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zhidao程标准》规定了7—9年级古文背诵篇目16篇,它们是: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
6、出师表
7、桃花源记
8、三峡
9、杂说(四)专
10、陋室铭
11、小石潭记
12、岳阳楼记
13、醉翁亭记
14、爱莲说
15、记承天寺夜游
16、送东阳马生属序(节选)
支持一下~谢拉
加油!
出师表课下注释
(1)先帝:指刘备。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创立。 业:统一中国的大业。未半:没有完成一半。(未:没有)
(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益州疲弊:指蜀汉贫苦穷乏,处境艰难。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4)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您)的臣子.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6)忘身:奋不顾身。
(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可以翻译为,大概 原来是。)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8)诚:的确,确实 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过分随便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微薄,轻视有志之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之,的
(12)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 义:适宜、恰当 违背大义。以,以至,从而。塞,阻塞。谏,劝谏。路,言路。
(13)宫:指皇宫。府:指朝廷(老版书、易中天品三国中解释为“相府”)。
(14)陟(zhì):提升。罚:惩罚。臧(zāng):好。否(pǐ):坏。臧否(pǐ):善恶。这里作为动词,意:奖励好的惩罚坏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只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不同。
(15)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
(16)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及,以及。为,做。
(17)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刑,罚。
(18)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
(19)偏私:偏袒,有私心。
(20)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朝廷内外。异法:刑赏之法不同。这几句话,据《三国志•蜀志•董允传》可能是指刘禅偏袒宦官黄皓讲的。
(21)侍中、侍郎:都是官名,皇帝的亲臣。郭攸之:南阳人,7a64e4b893e5b19e361当时任刘禅的侍中。费祎(yī):字文伟,江夏人,刘备时任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后,任费门侍郎,后升为侍中。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刘备时为太子舍人,刘禅继位,升任黄门侍郎,诸葛亮出师时又提升为侍中。
(22)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无二。
(23)简:同“拣”挑选。拔:提升。遗(wèi):给予。
(24)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全部。咨(zī)之:征求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25)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通“缺” 缺点,疏漏。.
(26)有所广益:增益实效。广益:增益。
(27)向宠:三国襄阳宜城人,刘备时任牙门将,刘禅继位,被封为都亭侯,后任中部督。
(28)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平。
(29)晓畅:明达,通晓了解。
(30)试用于昔日:据《三国志•蜀志•向朗传》记载,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在秭归一带被东吴军队击败,而向宠的部队损失却甚少,“试用于昔日”指当此。
(31)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
(32)营:军营、军队。
(33)行(háng)阵:指部队。陈,“阵”的古字。
(34)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5)先汉:前汉,即西汉。所以: ......的原因
(36)后汉:东汉。倾颓:倾覆,灭亡,衰败。
(37)痛恨:痛惜,遗憾。
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贪官,而加深了政治的腐败。
(38)侍中: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尚书:这里指陈震,南阳人,公元二二五年(建兴3年)任尚书,后升为尚书令。长(zhang shi)史:这里指张裔,成都人,刘备时曾任巴湘乡人,当时任参军。诸葛亮出驻汉中,留下蒋琬、张裔统管丞相府事,后又暗中上奏给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
(39)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0)隆:兴盛。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计:计算。
(41)布衣:平民。
(42)躬:亲自,耕:耕种。南阳:指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城西。当时隆中属南阳郡管辖。苟:姑且。全:保全。
(43)闻达:显达扬名。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44)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浅陋。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
(45)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诸葛亮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对刘备来说是屈辱,自己不该受到刘备亲自登门拜请的待遇。这是一种客气的说法。
(4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三顾”即指此事。 顾,看,拜见。
(47)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苏教) 许:答应,许诺。 驱驰:指奔走效力。
(48)后值倾覆:以后遇到危难。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打败,退至夏口,派诸葛亮去联结孙权,共同抵抗曹操。本句,连同下句即指此事。
(49)尔来:从那时以来。即从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出师北伐以来。
(50)大事:指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刘备临终前嘱托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大事。
(51)夙夜:日日夜夜。夙,清晨。 效:实现
(52)五月渡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云南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发动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师南征,五月渡泸水,秋天平定了这次叛乱,下句“南方已定”即指此。泸,泸水,即金沙江。
(53)不毛:不长草木,此指不长草木的荒凉地区。毛,(长)草苗。
(54)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三军:古代诸侯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三军即全军。
(55)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自己的低劣的才能。驽(nú),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
(56)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的敌人,此指曹魏政权。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57)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58)斟酌:商讨,考虑。 损益:增减,兴办
(59)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重任。
(60)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效,成效。
(61)慢:怠慢,疏忽。
(62)彰:表明,显扬。 咎:过失。
(63)咨诹(zōu)善道:征求好的建议。诹(zōu),询问。
(64)察纳:考察采纳。
(65)雅言:正确的进言。
(66)深追;深切地追念。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刘备临死时曾对刘禅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67)临表涕零:面对着《表》落泪。涕零,落泪。
(68)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1、 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 致:得到。
3、 假借:借。
4、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5、 走:跑。
6、 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稍,稍微。
7、 以是:因此。
8、 既加冠( )益慕圣贤之道: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益,更加。慕,仰慕,倾慕。
9、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 患:担心。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尝,曾经。
10、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叩,请教。
11、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12、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13、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4、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示尊敬而专心)。
15、叱( )咄( ):训斥,呵责。
16、至:周到。
17、俟( ):等待。
三峡
七百里:约合现在的二百公里
