开会讨论。遇到特殊事件,必找专家研究,这就是在借用别人的智慧。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因为善于借用别人的智慧而得以成功或提早成功!
尽早培养一种“借用别人智慧”的习惯,你可以与若干不同行业的朋友保持联系,把他们组成一个不具形式的“智囊团”。
古人言:“下君之策尽己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一个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63人为了能完成自己的事业用尽毕生的精力,这是难能可贵的。亦必须要那样去奋斗。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又不肯付出自己的力量去实施自己的计划,这个人很难事业有成。但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只靠自己本身的努力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门类很多,社会分工精细,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极有限的。在某些科学技术乃至具体工作环节上,哪怕是最杰出人物或团体,亦不可能独自完成,必须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攻克。更为值得注意的,人的智慧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尽人之力远不如尽人之智,所以,才有了古人说出的下中上的策略。
为了某种目的的达成,就需要借势或造势,巧借时局,顺势而上。唐代诗人王之焕有句妇孺皆知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为了看得更远,就得去登高;为了涉水过河就得去打造船只。为了跑得更快、走得更远。就需要借助于车马这些古代交通工具,否则,就不能获得优势。就连狡猾的动物也知道造势和借势,就像生活中人们经常说到的“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等,这都是通过造势和借势来完成的。后来,人们就把这种借势拓展到政治、军事和商业贸易上来了。如历史上的“水淹七军”就是借助水势,如“借东风”就是借助风势。清朝的大贪官和坤之所以敢胡作非为,就是借助乾隆皇帝的宠爱之势,胡雪岩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被钱庄解雇的小伙计。发展为一代“红顶商人”,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借助了左宗棠、王有龄等人的权势……这其中无不体现了“厚黑”的学问。
势,可以说是天下最大的力。造势和借势,是商业竞争中不可缺少的商业谋略,作为现代商人更要懂得它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商战中,只有善于造势,才能营造极其强烈的商业氛围:做好市场定位是谋求有利地势;降低成本是提高企业竞争的内部优势;实施差别化是提高企业竞争的外部优势;铺天盖地的广告是营造舆论攻势;给产品赋予文化内涵是占据消费者的心理优势;打造名牌是创造新的优势。企业如能形成“善战人之势”,其产品销售就会畅通无阻。
蒙牛集团在现代商战中所取得的成功,可以说是来自于这个“借”字上。有专家对蒙牛集团点评说,在蒙牛的成长中,处处体现着一个“借”字:创业初期,借用工厂,实施“虚拟联合”,快速开拓市场;借势于“中国乳都”、捆绑行业老大“伊利”。打响自己的名头:借用社会资本,发展自己实力。
“借”,把蒙牛的迂回进攻战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蒙牛将自身的优势资源集中于市场开发、技术开发,将原料供应、生产、运输等资本密集型业务外包,形成以品牌优势为基础的价值网络,而且始终不渝地积累自身的品牌优势,得以在市场中逐步壮大。
纵观其发展历程,在蒙牛诸多的“借”战略中,善于借力造势无疑是蒙牛的制胜法宝之一。
成大事者的特点是善于借力,去营造成功的局势,从而能把一件件很难完成的事办成,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一个人如果想成就自己的事业,不必样样都比别人强,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比别人差,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必须善于借力取巧。大学者阿基米德如是说:给我一个杠杆。我就能撬起地球!说的就是借力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学习借力之术,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资本,和别人比起来自己的资历本是微不足道的,这时你就要善“借”。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局势,做出明智的决定,善于借别人的力量,而不被别人看出,让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
很多经商者已经认识到发展自己的事业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要怀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着。但是,相对而言,有时可能会忽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力,甚至会与大环境背道而驰,事倍功半。因此,在创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把自己的目标和周围发展的趋势结合起来,学会借助大环境的东风,把自己送上青云。
比尔·盖茨20岁时签到了第一份合约,这份合约是与当时全世界第一强电脑公司——IBM签的。当时,他还是位在大学读书的学生,没有太多的关系资源。他怎能与那么出名的公司签到合同呢?原来,他之所以可以签到这份合约,是因为他的母亲是IBM的董事会董事,妈妈介绍儿子认识董事长,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如果当初比尔·盖茨不靠母亲签到第一份合同,也许他的成功之路就不会那么顺畅。
