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在《说文解字》 的自叙中,记述了秦代有八种书体,“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3、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短短的38年国祚的秦代,即有八种不同的书体,然《说文》里却没有仔细的描述这八种书体,后人难以理解这八种书体的面貌。
历代文献偶有提及秦书八体,却仍欠缺具体。继宋代后,金石学兴自清中叶,加上1898年发现甲骨文,以及近百年来众多的文物出土,如东周楚墓竹帛书、睡虎地秦简及两汉竹木简帛书,不少近代学者大量研究古文字,渐渐重建古代书体的发展流程。前人研究之不足,则由今人来发掘,尽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尝试重现书史的面貌。本文就按“秦书八体”一句话,借助古代文献之记载、近人之研究及考古发掘的成果,上承许慎的一句话,推拷秦代八种书体。
篆书变体的过程甚为复杂,也衍生出很多不同名目的书类。《中国书法大辞典》在“篆书”的大类下,列出“杂体篆”一类,表示篆书衍生出很多书体,连秦书八体之中的“殳书”与“刻符”也被列入“杂体篆”的名下。另一方面,陈振濂主编的《大学书法篆书临摹教程》中认为,“秦书八体”中,大篆、小篆、虫书及隶书,属於字体和书体的范畴,而刻符、摹印、署书、殳书即不是指字体,亦不是指书体,应当是指字体或书体的运用。因分类而演变出来的名字,再被后人所分类,的确是个有趣的课题。然而,分类需按著某一些的标准,意味著需摒弃被分类物之某一些特质。刻符、摹印、署书及殳书,虽然以字体之功能而归类,但相信其字体又有独特的风格及发展。本文旨在剖析“秦书八体”的书体面貌,故以书体为分类的方法。开首讨论“篆书”直接指捗的大篆和小篆,并析古文、金文、石鼓文及籀文与大篆的关系。接著论述虫书及殳书,两种装饰味道浓厚的字体。再而窥探书体面目不清的刻符、摹印及署书。最后以近年竹木简的出土发掘,呈现与秦官方正统字并行的秦代隶书。结论部分试析这些名字意义复杂的原因,并评价中国书法诗感的特色。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知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道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内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容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
——东汉至南北朝
秦书八体
& 秦书八体是指秦朝的八体,指的是八种书写的字体。兹分述於后:
1.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一名「籀文」,则是据写者之名而称的。据段注,则含古文在内(见《说文》页七六六) 。
2.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字体有别於大篆,所以称小篆。又一名「秦篆」,那是因为这些字形都是秦时人创的,并且通行於当代,所以称为「秦篆」。
3.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4.虫书: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因这些字体有的像鸟,有的像虫,而鸟也称羽虫,所以称为虫书。
5.摹印:是写刻在印材上的字体。印材有大小,所以在写刻之前必须先予规画,这就为什麼称「摹印」的道理。这种字体的特徵是屈曲缜密。
6.署书 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
7.殳书 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种兵器。
8.隶书是由秦始皇命下杜(今陜西省长安县南)人程邈所作。这种字体书写便捷,辅助篆书的不及。
许慎《说文解字》对秦书八体的概括:
一曰大篆:广义的大篆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史籀文和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除秦以外的六国的古文,狭义上单指籀文。
二曰小篆:如上所述。李嗣真《书后品》赞曰:小篆之精,古今妙绝。秦望诸山及皇帝古玺,犹夫千钧强弩,万古洪钟,岂徒学者之宗匠,亦是传国之遗宝。
三曰刻符:此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现存有阳陵虎符上的文字即是。
四曰虫书:也称鸟虫书, 篆书中的花体。秦以前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镈上。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也书于旗帜和符信,而汉代不乏鸟虫书入印的实例。
五曰摹印:也称缪篆 。其实是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
六曰署书:也称榜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
七曰左书:也称史书,佐书。也即秦古隶。称之为佐书,段玉裁认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近来有学者首先认为隶书之名隶,是起于徒隶所书;其佐书之佐,或是起于书佐(汉代职掌起草和缮写的低级官吏)所书而名。
八曰隶书。为我国文字由古体转为今体的重要里程碑。
