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世界上有说神仙可以复通过修炼来到达,长生不死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的人;也有人说上等的寿命是一百二十岁,这是制古今都一样的,过了这120岁的年纪,没有一个不是荒谬乱弹的。以上两种说法都是不通情理的。请让我大致地来论证一番。神仙即使不能用眼睛来实际看到,但百那么多的纪实性书籍都记载过,以前的史料也都写下来过,考证起来可以说,神仙的存在是一定的了。大概是很特别地接受了天地间的神奇的“气”,从大自度然得到天赋,而这不是通过学习上的积累就能到达的。至于调理得当,从而获得自然的极限生命,向上知说可以活1000年,少说也能活几百岁,这是能够实现的。但实际上现在的世人都不精通(这种调养),所以不能活得道长寿。
译文:在想去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先自己审度一下看看可不可以去做,认为没有差错了,就可以放心的去做这件事。如果有人想要改变你的计划,那么他应该说出改变之后更好的计划。如果他讲的很对,你也不要因此感到自卑,觉得自己就不好了,妄自菲薄;如果他的理由不够充分,就改成以情分来请求你听他的话。他虽然一直那样说,但你不应受影响,而要坚持自己的初衷,坚定自己的信念,坚守自己的理想,这也是秉持志向的一个要点。
做人也不能太小气,不知变通只懂得坚持“清远”的形象,在遇见贫穷困苦的人时,如果有可以帮助、救济他的东西,就应当见义而为去帮助他。但如果有人为了从你那里得到什么好处而一直跟着你,你应当先在内心思考反省一番,感觉多自己拥有的东西已经是损坏无用的居多,而这次救济他人属“义”的成分少,则应当在权衡轻重后拒绝他。就算他一直跟着你求你,也应当拒绝。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如果人家来求你帮忙,一般都是因为他没有而你有,才会来求你,这种情况下答应他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去做,轻易就为别人竭尽所有,不忍心拒绝别人的当面请求,勉强自己去帮扶没什么交情的人,那就不是真正有远大志向的人。
原文: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言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
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坐视必见曲直,党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於彼,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於义无可,故当远之也。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挽。引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
译文:语言这个东西,是君子的一种重要表达形式,应用之时,君子的是非态度等都会通过它轻易显示出来。所以,说话之时不能不谨慎。如果讲出一些话会产生一种难以停止的欲望,虽然本来很想讲,也应当考虑到一直讲下去的可能引起的过失与其他不当的后果,就应当先忍着不说。事后再来看自己不讲的这件事,也没什么不可以的,而说出来却可能有什么不当之处;因此能不说的话,也就尽量不说了,以保证少做些不该做的事。而且世俗之人传好消息很慢,坏消息倒是传得很快,又喜欢议论别人的过失短缺,这都是常人的喜欢的议题。这样的人坐在一起讨论的事情,自然不是什么高尚的话题。一点小小的变动消息,一点点的一样样,都被重视,其实根本不足以去附和回答。如果不是附和“义”的话就不说,细心安静的谨守值得尊敬的大道,难道不是减少后悔的一种办法?
