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1、当时的情况是咸丰去世,顾命大臣得权、得势,慈禧孤儿寡母,恭亲王奕欣想成为顾命大臣之首。同时可以通过和慈禧合作,重新掌握权势。恭亲王曾经是咸丰年间的军机领班大臣,后因他与咸丰兄弟交恶,退出军机,但他颇有人望,而且又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逃往热河时担任留守,在京官员如大学士桂良、周祖培,军机大臣文祥等都支持他,只是咸丰不愿意用他,否则他必为顾命大臣之首。
2、慈禧是个精明强势的女人,同治登基后,她继续垂帘听政,不久接机收掉了恭亲王奕欣的实权,同时被人所监控,几乎沦为软禁,至少在精神层面是的。而在咸丰时期,西宫娘娘慈禧,就已经德高望重,东宫慈安虽贵为皇后,可是她几乎不管这些事,到同治时期,慈禧母以子贵,大权独揽,如日中天,并培植自己的亲信党羽。朝廷内外大小官员都在她的掌控之中,所以就算恭亲王奕欣相反,也注定失败,从戊戌变法中7a64e4b893e5b19e363袁世凯告密,可见一斑,您想一下袁世凯为什么要告密,而不支持维新派,因为他知道自己加上光绪加上维新革命派的力量去对抗慈禧都是远远不够的。
3、这时的慈禧羽翼丰满,不但牢牢控制着已经长大成人的皇帝,而且在朝廷中拉拢了新崛起的北洋集团,在亲贵中拉拢了醇亲王和郑亲王。奕欣的实力本已大为削弱,再加上慈禧恩威并施的这一折腾,他在慈禧面前锐气尽失,只有俯首帖耳了。如果慈禧当年在私心里真的对恭亲王有过一点爱意,到这时恐怕也荡然无存了吧。以后慈禧对恭亲王就越来说狠。到了1884,这时候同治和慈安都死了,慈禧独揽大权。这年发生中法战争,开始时清军吃了败仗,结果慈禧硬把奕欣当成替罪羊,彻底罢了他的官。到这时连洋人也开始支持慈禧了,他们的支持总是跟着实权走的。 十年后,日本人打进来了。朝廷不得已,再次启用奕欣。但这时的恭亲王已是老态龙钟,难以挽回局面。到1898年,恭亲王病逝,比慈禧早走了十年。
慈禧的做法和刘邦差不多。刘邦当初将韩信拜为大将军,让其一统三军。由于韩信当时军事才能非常卓越,所以在楚汉争霸过程中,韩信是刘邦手下最有军事能力的zhidao,也是功劳最大的。应该说刘邦的江山就是韩信打下来的。但是韩信没有想到的是,刘邦其实是利用了他。
刘邦在看到韩信的军事才能后,感觉到了一股威胁,因为他怕韩信夺了他的江山,也就是韩信已经功高镇主,刘邦再没有什么可封赏他了,所以对他起了杀心。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这时候他开始专对韩信由一开始的利用逐步变为一步步地削减,韩信当时有句名言:“狡兔死,良狗烹,飞鸟尽属,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曾经风光一时的韩信大将军,就这样被汉高祖刘邦一步步地夺了兵权,最后韩信被汉高祖的皇后--吕太后杀死(刘邦是默认吕太后杀韩信的)。而吕太后最后却成了篡夺刘氏江山的历史上第一个慈禧。
我这么说,你明白了吧?
恭亲王奕欣的历史地位:
恭亲王是精通东方外交艺术的老手。他总是将外交对手放在假定的情境中去认真研究,而不是放在具体的问题上。他既高傲又谦和,既粗鲁又文雅,坦率而有节制,有时办事迅速有时拖拉磨蹭,显得既有心计又脾气暴躁——所有这些特点都根据他的需要,按照角色的变化随时转换使用。他成功的最大秘诀在于他能够事先判断出需要妥协的时机。他不断转换面具并不说明他是个优柔寡断之徒。隐藏在众多面具之后的恭亲王在认真琢磨着对手,判断对方的意图政策,再决定自己的对策。在最后时刻来临之前,他丝毫没有妥协投降的迹象,显得积极对付,毫不屈服。正当他的对手集中全力要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对手会发现恭亲王突然消失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34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满脸微笑的谦卑的伙伴。 作为所谓的“防御外交政策”——中国迄今为止只有这一政策——的领导者,恭亲王显得出类拔萃。帝国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明白帝国可能的未来和帝国自身的弱点。帝国活着的人中还没有人像恭亲王那样富有经验,担当重任……实际上,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恭亲王是政府政策制订的主心骨,也是执行这些政策的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外交家。
爱新觉罗·奕欣(1833年1月11日—1898年5月29日),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同父异母兄弟,生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道光帝遗诏封“恭亲王”。咸丰年间,奕欣于咸丰三年(1853年)到咸丰五年(1855年)之间担任领班军机大臣。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欣授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负责与英、法、俄谈判,并且签订了《北京条约》。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奕欣与两宫太后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取了政权,被授予议政王之衔。
从咸丰十一年(1861年)到光绪十年(1884年),奕欣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期间虽在同治四年(1865年)遭慈禧太后猜忌被革除议政王头衔,但依旧身处权力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终于因中法战争失利被罢黜,史称“甲申易枢”。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以善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才再度被起用。从光绪二十年(1894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二十九日逝世,谥号为“忠”。
也没法子说清楚能不能干~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最重要还是看他对所处时代的重要性,就这一点而言,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