再细分,小篆当还有玉筯篆、玉箸篆、铁线篆、草篆等。
自周朝东迁洛邑后,历五百余年诸侯兼并和七国争霸。到了秦统一的时候,在意识形态领域,已如《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所言,各国“田畴异,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尤其文字。
据说当时“宝”字的写法,有一百四十九种形态;“眉”字、“寿”字的写法也都有百种以上。
在字的结体上,有的柔婉流动、有的疏密夸张,有的体势纵长,有的结构狂怪。
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无疑为之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但对统一的中国来说,却带来了社会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上的困难与混乱。
秦始皇对此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行“书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命宰相李斯将当时所有字体统一为一种书写文字,这就是秦篆。即把原来的史籀大篆简化成小篆,故又称小篆。通令全国使用。
从秦小篆字体来看,它一方面保留了大篆字体结构和象形文字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则对字体的结构进行较大的整理加工,使之相对统一和规范。主要的一是各种偏旁形体统一,每字所用偏旁基本固定为一种,而不用别种代替;二是偏旁的位置相对固定,不能随便移动。三是大致确定每个字的书写笔数和笔顺。
文字的统一,实质是社会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变革,有一个认可接受适应的过程;加之在推广之初,人们对小篆的结构也不太熟悉,很难一下写得得心应手。于是,由李斯作《仓颉篇》,赵高作《爰历篇》,胡毋敬作《博学篇》;这三部书既作为学童的识字课本,又是推行小篆的模板,供国人学习临摹。
这种在当时纯粹以实用为主,兼辅美观的文字书体,最后发展成了东方古老的书法艺术之一种。
可以说,小篆的出现,不仅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意外成就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辉煌。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至峰山今山东峄县境内,刻立《峄山刻石》;后至泰山,刻立《泰山刻石》。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至琅邪山今山东胶南;立《琅邪台刻石》;又至之罘山今山东烟台西北,立《之罘刻石》。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东巡至碣石今河北昌黎县境内,刻立《碣石颂刻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第五次登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刻立《会稽刻石》。
这些刻石所书文字,都是标准的小篆字体,俱出自李斯之手。
殷商之甲骨文刻辞,是早期人类与自然神灵信息沟通的一种企图,是蒙昧时代认识未知世界的记录和表达。
商周于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即金文或钟鼎文,用以祭祀神灵、记录事件、显示富有、张显权贵。
秦始皇刻石,则是用以歌功颂德,并将其开国大帝的丰功伟绩,刻于巨石,立于名山,与天地共存,如日月恒久。
在这一显而易见的政治目的实现的过程中,不期然使石刻成了一种可以使书法长久留存的载体和形式。秦始皇几乎一生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终还是死了,而只有那些石刻还残留至今。也算是一种意义上的恒久与不朽了。
中国书法艺术分碑、帖两大系统,而秦刻石则是在此前秦石鼓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碑系开山之作,对后世的影响巨大而深刻。
《峄山刻石》当是秦篆早期的代表作。字的点划均为线条,粗细一致,圆起圆收,表现圆浑流丽之风格。字体端庄严谨,有实有虚,疏密得当,从容平和且劲健有力。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钧强弩”。其结构上紧下松,垂脚拉长,有居高临下的俨然之态,须仰视而观之。在章法上行列整齐,规矩和谐。有人分析这种整齐化一的风格,与秦朝政治理想是一致的。而总体上的从容、俨然、强健有力的艺术风范,从相当程度上则表现了秦王朝统一时代的精神内涵与指向。
《峄山刻石》原石已被后来曹操登山时毁掉,但留下了碑文。今天所见到的是根据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由宋代人所刻,现藏于西安碑林。
《琅邪台刻石》现存于山东诸城海神祠内,始皇颂诗及从臣诸名已剥落,尚存二世从官名和诏书十三行。书体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线为主,字体皆为长方,笔划粗细如一,显现雍容典雅之风格。
