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在晋代时期,那时的洛阳城非常繁华,到处是廊亭楼阁。在众多廊亭楼阁中,昀为吸引人的要数洛阳城外的金谷园了。金谷园是晋代大臣石崇的府邸,石崇非常富有,他几乎是富可敌国。石崇在金谷园中养了很多美貌的舞女,其中昀为有名的要数绿珠姑娘了。绿珠非常喜欢跳清商乐舞,她的清商乐舞技也是高超绝伦的。每当绿珠开始跳清商乐舞时,所有人都屏息凝神把目光聚集在她身上,这也使绿珠更加疯狂地爱上了清商乐舞。绿珠开始跳清商舞蹈时,无论是石崇,还是底下那些高贵的名门望族,无论他们文采武功多么的出众,仪容举止多么的优美,此时都只能跪坐着仰视绿珠,像膜拜神明一样仰视翻飞起舞的绿珠。站在这样光辉耀眼的舞台上,绿珠莫名的兴奋。而底下那些人的目光有惊艳的,有迷恋的,也有痴醉的,绿珠每日被这些目光交织的网所包围着,她觉得自己是所有人瞩目的唯一焦点,这也让她心里暖和,觉得踏实而且心满意足。
因此,绿珠喜欢跳清商乐舞,只有当绿珠长袖流转的时候,她才感到无比的安宁快乐,后来,她也因为舞技被石崇百般宠爱,深得石崇的欢心。以绿珠为代表的古代女乐舞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非常风靡,这一时期几乎是古代舞蹈史上女乐舞蹈昀为发达的阶段。
因为《清商乐》中有许多流传后世的节目,这些节目大都是由女乐表演的舞蹈,是被“采集”之后收入宫廷才成为宫廷艺术的一部分。也可以这样说,如果当时没有发达的女乐舞蹈,也就没有《清商乐》从民间俗乐到都市宫廷乐舞的转换,宫廷的女乐舞蹈因为它的地位而得到了记录于史册、或者随墓葬而被后人认识的机会。
在魏晋时期,权贵们的喜爱,是女乐舞蹈风靡的直接原因。曹魏时期,女乐非常兴盛,《魏志·魏武帝纪》中记载: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
曹操好女乐歌舞,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他本人以及他的儿子们都精通乐律,为女乐歌舞写了很多歌词,有时甚至自己作曲。《魏书》中记载:太祖登高必赋,乃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歌诗贡献,与他们的性情有关,也和他们的歌舞才能紧密相关。他们依照《清商乐》的曲调填写了许多诗歌,流传后世的也不少,而在当时这些歌诗都是可以咏唱和舞蹈一番的。所以南朝的王僧虔在论述前代《清商乐》时说:今之清商,实由铜雀,魏氏三祖,风流可怀。京洛相高,江左弥重。
这番话道出了南朝女乐的风靡直接来源于曹魏时代。因为北魏的都城洛阳,也就是女乐舞蹈的集散之地,有众多女乐歌舞艺人居住,北魏学者杨炫之所著的《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出西阳门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市南有调音、乐肆二里,里内之人,丝竹讴歌天下妙伎出焉,有田僧超者善吹笳,能为《壮士歌》、《项羽吟》,征西将军崔延伯甚爱之。
后代的舞蹈史学家认为,这段文献中的“乐肆”两字原本应该是“乐律”,并且他们认为“调音里”和“乐律里”的区分,也说明了“天下妙伎”的数量自然很可观,而擅长丝竹歌舞的妙伎,正适应了当时曹魏帝王对歌舞伎人大量的需要。
在魏晋时期,“人生及时行乐”成为时代的风气,也造成了女乐歌舞的畸形发展。《梁书·羊侃传》中记载:梁朝大臣羊侃曾得到武帝赏赐的鼓吹一部,府中姬妾侍列,穷极奢靡,有弹筝人陆太喜,著鹿角爪长七寸。舞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则人咸推能掌上舞。又有孙荆玉,能反身帖地,衔得席上玉管。一次,他宴请昔日的同窗,宾客三百余人,器皆金玉杂宝,奏三部女乐,至夕,侍婢百余人,俱执金花烛。
到了陈朝武帝以后,社会经济和文化元气渐渐恢复了。到陈后主陈叔宝即位以后,人民生活趋于安定,宫廷生活随之走向奢靡。时间艳词传播,低吟浅唱,柔媚无骨。陈后主常常在姬妾张贵妃、孔贵人的拥坐里,一起谱写艳诗歌曲,大奏《玉树后庭花》、《伤春乐》等曲目,君臣酣歌,通宵达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女乐舞蹈,在历史上留下一些“精工细作的歌词”。由此可见,女乐舞蹈的本质并不是创作,而是享乐中的声色之举,对于后世舞蹈发展的影响也比较小,远远比不上这一时期中原和其他地区的乐舞交流影响深刻。
魏晋时期,在声色迷离的宫廷乐舞之外,各地域的民间乐舞活动也十分活跃。后来在内蒙古五塔寺上就有浅浮雕的乐舞图像,一个北方服饰装扮的舞人正在弓步回头,逗引一只狮子,这显然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狮子舞》。
还有,《白纻舞》是魏晋时期昀著名的舞蹈,这个舞蹈常在宫廷夜宴中表演,布景和服饰方面都极尽奢华。舞人穿轻罗洁白舞衣,长宽舞袖,身佩玉缨瑶珰,脚踏珠靴,腰系翠带,舞尽艳姿,容似娥婉。《白纻舞》舞袖技巧和轻盈步态以及眉目神情的运用,成为《白纻舞》昀大特征。在南北朝早期,此舞带有朴素清新的民间歌舞风貌。到了南朝梁以后,《白纻舞》在宫廷贵族夜宴中,日趋绮靡妖艳。
由于魏晋时期战乱不断,人们普遍尚武,习武风气很盛,也直接影响了乐舞艺术。在后来三国时期的文物上就能够见到儿童对舞花棍的形象。特别是南北朝时期,西域乐舞的东传影响了古代舞蹈的发展。一般认为,张骞开通西域,也就是汉武帝时期,是中原地区和外域进行乐舞文化交流的起始时期。其实当时李延年根据西域传来的乐曲创作“新声”二十八解,才被当作西域乐曲正式传入的标志。
在南北朝时期,偏安江南的王室豪家,大多拥有众多歌姬舞人。这些王室府内所养的胡人伎乐越多,奢侈豪华的场面也越大。“胡戏”和“戎乐”的名称也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注意,而且在长期的流传中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品目。
《五锻舞》是魏晋时期一种以手拍打身体的动作锻炼方法,这是一种舞蹈,同时又是体育性的修炼活动。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就是此中的高手。根据史书《魏志·王粲传》中记载,曹植是非常热爱表演《五锻舞》的艺术家,他在洗浴后,很喜欢表演胡舞的《五锻舞》。
