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诗人重回康桥,漫步于秀丽的康河之畔,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诗人把他最喜爱的风景写到了诗中。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建筑美]全诗7节,每节两句,四行一节,单行、双行错开一个排列,整齐划一,形式上给人美感。
[音乐美]同时都押韵,音节和谐,朗朗上口,错落有致,节奏感强。
[绘画美]
①第二节金柳:
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②第三节青荇:
柳,还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诗中有折柳送人习惯,而送人常在长短亭,杨柳岸边。如:《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故夕阳中的河畔的金柳,就别具意义了,别离愁情就更浓了。但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用了什么手法?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
拟人,“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这里是贬义褒用,朱自清《春》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清风流水应和着。”明媚的春光下,喜不自胜,是一种感情的极致,所以才“卖弄”。而在康河波水的柔情款款之中,怎能不让青荇招摇呢?因为招摇得殷切,所以诗人心甘情愿地做柔波中的一条水草。
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于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当它们变为诗人笔下的形象时,也就饱含了诗人的情感。
③第四节清泉: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榆荫下的那一潭清泉叫拜伦潭,杰出的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就在这里绽放理想。年轻的徐志摩也就在这里成为拜伦思想的追随者和崇拜者。他那对“爱、自由和美”的追求不正像天上的虹霓一般美丽,沉淀在潭水中,幻化成彩虹似的梦。这清泉是诗人的青春,是诗人的梦想与追求,他如何能不如痴如醉地爱着它呢?
小结: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境鲜明、色彩绚丽。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④五六节:徐志摩就是这样一个浪漫的追梦人,今天要告别心爱的康桥了,他是怎样和自己的梦想告别的。生齐读五、六段,一起品味这两段在感情上的不同之处。这两段的感情相同吗?不同,一段是喜悦,一段是悲伤。哪个词语表现了他的喜悦与悲伤之情?“放歌”与“沉默”。“放歌”就是要放声歌唱,人在高兴之时,唱歌就能体现出喜悦,徐志摩在康桥美景中却要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因为他“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也有“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但徐志摩觅得了一船星辉,也装载了五彩斑斓的希望,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喜悦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梦想在闪光,诗人心情舒畅,要禁不住内心的喜悦而放歌。
但是,诗人放歌了吗?诗人沉默了。是啊,梦正醒来,人要离去,哪里还有心情放歌呢?于是陪伴诗人的只有沉默的一切。
生轻声朗读第六段,感受一下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感情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是离别之情,从“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可以看出来,连热闹的夏虫也沉默了,连昔日热闹的康桥也沉默了。
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箫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可改做“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
五、总结:
徐志摩因为《再别康桥》获得了诗坛上的巨大声誉。然而可惜的是,满腹才华的徐志摩最终只是像一颗流星般划过了诗情的天空。1931年,徐志摩乘飞机在山东济南遇难,年仅35岁。一个灿烂的年轻生命悄然离世,宛若流星划过天际,化作了西天的云彩。噩耗传来,文坛震惊。胡适痛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蔡元培先生送挽联道:“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经都是诗,诗的韵味浸透了,随遇自有乐土。”的确,他就这么悄悄的来了,又这么悄悄的走了。虽然他没有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但他将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我们。今天,当我们欣赏《再别康桥》时,也在感受着“爱、自由和美”的熏陶。让我们再e69da5e887aa7a686964616f338次感受这优美的诗歌语言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赏析如下:
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8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笔名南湖、云中鹤.浙江海宁人。1921年前后开始写诗,被誉为新月诗派的台柱.1918—1922年先后曾留学于美国克拉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徐志摩是发起人之一,1926年他与闻一多等主持《晨报》的《诗镌》。在《诗镌》上,徐志摩与他的新月派诗人一起,做着他们的新诗实验。
1927年春与胡适、梁实秋、闻一多等创办《新月》月刊,并主持编务工作。《新月》的创刊,把新月诗派的创作推向高峰。1931年11月19日,从上海飞往北平的途中,因飞机在济南开山一带失事,年仅35岁的徐志摩不幸身亡。
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的那段日子,尤其深深地影响了徐志摩的一生,他称剑桥(也即“康桥”)为自己的“精神故乡”。
剑桥所体现的英式文明,令徐志摩陶醉,逐渐形成他心中梦寐以求的“康桥理想”。1922年徐志摩回国.军阀统治下中国现实的黑暗,令他心中的理想渐渐破灭。1928年秋天,他再度游历英国,《再别康桥》写于从英国回来的1928年11月6日的轮船上。
原文解读:
“康桥”是徐志摩精神的故乡,与康桥匆匆作别,那种心情自然是依依难舍的.以悄然的惜别,抒写无尽的眷恋之意,是这首诗的特点。