《泰山刻石》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本质特征,更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流畅,疏密匀停,刚柔并济,圆浑挺健,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最具秦小篆的特点和风貌。故唐张怀瑾对其大加称颂,赞其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小篆在当时一般用于秦朝政府公布的公文、法令、诏书等。而在民间,因其实在是结构复杂,书写困难,速写就更是不易,一种以草书笔法书写的篆字并能急就的字体就诞生了,这就是隶书。
相传当时有一个叫程邈的县吏得罪始皇,关在狱中,见当时狱官的幺牌用小篆书写很麻烦,经十年悉心钻研,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创立了这种新的字体。秦始皇看了大为欣赏,不仅赦免了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将这种字体普遍运用于官狱文字事物之中。因程邈是个徒隶,该书体又专供隶役应用,所以就把这一书体称之为隶书。到了汉魏,已臻完善完美,从笔势到结构都成了与秦篆完全不同的一种书体,并为其后楷书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书法专业术语称秦隶为“古隶”,汉隶为“今隶”。 .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一名「籀文」,则是据写者之名而称的。据段注,则含古文在内(见《说文》页七六六) 。
2.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字体有别於大篆,所以称小篆。又一名「秦篆」,那是因为这些字形都是秦时人创的,并且通行於当代,所以称为「秦篆」。
3.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4.虫书: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因这些字体有的像鸟,有的像虫,而鸟也称羽虫,所以称为虫书。
5.摹印:是写刻在印材上的字体。印材有大小,所以在写刻之前必须先予规画,这就为什麼称「摹印」的道理。这种字体的特徵是屈曲缜密。
6.署书 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
7.殳书 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种兵器。
8.隶书是由秦始皇命下杜(今陜西省长安县南)人程邈所作。这种字体书写便捷,辅助篆书的不及。 秦书八体是指秦朝的八体,指的是八种书写的字体。兹分述於后:
1.大篆:是周宣王时太史籀写的十五篇文字。一名「籀文」,则是据写者之名而称的。据段注,则含古文在内(见《说文》页七六六) 。
2.小篆:即秦朝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省改,分别写成《仓颉》、《爰历》、《博学》篇,字体有别於大篆,所以称小篆。又一名「秦篆」,那是因为这些字形都是秦时人创的,并且通行於当代,所以称为「秦篆」。
3.刻符:是刻在符节上的字体。
4.虫书:是写在旗帜或符节上的字体。因这些字体有的像鸟,有的像虫,而鸟也称羽虫,所以称为虫书。
5.摹印:是写刻在印材上的字体。印材有大小,所以在写刻之前必须先予规画,这就为什麼称「摹印」的道理。这种字体的特徵是屈曲缜密。
6.署书 是题在匾额上的文字。
7.殳书 是铸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种兵器。
8.隶书是由秦始皇命下杜(今陜西省长安县南)人程邈所作。这种字体书写便捷,辅助篆书的不及。
在春秋战国战乱不一诸侯割据的五百多年里,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动乱的影响,文字异形、书体多样的景况日甚一日。从书法发展的多样化上讲不无好处。但语言文字毕竟是人们交流思想进行社会交际的工具,“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是不方便的。因之,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秦朝之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沿袭西周文字的秦系文字的基础上统一了全国的文字。以小篆作为学童启蒙的识字课本,以为推广应用的楷模。从此,与大篆相对而言的小篆就成了秦代的通行书体。这种书体,比前代文字,有了书写线条圆匀,结构统一定型,字型呈纵势长方等特点。从汉字发展上讲,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秦代书体并不只此一种。东汉许慎说:“秦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说明当时与小篆并行的还有:大篆、隶书(称古隶或秦隶)。“虫书”又叫鸟虫书、鸟篆,以鸟虫头起笔,以虫身区曲为线的篆书美术字。是赵国越王勾践铭文一类书体的延续;“刻符”为小篆;“摹印”为结体方正的小篆,开汉印篆体的先河;用于门榜、封简题字的“署书”,刻于兵器的“#书”,都是大篆、小篆或隶书应用范围的变化而已。许慎说的“秦书八体”,以汉字形体论,不外大篆、小篆、隶书三体。