在魏晋时期,西南地区有以拍打身体为手段的体育锻炼,有的地方叫做“拍张”。如果这种锻炼配以音乐或自唱歌曲,并为宾客表演娱乐,这便是是乐舞性的《五锻舞》了。而根据史书记载,曹植做这些举动时还要化妆,这俨然是有表演意义的舞蹈了。
魏晋时期的人们还有“弄丸”、“击剑”等舞蹈,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有相当的熟练技巧,可见这是当时常用的体育锻炼方式,又是一种身体文化的修养。当时的胡乐、胡舞对汉民族日常生活的影响,由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37此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是乐舞文化大交流的时期。后来在山西大同北魏墓葬中出土的鎏金铜杯上的舞人纹饰,就是汉人的装束,但其中的胡舞体态的婀娜秀美,令人赞叹不已。在魏晋时期,甚至人们在佛像塑造中,也有极为世俗的乐舞形象出现。后来山西出土的北魏佛像周围的装饰浮雕上,就有杂技百戏和胡舞的生动画面。
即使在民用品上,也可以找到很多类似胡人乐舞的形象。石窟造像中有日常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子,反过来说,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宗教艺术的影响。后来在甘肃酒泉丁家闸就曾经出土了一座魏晋墓,墓主人便是世俗社会的成员。但是在他死后,就在自己的墓穴里绘制飞天形象,同一墓穴当中,当然也绘有日常人类生活里享受乐舞的情形。
这说明了,魏晋时期社会环境虽然从某一个方面看不利于乐舞的发展,但是人口的迁徙,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战争活动中的对于乐舞艺人特别是才艺出众的女乐舞伎的掠夺和转送,都给乐舞的融合、变异、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时代条件。
"丝竹鼓舞尽声色,中西融会启唐韵(魏晋南抄北朝舞蹈)"魏晋南北朝是艺术自觉的时代,也是舞蹈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此时,舞蹈已改变了它在汉代被融于“百戏”的性质而向相对独立的形式过渡,并且形成了柔婉袭、绮丽、飘逸的文人化审美格zhidao调。同时,魏晋南北朝亦为舞蹈发展至唐代成为相对独立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
东汉之后,我国历史上先后经过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东西两晋,十六国的北朝和宋齐梁陈的南朝,这一时期从公元200年至581年,统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这4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但陶瓷的发展并没有停滞。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德清窑;湖南的湘阴窑;四川的青羊宫窑、固驿窑;江西的罗湖窑等著名窑址,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地的窑址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
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地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地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出现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合材料制成,在1200-1300摄氏度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地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的窑址。瓷器的产地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地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地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比如越窑,文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基本分布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
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视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窟,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
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却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
