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偷带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引申义为现实是虚伪的。
出处: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知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钩:带钩道。白话译为:那些偷了一个带钩的人要受惩罚处死,而盗窃一个国家的人却做了诸侯。诸侯之家有仁义之名,那不就是剽窃来的仁义圣知吗?)。
扩展资料
这句话表现了庄子外冷内热,愤世嫉俗的一面。
其实,庄子写这专一篇文章,压根儿不是在谴责所谓的「权贵犯罪」。通篇认为「圣人生而大盗属起」、「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他强调应该要「绝圣弃知」,以重返太古时代那种恬淡纯朴的境地。很明显,庄子的这篇文章,否定的是「圣人之道」。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解释】:偷钩百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用以讽刺法度律的虚伪和不问合理。
【出处】:《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答门而仁义存焉。”
"钩”可以理解为农渔工具的专铁钩之类,它在句中主要代指小偷小摸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罢了。属
偷带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引申义为现实是虚伪的。这句话否定圣人之道,体现的是道家思想。(窃钩者诛,这里的“钩”不是钩子的意思,这个指古代腰带“带钩”。)
“钩”意思是:指刀器、兵器,并非腰带间的坠物。
“窃钩者诛”意思是:偷带钩的要处死,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百不合理 ,引申义为现实是虚伪的。
拼音:qiè gōu zhě zhū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庄子的《庄子·胠箧》: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翻译:偷带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度成为诸侯。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分句,含贬义。
扩展资料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相关典故:
窃国者侯,典故的主人公是田成子,也就是田恒。原是齐国大夫,鲁哀公问14年,左相田恒与右相阚止争宠,因齐简公偏宠阚止对其造成威胁,于是杀了齐简公,立简公弟骜为君。后来到了他的曾孙子田和,再把齐康公驱逐到海答上,自立为齐侯。圣人孔子对这事也极为愤怒,入宫请求鲁哀公发兵伐齐,但没能得到支持。
启示:实际上的意内思是成王败寇,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圣人之道、法律都有可能被那些投机取巧、蝇营狗苟的人利用,从而掩饰他们为非作容歹的行径。“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一样,说的都是成王败寇——两种层次,两种标准。当你有能力制定法则的时候,法则将对你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