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字体有别於大篆,所以称小篆。又一名「秦篆」,那是因为这些字形都是秦时人创的,并且通行於当代
隶书是由秦始皇命下杜(今陜西省长安县南)人程邈所作。这种字体书写便捷,辅助篆书的不及。
,所以称为「秦篆」。
bc不是秦的 直接排除
秦代书法遗迹中最珍贵的要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千一百余枚抄竹简。这些简文为墨书秦隶,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五、六年的遗物。唐张怀瓘《书断》在称赞程邈时说:“隶合文质,程君是先。乃备风雅,如聆管弦。长豪秋劲,素体霜研。摧锋剑折,落点星悬。乍发红焰,旋凝紫烟。金芝琼草,万世方传。”这段赞美程邈书法的词句用来形容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当不为过。这些秦人墨迹,是未臻成熟的隶书,能融篆隶于一炉,拙中见巧,古中有新,给我们提供了书法继承与革新的好范例。
由这个可以知zd道 应该是D
作者:睡虎地秦墓竹简小组编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年:2001-12-01 定价:280.00元 ISBN:9787501003860》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年将五旬的始皇帝依然精力旺盛,“日理万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1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处理,每天竟“以衡石量书”——即每天都要批阅文书120斤。
乍看这个骇人的数字,简直使人难以相信。文书以斤计,而且每天120斤,几乎可以塞满一个大书橱了。秦皇即使一目十行,日夜24个小时伏案不起,又能批得几何?
其实,司马迁的记载大抵有据,绝非子虚乌有。须知,一则,秦之一斤,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半斤,120斤只有今天的60多斤。再则,秦始皇时代的书与今天的书截然不同,那时纸还没有发明,秦始皇批阅的书是竹书(即竹简),比后世的纸书笨重得多了。
那么,竹书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根据文献史料及当代出土文物,我国早在先秦、西汉时代,通常文章都使用竹简书写(偶而也有用帛书写的)。竹简以竹片制成,长短规格因时代不同而异。据说,秦汉的竹简大略有以下三种,较长的2尺4寸,中长的1尺2寸,短的8寸。每枚竹简只写字一行,字数视具体情况而定。细心的读者会想到,用这样一枚枚的竹简抄写一篇文章,岂不要搞乱顺序吗?是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便于保存,因此在抄写之前。便首先要把竹简用细绳分上、中、下三道编排起来,既可以展开,也可以卷起。 “册”字就是竹书展开来的象形字。一篇文章写完了,便卷起来妥加保存,后来的一卷、二卷书便由此得名。
竹书盛行子先秦至西汉。秦皇的文书,司马迁的《史记》,无不以竹简抄写。近数十年来,我国各地屡有竹简出土。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山的一座秦墓中,就曾出土竹简1000多枚,内容为秦代的法律条文,也有文书之类。可惜年深日久,水土腐蚀,损坏十分严重,幸而有相当部分尚可辨识其内容。类似的出土是举不胜举的。遗憾的是,今天我们还没有发现过秦皇亲手批阅过的竹简文书,难以确切计算出他每天批阅文书的字数。不过倘若大略估计,还是可以的。
据说,奏代的文书,多以中长度的竹简抄写。如果每枚抄写30余字,60斤竹简,至少可以抄三、四万甚至四、五万字了。秦皇是一位名贯古今的奇人,脑瓜自然是异常灵敏的。每天要批阅三、五万字的文书(请注意并非看小说解闷),的确也够辛苦的了。况且,这只是他“日理万机”的一个部分。因此,说句公道话,如果单就他的工作态度和效率而言,那正值得我们后人敬仰了。
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包括:《秦律zd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其中《语书》、《效律》、《封诊式》、《日书》为原书标题,其他均为后人整理拟定。
其中法律部分记载了秦代施行的二十几个单行法规的条款原文,共记载法条六百条。记载的秦律的形式主要有:
律:自秦始皇、商鞅时更“法”为律。
令(制、诏):制是皇帝对某事的批定,这种“内制”做为法律形式出现时称为“令”。
式:最早出现于秦国,主要指法律文书。程式,如调查、勘验、审讯法律文书的具体程式,还包括一些诸如现代的执法人员行政管理制度。像竹简记载的“为吏之道”。
法律答问:法律解释。秦代的法律解释由国家设置的官吏统一进行,因此也具有法律效力。
廷行事:廷指官职即廷尉,廷尉是各级“法官”,事是判例廷行事,指可缓行的判决成例。
时至今日,尚未见到完整容的秦代法典,所见最多的法律条文也仅是睡虎地云梦竹简所载的一千多枚竹简记录的秦朝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