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e68a84e8a2ade799bee5baa6336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后来秦穆公为求将来与中原友好,与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联姻,向晋献公求婚,晋献公就把大女儿嫁给了他。后来,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
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嬴改嫁给他,第二年,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成为晋怀公,跟秦国不相往来。
后来,秦穆公派军队护送重耳回晋国去,重耳派人刺杀了怀公, 群臣都拥戴他当国君。之后,他让太子也娶秦国 的宗女做夫人,从而父子两代都和秦国联姻,结成 了“秦晋之好”。
扩展资料:
秦晋之好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qín jìn zhī hǎo,泛指两家联姻。出自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示例:主公仰慕将军,欲求令爱为儿妇,永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晋之好
出处: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
在我国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两个国家君主几代人互相联姻,他们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达成了资源共享,彼此互为关照,所以现在人常用“秦晋之好”来比喻结婚的双方,表示男女双方以及他们原生家庭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相互关照,相互扶持,容纳对方。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相邻的两个强盛的国家,由于他们彼此的边境相邻,所以难免不会发生一些摩擦,两国之间也是经常兵戎相见,双方也各有胜负,但这样不但不利于两国的和平,更不利于两国的发展,于是秦穆公当政时期,就求娶了晋献公的大女儿,这是秦晋之间第一次联姻。
后来晋国国君之间出现了几次更迭,国内政治出现混乱,秦穆公更是为了两国稳定发展,多次将自己的女儿嫁与晋国的国君,最著名的就是将文赢嫁与流浪在外的重耳,并将重耳护送回国,让他登上晋国君主之位。
后来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正是因为秦穆公派兵鼎力相助,对战同为大国的楚国时,晋国才能取得胜利,这为晋文公能够称霸诸侯找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但如此,由晋文公第一次号召主持的温地会盟,从未涉足过诸侯任何盟约的秦国却破天荒地参加了,秦穆公此举帮助晋文公树立了权威。
此后晋文公的多次会盟诸侯,秦国都毫无例外的一一参加,甚至晋文公在讨伐对自己无礼的郑国时,秦穆公也是责无旁贷的亲率军队前来支援,虽然后来在烛之武的劝说下,秦军很快退去,但晋文公仍然未迁怒于秦穆公,甚至发出感叹:没有秦公的帮助,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虽然两国在联姻期间,偶有龌龊,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65但是整体还是过得去的,所以现在人仍然沿用“秦晋之好”,用它来比喻结婚的男女。
秦穆公为了笼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
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33
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
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
扩展资料:
“秦晋之好”实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婚姻,这种婚姻的功能不是保障个人的或家庭的幸福,而是旨在实现政治沟通与政治结盟(因此亦称“秦晋之匹”、“秦晋之盟”或“秦晋之约”)。
春秋之后的后世君主,也善于利于联姻来强化政治联盟。东汉的刘秀原娶美人阴丽华为妻,后来为了笼络河北真定恭王刘扬势力,又娶刘扬外甥女郭圣通为妻。
刘秀登基后,封郭圣通为后。待北方刘姓集团被征服,又废了郭圣通,可见其联姻策略是出于政治考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