世人都说创业难。难道创业真的是那样难吗?以往人们强调自主创业,但现在很多人的观念开始改变,关系在创业中的作用逐渐加大,并日益成为创业信息、资金、经验的“蓄水池”,有时甚至在商业活动中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功效。一个有良好关系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办起事来自然会事半功倍。成功者都善于借力、借势去营造成功的氛围。从而攻克了一件件难事,为他们的成功铺平了道路。
所有大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长,就是有一种识人的眼光,能够抓住别人的优点,把每一个员工的位置都分配得十分恰当,使每个员工的力量和智慧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预先写下这样的墓志:“睡在这里的是善于访求比他更聪明者的人。”的确,卡耐基能够从一个铁道工人变成一个钢铁大王,是他能够发掘许多优秀人才为他工作,从而使他的工作效力增值了成千上万倍的结果。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及智慧总是小之又小的,一个人的力量、智慧,不能代表着所有人,想要成大事,少不了要借助外力,借用别人的智慧。三国时期的孔明是一位善借势借力的能手,如他导演的孙刘联兵,火攻曹军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例就是典型,还有“草船借箭”也是巧在“借”字。
总的来说。在任何事业上都不是一步登天的。但“登天”的办法却是多种多样的,办法得当,则可快捷省劲。
厚黑哲理
善“借”力量。就是一种快捷省劲的办法。做生意赚钱需要借助于外力。巧用时局。顺势而上。实现自己的目标。
世界上有三借:借人、借势和借钱。这都是成事之道。借人、借势是聪明人常用的一种成事之道,它可以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至少可以弥补自己的才智、人力之不足。这很容易令人想起《三十六计》中的“借刀杀人”,此计告诉人们:“借”字为利用他人成事之诀。
“利用”一词似乎带有贬义,但与朋友合作,互相帮助的确是成就事业的一种方式。如果能养成“他山之石亦可攻玉”的合作之道,这样的人定会大有作为。
俗语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在中国传统中是两弯相映的明月,讲究一个肝胆相照,义字当先。朋友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显得日益重要,善于利用朋友关系往往使你的生活自在快乐,而且会有更多机遇。因此,培养一种利用朋友关系的习惯,实际上就等于成功有了希望。
南方某地有个很成功的商人,朋友无数,三教九流都有。他也曾逢人就夸,说他朋友之多,天下第一,并且因人而异.加以利用。后来有人问他,朋友这么多,他都同等对待吗?
他沉思了一下说:“当然不可以同等对待,要分等级的,要因人而用!”
他说虽然自己交朋友都是诚心的,但别人来和他做朋友却不一定都是诚心的。在他的朋友中,人格高尚的固然很多,但想从他身上获取一点利益,心存二意的朋友也不少。
“对存有坏意、不够诚恳的朋友,我总不能也对他推心置腹吧?”这位商人说,“那样只会害了我自己。”
所以,在不得罪“朋友”的情况下,他把朋友分了“等级”,计有“刎颈之交级”“推心置腹级”“可商大事级”“酒肉吃喝级”“嘻嘻哈哈级”“保持距离级”等等。和对方交往的密度和自己打开心扉的程度往往由这些等级来决定。因为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作用。可以借他们各自的能力和特点,成就自己的事情。
下面是一个利用“朋友”除掉了隐患并借人借势成事的案例:
三国赤壁大战之时,不习水战的曹操大军,由于重用了熟悉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使曹军的水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当周瑜乘船察看时,发现曹军设置水寨,竟然“深得水军之妙”。于是,周瑜暗暗下决心,“吾必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
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在周瑜绞尽脑汁谋定策略之时,曹操手下的谋士、周瑜的故友蒋干来访,周瑜一眼就看出蒋干的来意。一是说降,二是刺探军情。于是,他就想出了一条利用“朋友”的妙计。
周瑜当晚大摆筵席,盛情款待蒋干。席间,周瑜大笑畅饮。夜间,周瑜佯作大醉之状,挽住蒋干的手说:“久不与子翼(蒋干的字)同榻,今宵抵足而眠。”当军中打过二更,蒋干起身,见残灯尚明,周瑜却鼻鼾如雷。在桌上堆着的一叠来往书信的公文中,蒋干发现了“蔡瑁,张允谨封”等信,蒋干大吃7a64e78988e69d83334一惊,急忙取出偷看。其中写道:“某等降曹,非图仁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即将操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蒋干寻思,原来蔡瑁、张允竟然暗结东吴,于是将书信藏在衣内,到床上假装睡觉。
大约在四更时分,有人入帐低声呼唤周瑜,周瑜故作“忽觉之状”。那人说:“江北有人到此。”周瑜喝道:“低声!”又转过头来冲着蒋干喊了两声,蒋干佯装熟睡没有做声。于是,周瑜偷偷走出营帐.蒋干赶紧爬起来偷听,只昕得外面有人说:“张、蔡二都督道,‘急切间不得下手’……”后面的话声音更低,什么也听不清楚。不一会,周瑜回到帐内又睡了起来。
蒋干在五更时分,趁着周瑜熟睡未醒,悄悄离开,溜回江北,向曹操报告了所见,并交上那封伪造的书信。曹操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斩了蔡瑁和张允,当两颗血淋淋的人头献上之时,曹操方才恍然大悟说:“吾中计矣!”
周瑜利用蒋干这个老朋友,巧妙地借曹操之手,一举除掉了两个最大的隐患。这样,才有了流传至今的赤壁大战火烧曹营的壮举。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方法总比问题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