郭沫若在谈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说;“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是有意识地进一步的人为统一。中国文字的趋于一统,事实上并不始于秦始皇,自殷代以来,文字在逐渐完密的同时,也在逐渐普及,由黄河流域浸润至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西周所留下来的金文,是官方文字,无分南北东西,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书、简书等民间文字,则大有区域性的不同。中国幅员广阔,文字流传到各地,在长远的期间发生了区域性的差别。”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化了。这是在文化上的一项大功绩。”(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见《奴隶制时代》一书。)
据《金文编》著录,在秦统一文字之前,“宝”字就有194种形态,“眉”字有104种,“寿”字也在百种以上,小篆分别只用一个字就代表了。这无疑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秦统一文字,不仅指统一篆书为小篆,而且也指统一隶书。许慎《说文解字•叙》、《汉书•艺文志》、晋代卫恒《四体书势》、唐代张怀瓘《书断》都先后指出这一点。但其中有秦“始造隶书”的说法,不妥。“隶自古出,非始于秦”。唐兰先生也说:“隶书比篆书简易,因为有一部分是承袭六国古文的。”(唐兰《中国文字学》)说秦大量应用隶书是合乎事实的。至于说程邈把大篆“增减其体,去其繁复,名曰隶书”就更不恰当了。汉字发展种的任何一种形体,都决不是某一个人所能创造出来的。他应当是千百万人书写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说程邈搜集、整理、推广民间散在的隶书,使之成为小篆的辅助书体是可信的。这种笔道方折、结构简易的字体可以说是在汉字的同年期(如甲骨文)就已萌芽,到了秦代就更多了。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部睡虎地墓地出土的秦始皇时期的竹简,其书体可以说是秦隶的典型。这些秦人的墨迹636f7079e79fa5e98193331中虽然还保留了篆书的痕迹,但基本上已是隶书。
从汉字形体演变上来看,秦代是极其重要的一代。从书法发展上看,秦代以小篆光耀史册。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秦代书迹有:金石刻辞、墨书竹简、诏权量文、刻符等。
秦刻石,据《史记•始皇本记》记载,有泰山、琅邪台、碣石等六处七次刻石,《史记》录五篇文字。这些刻石是秦始皇东行郡县时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而刻的。相传都是当时大书法家丞相李斯写的,是当时的标准书体。唐张怀瓘《书断》称颂李斯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唐人书评》说:“斯书骨气丰匀,方圆妙绝。”我们仔细分析这些刻石的用笔,也正如韦续所说:“先急回,后疾下,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如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其结体,平稳端严凝重,疏密匀停,一丝不苟。部分有纵长笔画且其下无横画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稳定之中又见飘逸舒展。这种结字方法,至今仍为人们书篆刻篆所沿用。泰山、琅邪刻石也正是这样。
秦刻符存于世者两件。书体皆为小篆。其中的阳陵虎符原藏罗振玉家,现归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字错金为之,不能拓墨本。
秦代书法遗迹中有大量的诏权、诏量、诏版,大部分为金文。始皇时基本上都是篆书,不过结体渐方。这些诏书文字从传世者看恐怕多为下层小吏所为。因之,书体比泰山刻石阳陵虎符草率的多,够不上秦篆的标准体。二世诏版,则更草率,且多隶书笔意,有人称之为古隶。从汉字发展上看,这些出自民间书家之手的草率的作品对推动汉字形体演变作用极大。以书法论,就不如泰山诸石与阳陵虎符了。诏量之中最可称道者有陶诏量。这些诏量文字是在未烧制的陶器上用戳子印上字,再进行烧制。一九七三年在秦都咸阳遗址曾发现一枚陶印章,就是做戳子用于陶制品的。不过陶诏量文字比一般秦陶文漂亮得多。这种陶文刻画的意味少,书写的笔意浓,笔画圆融流动,变化自然,比起金文诏书的书法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与李斯所书诸石及虎符书法媲美。
又有瓦当文字如“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以及货币文字等,其书法都各具特色。
秦代书法遗迹中最珍贵的要推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千一百余枚竹简。这些简文为墨书秦隶,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五、六年的遗物。唐张怀瓘《书断》在称赞程邈时说:“隶合文质,程君是先。乃备风雅,如聆管弦。长豪秋劲,素体霜研。摧锋剑折,落点星悬。乍发红焰,旋凝紫烟。金芝琼草,万世方传。”这段赞美程邈书法的词句用来形容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当不为过。这些秦人墨迹,是未臻成熟的隶书,能融篆隶于一炉,拙中见巧,古中有新,给我们提供了书法继承与革新的好范例。
秦代在中国历史上虽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然而在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却留下了极其光辉灿烂的一页。与中国雕刻史上的秦俑、建筑史上的长城、阿房宫等同为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