自:在。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空缺。
嶂(zhàng):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自:如果。非:不是。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曦(xī):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到。
夏水襄陵:夏天水漫上山陵。襄,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有。王命:皇帝个命令。宣:宣布,传播。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东。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
奔:奔驰的快马。御风:驾着风。
不以:不如。疾:快。
素湍绿潭: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水。
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巘,山峰。
悬泉:从山崖上流下来的好像悬挂着的泉水。漱,冲荡。
清荣峻茂:江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
良:实在,的确。
晴初霜旦: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zhuàn)久绝:悲哀婉转,过了很久才消失。
巴东:古郡名,辖境在今重庆市东部。
沾:打湿。
4记承天寺夜游
选自《苏轼文集》。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
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2、[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游乐的人。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3、[张怀民]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4、[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一同,共同。
5、[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
6、[藻荇]泛指水草。藻,水草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7、[盖]表示推测。
8、[闲人]苏轼这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名无实,所以自称“闲人”。
5桃花源记
1)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的诗人。
(2)太元:晋孝武帝年号。
(3)武陵:晋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
(4)缘:循,沿着。
(5)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6)异:诧异。
(7)尽:尽头。
(8)才:仅。
(9)俨然:整齐的样子。
(10)属:类。
(11)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南北小路叫阡,东西小路叫陌。
(12)悉:尽,全。
(13)黄发:指老人。
(14)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15)要:通“邀”。
(16)咸:都。讯:消息。
(17)邑人:同乡
(18)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9)间隔:隔离。
(20)乃:竟然。
(21)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22)延:邀请。
(23)扶:沿着、顺着。
(24)向:原先。
(25)处处志之,志: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26)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27)寻向所志,志:标记
(28)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9)刘子骥:名驎(lín)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30)规:计划。
(31)未果:没有成为事实。
(32)寻:随即,不久。
(33)问津:问路,访求。津,渡口。
(34)遂:终于
6曹刿论战
①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标题是编者加的。《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场在长勺,故又称“长勺之战”。②十年:鲁庄公十年(前684)。③我:《左传》是据鲁史写的,所以称鲁国为“我”。④公:指鲁庄公。⑤肉食者:这里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⑥间:(jiàn)参与。⑦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⑧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凭、靠。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⑩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11)对:回答。(12)徧:通“遍”,遍及,普遍。(13)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帛,丝织品。(14)加:虚报。(15)信:实情。(16)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为人所信服。(17)福:赐福,保佑。(18)狱:案件。(19)虽:即使。(20)察:明察。(21) 情:(以)实情判断。(22)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23)可以一战:可以之一战,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24)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公与之乘①。战于长勺。公将鼓②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③。公将驰④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⑤,登轼⑥而望之,曰:“可矣。”遂逐⑦齐师。
①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②鼓:击鼓进军。古代作战,击鼓命令进军。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③ 败绩:大败。④驰:驱车(追赶)。⑤辙(zhé)车轮轧出的痕迹。⑥登轼:登上车前的横木。轼,古代车子前边的横木。⑦ 逐:追赶、追击。
既克①,公问其故②。对曰:“夫战,勇气也③。一鼓作气④,再⑤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⑥,故克之。夫大国,难测⑦也,惧有伏⑧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⑨,故逐之。”
①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②故:原因,缘故。③夫(fú)战,勇气也:作战,要靠勇气。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④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作,振作。⑤再:第二次。⑥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⑦测:推测,估计。⑧伏:埋伏。⑨靡(mǐ):倒下。
7邹忌讽齐王纳谏
(1)本文选自西汉《战国策.齐策一》,题目是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接受。谏(jiàn):规劝。
(2)修: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形貌昳(yì)丽:容貌光艳美丽。昳:美丽。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动词,穿戴。
(5)窥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更美。【孰:谁,哪一个,什么】。【孰与:与…相比,谁(哪一个)更…】(有争议)徐公,人名。
(8)君美甚:你美极了。
(9)及:赶上,比得上。
(10)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用法。
(11)复:又。
(12)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5)弗如远甚:远远的不如。
(16)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7)之:助词。美我:以我为美。美,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18)私:动词,偏爱。
(19)诚:确实,实在,的确。 知:知道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1)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方: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22)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莫:没有谁。
(2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受蒙蔽而不能兼听。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6)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讥,指责议论,没有贬义。市朝,指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7)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闻,使……听到。
(28)门庭若市:宫门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29)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àn),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30)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31)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2)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是表示尊重齐国。
(3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必用兵,就能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8鱼我所欲也
1、 选自《孟子·告子上》。
2、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 患:祸患,灾难。
4、 辟:通“避”,躲避。
5、 如使:假如,假使。
