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只能失望咯
1.时令:桃花.
时间:露浓.
2.妙在对仗工整
3.不行。因为分字写出野竹将青霭分开的景象,看字没有这层含义;而挂字写出清泉从碧峰上垂流而下,比直接用下字传神。
4.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句中,虽然没直接说没找到,心情不好,却表现了作者没找到道士,心情惆怅。
5.“犬吠水声中”这一句,写犬吠之声和流水潺潺之声夹杂,写出一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38种奇妙的静谧感。
诗人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这说明诗人一大早,就出门而行。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乐章。道士的处所,路程还不近呢。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时分,尚且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的妙处,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伏笔。以上四句.把道士远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摹写出来。前两句写狗吠声声,溪水淙淙,桃花含露,是诗人早上的所见听闻。“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两句,是写中午时分的耳闻目睹。时间不同,地点各异,诗人所描写的见闻,也各不相同。在这里,时间和空间感。异常清晰。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两句,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野竹参天,与青气融为一体,从碧绿的山峰间飞流直下的瀑布,形成了一种优美壮观的奇境。飞、挂二字,是写瀑布飞流直下的动的画面.“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和青色的云气。所以,这两句写景,既可以看出道院这一片净土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以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诗人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原文】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e5a48de588b6e799bee5baa6336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诗意】
隐隐的犬吠声夹杂在淙淙的流水声中,带着露珠的桃花更加鲜艳。树林深处,常见到麋鹿出没。正午时来到溪边却听不见山寺的钟声。绿色的野竹划破了青色的云气,白色的瀑布高挂在碧绿的山峰。没有人知道道士的去向,李白惆怅地靠着这几株古松。
【赏析】
八句,前六句写“访”的过程,重在写景;末两句写访的结果“不遇”,重在抒情。
首联,点明早上“带露浓”,由于作者心情好,景致也好,几乎是世外桃源的感觉,景色有点艳与闹的感觉。
颔联,已经走到中午了,快到了,但暗示道士可能不在。因鹿性喜静,“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同时,写寺外景色幽静,可与首联对比。
颈联,没实写无人,但从景物来看,是无人。诗人百无聊赖,看起寺周围的景物来,既看出道院的淡泊与高洁,又表明诗人的怅然若失。
尾联,以“无人知”从侧写“不遇”,又以“倚松”惆怅,用笔活,感情流转,有余响。
通篇不正写“不遇”,但随处可见,写诗贵隐,说的就是这个。
如果大声喊出“我不遇”,那么诗意顿消,就成了老老实实的大白话了。
【年代】:唐
【作者】:李白——《访戴百天山道士不遇》
【内容】
犬吠水声中度,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知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道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桃花..点明时回令是春天.溪午点明时间
最后两句隐含着答诗人造访不遇爽然若失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