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乌饭百
【简介】:
乌饭又称黑饭 ,江南一带民间风俗小吃,染成米的颜色是蓝色,另广西,云度南等地的五彩饭中其中一种也是乌饭,其饭的黑色用枫叶的树汁液浸泡而得
【做法】:
在安徽宣城一带是问用乌饭叶取汁浸糯米,一般浸一夜即可,将染过色的米答洗后蒸煮,可以吃煮好的乌饭,还可以将生的乌米(乌米:用乌饭草染好颜色的生糯专米)
制作乌饭团子(乌饭粑粑):是将白糯米磨成粉状淋水,待干后捏成团子,团子里添加各种馅,再在乌米里滚一下,全身沾满乌米,制作好后上锅属蒸煮。
乌饭,又名乌精饭、青精饭或乌米饭复,一般都用粳米和南烛的叶茎制成。南烛是一种多分枝的常绿灌木,高约三至五尺,叶若楝而小,似茶叶而圆厚,浆果熟时呈紫黑色,味甜可食。此树在我国南北各地皆有野生,俗名有乌饭树、青精树、乌稔树、黑饭草、乌饭草等,考其语源,似因食乌饭之制俗而得名。乌饭的制法,各地不同,如陈藏器《本草拾遗十种》所载制法是:取南烛茎叶捣碎渍汁,用浸粳米,蒸熟成饭。把饭晒干,再浸其汁,复蒸复晒。如此“九浸、九蒸、九曝”后,米粒紧小,黑zd若坚珠,可以袋装出远门,久贮不坏。临吃时,用沸水煮一滚即成清香可口的饭食。
青精饭也叫乌米饭,是江苏省的著名点心,是以乌饭树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为当地居民寒食节的重要食品之一。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
青精饭原本是民间食品,早在唐代就已经产生了。
在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南京和皖南一带的农村,每逢农历的四月初八,多数人家都会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食用,清明节吃乌米饭也就逐渐形成习俗。
制作青精饭主要是用南烛木,南烛木也名“黑饭草”。青精饭的具体制作方法是采用南烛木的枝叶,捣成汁,用汁浸米,再蒸饭,晒干。关于“南烛木”,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
南烛草木,记传、《本草》所说多端,少有识者。为其作青精饭,色黑,乃误用乌柏为之,全非也。此木类也,又似草类,故谓之南烛草木,今人谓之南天烛者是也。
南人多植于延槛之间,茎如蒴藋,有节;高三四尺,庐青精饭的制作方法古今不一。有的先将米蒸熟、晒干,再浸乌饭树叶汁,复蒸复晒九次,所谓“九蒸九曝”,成品米粒坚硬,可久贮远携,用沸水泡食。
后来,在江南一带,青精饭是清明当天做当天吃,不“九蒸九曝”。具体做法是:初夏采乌饭树叶洗净,舂烂加少许浸泡米,待米呈墨绿色捞出略晾;再将青汁入锅煮沸,投米下锅煮饭,熟后饭色青绿,气味清香。
青精饭之所以被称为“乌饭”,是因其用乌饭树的汁做配料。乌饭树属于杜鹃花科,一种常绿灌木,在我国的南北各地均有野生,在江淮一带每到寒食节,人们便采树叶煮成乌饭。
青精饭不仅为普通百姓家所需,更为神仙家垂青,认为久服可以益颜。“青精”二字,给人以色泽的素朴和质地的晶莹坚硬感,如一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38粒粒青宝石,使人产生“食用青精饭的一定都是餐风饮露、辟谷食气的仙人”的联想。青精饭在一些地区还被用作清明节的供品。这个风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文公的臣子介之推。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诫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除了吃青精饭习俗,人们在寒食节也食各种花粥,最典型的要数梅花粥。宋人杨万里有《寒食梅粥》诗为证:
才看腊后得春饶,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可见,清明节的饮食习俗是随着年代的变迁而越发多样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