夕阳下的康河,波光潋滟;河畔的金柳,似蒙着轻纱的新娘,那璀璨的艳影,令诗人的心湖荡漾;软泥上的青荇在水底里招摇,让人心醉——诗人宁愿做一根水草,永远植根于康河的柔波里;榆荫下的清潭,天上的彩虹,人间的梦,一切的一切,揉碎在浮藻之间。
尽管一切都被揉碎了,诗人依然撑着长篙在寻梦.在青草的深处,他宁愿满载一船星辉,放歌而归。但在现实中,诗人却不愿惊醒他心中的梦,千万缕惜别之情,只化作心底里缠绵的笙箫、夜空中沉默的夏虫,在“悄悄”之中告别,在“悄悄”中离去,不带走一片云彩。
原文鉴赏:
《再别康桥》的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之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抒情主人公就如一朵流云,无形无迹,自由而舒展.主人公心中的康桥也如梦似幻,美好而易碎.诗中用“金柳”、“青荇”、“星辉”、“笙箫”等意象来描写康桥景观之美和自己对康桥的眷恋。
这些意象往往既是写景同时又是抒情,景与情难分难解,“那湖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新娘”既是一种景象,也是“我”心中的眷恋着的情人形象,是“我”心中之旧情的流露——情与景已互为一体。
在金柳之间,在青荇之上,“我”固执地寻找着“彩虹似的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事实上,“我”又不能纵情放歌,只有“沉默”,“悄悄”地离去。景色依旧,人事全非,落诗人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写出了一种包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的不舍之情。
应该说,这首诗,是诗人在与自己心中的理想道别,那份深情和静谧,似乎唯恐惊破心中之梦。它微妙地展露了诗人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徐志摩的诗单纯、轻盈、柔婉而又深含忧郁之情。他善于将气氛、情感和景象融为一体,写梦幻般的景象的同时也充溢着一种梦幻般的情调。而且情绪回环反复,自由舒展,毫不扭捏做作。《再别康桥)读起来特别舒缓、悦耳,有一种和谐、优雅的音乐美。
扩展资料: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是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再别康桥
【诗歌欣赏】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35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王川)
读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仿佛看到一位失败英雄的在倒下的瞬间情景,有些悲壮、有些凄凉,又有些肃然起敬!
徐志摩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一个有志的文人,只是他选择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学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错的。可是,他的目的是一个----拯救中国。此时不妨回忆他第一次去英国的情景,他居然说到:“康桥,我的故乡......”这话,可见他对英国西方文化的亲睐和衷情。当他发现自己的路错误时,他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得以实现的时候,那种失败的心情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两句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啊!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可以看到游街眩众的英雄,我们可以看到跨马游众的状元,却看不到一个失败的人在众人面前去眩耀啊,此时此刻只有默默的消失在人群里、众人中。那几句已经清楚表达了他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可是,他又真诚的热爱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他把那对英国的热爱寄托到了那从不起眼的金柳、波光、青荇......而他仅仅是一颗水草。他没写伦敦的学堂,没有写英国的伸士,没有写英国的文化,而是写了一些很普通的植物,我不难从中看到他对英国的眷恋。就好象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样的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
但是徐志摩就是徐志摩,他是智者。他发现他追求的救不了中国 ,可是他还是不改变他的初衷,不改变他的人生观。人是自由的个体,没有一至的思想。所以在此时最痛苦的时刻,他依旧潇洒,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拂去一切。
既然真正的英雄能得到敌人的尊重,那么我也要说一句就是:真正的枭雄同样让英雄敬重!我永远敬重徐志摩,也爱他的《再别康桥》!
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久别的康桥,这里还是那样的安静,还是那样的美丽。但是而今我又要离开这多年不见的母校了。
伸出双手作别这美丽的校园,黄昏是那样有诗情,河畔还是那样有画意。河边的柳树被这夕阳染成了金黄色,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光彩夺目,那样的鲜艳。它就像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样纯洁,那样美丽。它那美丽的金色头发撒了一地,似乎多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姿色。小河里倒映着它那美艳的身躯,倒映着它那华丽而又不失以往的朴素的影子。我想此时也许是它最优雅的时候了吧。河中的水草,在水中舞动着自己柔软而又油绿的身子。水草啊请你尽情地舞蹈吧!把你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我,展示给我——一个将要离开母校的人。你是那样的幸福,永远与母校在一起。而我,而渺小的我只能在远方守望着她——我亲爱的母校。我真想像你那样永远依偎在母校的身旁。不,要是我真的就是你——一根水草,那该多好啊!如果上帝给我一次选择当什么的机会,我会选择和你一样,当一根水草。
那榆树下的一团艳影是清凉的泉水吗?不,不是,那是天上的虹,在美丽的浮藻间粉碎了自己的形状,只剩下彩虹的梦幻。
追寻着我的梦,拿上那样令我熟悉的蒿,把船撑向哪儿?撑向那青草的更青处……星星眨了眨自己的小眼睛,凝望着我,凝望着我这个离校已久的人。船上载满了星星。我真想在这美丽的星辉斑斓的夜里放声高歌,以表达我此时的惆怅之情。但是我止住了,因为悄悄是离别最好的乐章。夏虫也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它们也安静了下来,也许今夜的康桥是沉默的康桥。
今夜无眠。当初我喜冲冲的来到这里——我的母校,我那难舍难分的母校,而今日我又要与她说再见了。悄悄的我就这样走了,任何东西都没有带走,我只是轻轻地挥了挥手臂,和我相伴多年的母校做最后一次道别:“再见了——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