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在我国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两个国家君主几代人互相联姻,他们通过这种政治联姻的方式7a64e59b9ee7ad94365,达成了资源共享,彼此互为关照,所以现在人常用“秦晋之好”来比喻结婚的双方,表示男女双方以及他们原生家庭都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相互关照,相互扶持,容纳对方。
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是相邻的两个强盛的国家,由于他们彼此的边境相邻,所以难免不会发生一些摩擦,两国之间也是经常兵戎相见,双方也各有胜负,但这样不但不利于两国的和平,更不利于两国的发展,于是秦穆公当政时期,就求娶了晋献公的大女儿,这是秦晋之间第一次联姻。
后来晋国国君之间出现了几次更迭,国内政治出现混乱,秦穆公更是为了两国稳定发展,多次将自己的女儿嫁与晋国的国君,最著名的就是将文赢嫁与流浪在外的重耳,并将重耳护送回国,让他登上晋国君主之位。
后来晋国与楚国的城濮之战,正是因为秦穆公派兵鼎力相助,对战同为大国的楚国时,晋国才能取得胜利,这为晋文公能够称霸诸侯找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但如此,由晋文公第一次号召主持的温地会盟,从未涉足过诸侯任何盟约的秦国却破天荒地参加了,秦穆公此举帮助晋文公树立了权威。
此后晋文公的多次会盟诸侯,秦国都毫无例外的一一参加,甚至晋文公在讨伐对自己无礼的郑国时,秦穆公也是责无旁贷的亲率军队前来支援,虽然后来在烛之武的劝说下,秦军很快退去,但晋文公仍然未迁怒于秦穆公,甚至发出感叹:没有秦公的帮助,就没有自己的今天。
虽然两国在联姻期间,偶有龌龊,但是整体还是过得去的,所以现在人仍然沿用“秦晋之好”,用它来比喻结婚的男女。
秦晋之好(ín jìn zhī hǎo)意思是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
出自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复”
译文:我不才,就请小姐来完成秦国和晋国的好,也不玷污侮辱了他,他怎么就不相容。
近义词:秦晋之缘、天作之合
反义词:反目成仇
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制含褒义,泛指两家联姻。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天作之合,汉语成语,读音是tiān zuò zhī hé,意思是好像是上天给予安排,很百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
出自《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译文: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间,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现。就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皇天给他缔结好姻缘。
反义词
反目成仇,读作fǎn mù chénɡ chóu。在旧时多指夫妻之间,现代也常用于朋友间不和,矛盾激化,互相对立。
出自清·曹度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也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秦晋zd之好意思是: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亦作“秦晋之匹”、“秦晋之偶”、“秦晋之盟”、“秦晋之约”。现泛指两家联姻。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寰公女儿齐姜,齐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专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在此后二十年间,又有过两度“秦晋之好”。因此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属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