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喜好,有赞许也有不认同甚至想与人争论的时候,但在你不知道这么做得失情况如何时,还是谨慎些,少去干预的好。姑且沉默着去观察,慢慢的自然会明白事情的是非可否。有时小小的正确其实算不得正确,而小小的错误也不算是错了,这些情况都不用去说话干预。就算是有人来问了,也可以告诉他说自己不知道而不予回答。在遇到别人争论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遇到酒会,别人开始争论而且有越吵越厉害的趋势,就应当找个机会离开而不要有任何留恋。因为这是他们将要开始争斗的前兆,你坐在一旁看着一定会对是非曲直作出区分,届时就忍不住不说话,你一开口说话肯定是站在其中一个人那边,届时他不对的地方你也就以为对了,而另外一个人会认为你是私心想帮助这个人与他作对,心里面就对你有了怨恨讨厌之情。就算你能忍住不说,就坐着看他们争吵,但你明明看出了是与非,却不参与争论,这是有仁心却无用武之地,从义而言又是不可为的事情,因此你应当远离他们。而且大部分喜欢争辩诉讼的人,都是小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7人。就算其中有是非曲直之分,但你与他一起为之,就算是胜利了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呢?还不如远离他们饮酒自醉的好。如果偶然间讲了一些使人有所忌讳的话,而那个知道了这个的人如果节操不是很好,以这点作为威胁,你也不用怕这种小人,而因此被他利用。让他去说吧。假如能坚守以为对的言语,对那种小人的作为没有感觉不去理会,才算是真有志向的人。
原文: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
翻译
稽康字叔夜,是三国时魏国谯郡地人。稽康很小的时候就是孤儿,有奇特的才能,孤高而不和群。他身高七尺八寸,谈吐和气质很好,很有风度仪表,但他保持本来面目,不加修饰。人们认为他有龙的文采、凤的姿容,天生
的资质出于自然。
他的学问不由老师传授,而靠自己博览群书,无不完备通晓。长大后好读《老子》《庄子》。
稽康和魏国的宗室成婚,被授中散大夫。他常常研习道家涵养本性和服用丹药等事情,谈琴吟诗,胸怀中自我感
觉满足。
和稽康以道义相交、推心置腹的只有陈留的阮籍、河内的山涛,参与他们这一伙人的还有河内的向秀、沛国的刘伶、阮籍的侄子阮咸、琅邪的王戎,他们经常一起在林中行游,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山涛在离任尚书吏部郎时,推荐稽康出来代替自己的官职,稽康便写信给山涛表示和他绝交。这封信传开后,大
家都知道稽康不会受羁绊而屈就官职。稽康生性非常机巧而喜好打铁。住处有一株柳树长的很茂盛,便引水将树环绕起来,每当盛夏,在树阴下打铁。
东平吕安很佩服他的高卓情趣,每当想念他时,便不远千里驾车来拜访,稽康把他当作朋友,对他很好。后来吕安被兄长诬告,因为此事坐牢,供词经过相互验证援引,便把稽康逮捕了。当初,稽康家居贫穷时,曾经和向秀
一起在大树底下打铁,来养活自己。
颖川的钟会,是富贵人家的公子,为人精干练达有才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62识而且能言善辩,所以
去拜访稽康。稽康看见了他不施礼,仍旧打铁不已,等了很久钟会才离开,康对钟会说:“你听到什麽来到这里?又看到什麽离开?”钟会说:“我听到所听到的来到这里,看到所看到的离开这里。”
钟会因此怨恨他。等到回去后,便告诉文帝司马昭说:“康是隐居的杰出人物,无法让他出来作官。您不必为天下的事担心,可虑的只是康而已。康、吕安等人说话议论毫无顾忌,诽谤诋毁国家 的典制法则,作为帝王不应该宽容这种行为。
应当借这个机会把他们除掉,使风气质朴敦厚。”司马昭亲近听信了钟会的话,便把康、吕安一起杀害。康将被押赴刑场行刑,三千名太学生请求将他赦免当太学生的老师,没有得到允许。
康回头看见日影,见行刑时辰未到,就向别人要了琴弹奏,说:“从前袁孝尼曾经要跟我学习弹奏《广零散》,我每次吝惜固守。《广零散》到今天将
成为绝唱了!”被杀当时,他的年龄才四十岁。海内的士人,无不为他感到痛惜。司马昭不久便醒悟而感到惋惜。
出处
唐·房玄龄《晋书》
原文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服药求长生),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所与神交者唯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山涛将去选吕,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收康。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司马昭)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帝既昵听信念,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
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由于李世民(唐太宗)曾给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一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又题“御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书·嵇康传
嵇康《家诫》 tongwei 发表于 2006-7-10 1:36:00
家诫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7a64e78988e69d83363。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於必济。若心疲体解,或牵於外物,或累於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於去就。议於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可)耳。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宏〕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当谦〔言〕辞■谢,其素不预此辈事,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辈之求,下全束修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若〕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欲有所求)〔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於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言)〔中〕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亟)〔无何〕舍去之。此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