6、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 勿丧:不丢掉。
8、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9、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11、蹴( ):用脚踢。
12、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4、辩:通“辨”,辨别。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奉:侍奉。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19、已:停止,放弃。
20、本心:本性,天良。
下次再发————
9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10岳阳楼记
11小石潭记
12醉翁亭记
13爱莲说
14陋室铭
初一----.论语 世说新语 /狼 口技 短文两篇知
初二----桃花源记 短文两篇(22 27课) 三峡 /与朱元思道书 送东阳马生序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醉翁亭回记
初三-----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出师表 / <<孟子>>两章(得道多答助,失道寡助) 曹刿论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yí)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wèn)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创办基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汉贫困衰弱,这实在是形式危急决定存亡的关键时刻啊。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边疆奋不顾身的原因,都是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在陛下身上报答啊。陛下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
皇宫中和朝廷中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因在皇宫中或朝廷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之事,犯科条法令以及尽忠做好事的人,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弥补缺点和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向宠将军,性情品德善良平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好的坏的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惋惜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偷生,不谋求在诸侯前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自己的身份,亲自三次到草庐里来看望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激动,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使命,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之所托不能实现,以至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所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6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的地方(作战)。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的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的诏令。(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
我幼时就爱好读书。因为家里贫穷,所以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里的墨汁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写。抄完后,跑着去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就能够广泛的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交往求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填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缓和自己的言辞脸色。我站着陪伴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脸色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解释;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学识。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巨谷中,隆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却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冻僵得不能动弹,仆人用热水浇洗(我的手脚),拿被子围盖(我),过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的同学们都穿着绣花的丝绸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挂白玉环,左边佩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宛如神人;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大概我的勤奋而且艰苦就像这样。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现在这些学生在太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要是)他们学业有不精通,德行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就是用心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太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他论辩,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因此我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注释
[1]选自《宋学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西北),明初文学家。
[2]余:我。 [3]嗜:喜欢、爱好。 [4]无从:没有办法。
[5]致书:得到书。致:得到。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每:常常。 假借:同义复词。 借。 假,借用。 于:向。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之:指代抄书。
[8]走:跑,赶快去。 [9]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
[11]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担心。. [13]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14]游:交往。
[15]尝:曾经。 [16]趋:跑到。
[17]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
[18]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 望,声望,名望。 隆:高。
[19]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 门人、弟子,学生。 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20]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21]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提出。 质,询问。
[22]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3]或:有时.
[24]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25]至:周到。 [26]复:这里指辩解。
[27]俟(sì):等待。
[28]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箧:书箱。 屣:鞋。
[29]穷冬:隆冬。 [30]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31]舍:指学舍,书馆。 [32]支:通“肢”,肢体。 [33]媵(yìng)人:婢仆。 [34]汤:热水。 [35]沃灌:浇洗。沃,浇水洗。 [36]衾(qīn):被子。
[37]拥:盖着。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里。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绮(qǐ)绣:穿着漂亮的丝绸衣服。 被,通“披”,穿。
42]朱缨:红色的帽带。 [43]腰:挂在腰间。 腰,名词作动词。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敝,破旧
[47]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的意思。 略无:毫无。 慕、艳,羡慕。
[48]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中:内心。 口体之奉:指吃的和穿的。 奉:供养。
[49]盖:大概。 [50]道:说,讲。 [55]诸生:指太学生。
[56]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57]县官:这里指朝廷。
[58]廪(lǐn)稍:官家给的粮食。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59]裘(qiú):皮衣。 [60]葛:葛布,指夏天穿的衣服。
[61]遗(wèi):赠送,给予,这里指接济。
[62]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代指有学识的人。
[63]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64]流辈:同辈。 流:平。
[65]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66]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67]谒(yè):拜见。 [68]撰(zhuàn):同“撰”,写。 [69]长书:长信。
[70]贽(zhì音至):初见面时为表敬意送的礼物。 [71]夷: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