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地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乐、舞蹈、宗教、畜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绿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7a64e59b9ee7ad94365与北方地区的白瓷交相辉映。此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地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今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却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韵味。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
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地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
由于南方广大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定,中原地区大批人士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地区处于萧条境地,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地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火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
丝竹鼓舞尽声色,中西融会启唐韵(魏晋南北朝舞蹈)"魏晋南北朝是艺术自觉的时代,也是舞蹈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此时,舞蹈已改变了它在汉代被融于“百戏”的性质而向相对独立的形式过渡,并且形成了柔婉、绮丽、飘逸的文人化审美格调。同时,魏晋南北朝亦为舞蹈发展至唐代成为相对独立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舞蹈的主要艺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6术特征
舞蹈呈现出多元态势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对两汉经学的一元帝国文化的背叛、文化呈多元走向的时代,也是各民族大迁徙、社会大动荡的局面造成人文又一次自觉生动显现的时代。在这个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里,歌舞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舞蹈呈现出多元态势。
南北方形成几种主要的舞蹈形式
1 北方的杂舞
“杂舞”即指民间舞蹈,其著名的舞蹈有:“公莫舞”、“杯盘舞”、“白舞”、“拂舞”、“鹆舞”、“拍张舞”、“大垂手”、“小垂手”等。杂舞中有前代遗留下来的《明君》、《圣主》,均由鞞舞成长而来,《公莫舞》则由巾舞成长而来。此外,还有按照平易近间传布的舞蹈创作的《杯盘舞》、《拂舞》等。
西晋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养蓄众多舞伎,恒舞于室,其中舞得最好的是绿珠,石崇作《明君舞》,绿珠饰演明君(即昭君),《明君舞》厥后也归入《清商乐》中。晋太康时风行的《杯盘舞》(又称《晋世宁》,祝愿晋世获导俪濑),舞者用手栖身杯盘,一再而舞。晋人谢尚的《鸲鹆舞》是模拟鸟的舞蹈,他在公开场合之下,舞起来屈伸俯仰,旁若无人。南京西岗出土的西晋鸟兽人物瓷罐,良多灾类聚于罐顶,造型斑斓,下面有似带面具的男舞人,扬起长袖和吸腿起舞。
魏晋文人崇尚清谈,褒衣博带,手执尘尾赡桑他们常怀有人生无常、实时行乐的人生不美观,喜爱轻盈超脱、抒情委宛之美,这在必然水平上影响了那时的舞风。东晋顾恺之所绘的“洛神赋”中,洛神修颈细腰,手执尘尾扇,飘带萦绕,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恰是这一时代审美的典型。另一幅是一男人立于饰有羽葆流苏的双鼓前,手执一双鼓棰正在吹奏。河西走廊的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出土的《燕居行乐图》也有华夏舞风,舞伎头戴花冠,手持便面(即扇子)起舞,显得轻盈潇洒。
2 南方的乐舞
南朝乐舞主要指南朝新声,其代表性的乐舞有:吴声歌曲、神弦歌、西曲、江南弄、上云乐、雅歌。吴声歌曲主要以歌为主,舞曲较少,代表性的舞蹈是“前溪曲”。“神弦歌”是巫觋祀神歌舞曲;“江南弄”是舞蹈曲;“西曲”以舞蹈为主;“上云乐”是祭神舞曲;“雅歌”是祭祀宗庙的雅乐。这些新声乐舞均被收录于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中的“清商曲辞”中。
《白纻舞》
白纻舞最早呈现于三国时代的吴国,舞伎着江南白纻制成的舞衣,质轻如云,色洁如银,广袖长裙。晋《白纻舞歌》:“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白纻舞》后收入清商乐一向留传到隋唐。到了晋代,白纻舞逐渐受到封建贵族的喜爱,以至南北朝的齐代和梁代以来,已经成为宫廷豪族的常备娱乐节目,表演极为频仍。白纻舞衣不仅质地轻软,而且袖子很长。这种长袖最能浮现白纻舞舞蹈动作的特点。舞女双手举起,长袖飘曳生姿,形成各类轻盈的姿态。在表演白纻舞时,往往有声乐和器乐伴奏。晋代张华的《白纻舞歌诗》有“齐倡献舞赵女歌”的诗句,南朝齐代鲍照的《白纻歌》有“秦筝赵瑟挟笙竽”的诗句,正声名在统管交响、轻歌流唱之际,舞女如斯起舞的场景。南朝梁代沈约,曾经奉梁武帝之命写成《四时白纻歌》,分为《春白纻》、《夏白纻》、《秋白纻》、《冬白纻》、《夜白纻》五章。表演《四时白纻歌》时,凡是为五个舞女集体起舞,表演竣事后,这些舞女还要向不雅鉴赏表演的王公贵族进酒。因为白纻舞是在劳动中发生的,而且先在平易近间传布,所以早期气概清爽。晋代往后,白纻舞进入了宫廷朱门,受到绮靡奢华的贵族风尚的感染,变灯揭捉艳起来,这时舞女已经不穿素雅的白纻舞衣,而穿起带有各类花纹图案的丝织舞服,全身还佩饰着珠翠,连舞鞋上也缀有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