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文景之治.,.
说贾谊也没错,因为贾谊写了一本《过秦论》,确实对文帝执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主要的,对文帝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信奉道家学说,文帝受影响也zd信奉道家学说,这对他的轻徭薄赋、修养生息的政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另外,文帝采取专轻徭薄赋的政策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即位后,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农民受到的剥削很严重,社会矛盾趋于表面化,这也是促使文帝采取轻徭薄赋政策的客观现实原因。 如果要说贾谊有什么突出贡献的话,应该是他写了《治安策》,给文帝提出了镇压诸侯王的建议。 晁错则是景帝的时候,他提出了削藩属的建议。
自古以来,劳动人民都是人类社会的主体部分,他们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生产和制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粮和各种生活用品。但是由于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而社会的控制权则操纵在上层社会和君王的手中,因此,劳动人民的幸福程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开明程度和国家政策的宽紧。
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来说,农民是劳动人民中的绝对主体,他们的生存状况基本上可以代表古代大多数人中国人的生存状况。农民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交纳赋税,还有承担国家建设的义务,这就是服徭役。有时,由于贵族官僚、豪门大户恶意圈占土地,广大农民往往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不得不租种豪门大户的土地而接受二次盘剥。因此,古代中国农民的幸福程度主要取决于赋税的多少、徭役的多少、土地兼并程度的大小、以及是否有种族歧视政策等因素。
由于古代中国是一夫多妻制(其实只有上层社会和中产阶级才能一夫多妻)和赏赐制度(赏赐贵族)非常随意的国家,这往往导致贵族阶层的恶性膨胀,挤占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矛盾的加深。当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农民的生活无法保障时,就会爆发农民起义。因此,农民起义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被动的恶性调整方式。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仅会造成大量生命的非正常死亡,田园的荒芜和重新再分配,而且还会造成物质文明进程的中断。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虽然统治阶层或新的统治阶层会调整政策来缓解社会矛盾,但是,农民起义所引发的战争毕竟会造成社会的巨大动荡和破坏,因此,这种调节方式是解决社会各种矛盾的最无奈也是最痛苦的方式。
自秦朝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历朝历代都爆发过农民起义,从农民起义的数量和发生的时间分布,可以基本了解一个朝代大多数人民社会生活的状况。在中国的三次衰退时期,战争频繁,人民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在统一王朝中,不同时期有明显不同的国家政策,人民生活水平也不一样。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秦朝是个短暂的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苛政,并且大兴徭役,修建长城、阿房宫、秦始皇陵、开辟驰道等,赋税徭役繁重;公元前209年便爆发了陈胜、吴广为代表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公元前206年即被刘邦、项羽的起义军所灭亡。因此,秦朝社会人民的生活是非常不幸的,古代历史学家称秦朝为“暴秦”,是很有道理的。
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汉朝建立以后,采取轻徭薄赋的国家政策,尤其是“文景之治”时期、汉武帝中前期、“昭宣中兴”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较高,幸福指数较高。其间虽然有对匈农作战,赋税增加导致的汉武帝后期的短暂农民起义,但是起义发生后,汉武帝即下“罪己诏”,宣布“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汉书•西域传》”,迅速调整了国家政策,仅仅两年以后,农民起义就得以迅速平息。在汉武帝之后,昭帝、宣帝都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人民的生活迅速恢复和提高。直到公元前22年汉成帝时期,才有颖川一百八十人的农民起义。王莽执政前后,由于社会矛盾的加重,爆发了全国性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并导致西汉的灭亡。因此,西汉时期约有170年(减去了建国初期的五年和汉武帝时期的五年)的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
东汉时期自刘秀建国后,迅速调整了国家政策,有效解决了诸多社会矛盾,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恢复正常。在这之后的“明、章之治“时期,人民生活水平也很高。东汉中、晚期,社会矛盾开始加深,公元132年爆e68a847a686964616f364发了会稽一带的农民起义,142年爆发了广陵的农民起义,公元184年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巾军大起义,并最终导致东汉的灭亡。因此,东汉时期至少有一百年的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两汉相加,大约有270年的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而且幸福指数很高。
隋朝(581-618):隋朝也是个短暂的王朝,只有三十七年。隋文帝不仅结束了南北朝时期全国分立和混战的局面,而且还创造了“开皇之治”,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随着隋炀帝的即位,开始大规模兴建东都洛阳、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等,每项工程都役使数十万或上百万人,严重破坏了生产,人民苦不堪言,因此,从公元611年开始,相继爆发了以瓦岗寨为代表的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并导致隋朝的灭亡。
唐朝(618——907):唐朝建立以后,借鉴了隋朝灭亡的教训,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戒,开创了“贞观之治”。在这之后又有高宗时期和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这一时期的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公元755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个巨大的转折点,在这之后,国家政策虽有调整,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但是生活状况远非前期可比,因此,农民起义时有发生,如762年浙东的袁晁起义,曾发展到二十万人,波及范围很大。公元859年爆发了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公元875年更是爆发了全国性的黄巢农民大起义,并导致唐王朝的灭亡。因此,唐朝前期的140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而且幸福指数是很高的。
宋朝(960——1279):宋朝时期重文轻武,社会开明,农民起义较少,且规模都不是很大,主要战争集中在边疆与辽、夏、金、蒙政权的对峙中。北宋宋太宗晚期发生了四川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在这之后,宋真宗迅速改变国家政策,勤于政事,人民生活迅速改善。公元1120年江浙地区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北方的宋江起义等。从960年宋朝建立到1120年方腊起义爆发,北宋共有150年的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1127年南宋政权建立,南宋偏安于长江以南地区,长江以北地区处在种族歧视政策之下,农民起义不断,南宋统治范围内却生活平定。公元1175年爆发了赖文政领导的农民起义,因此,南宋时期只有约50年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两宋相加,约有200年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基本幸福的、非常幸福的,而且人民的幸福指数是很高的。
元朝(1206-1368):元朝时期执行种族歧视政策,作为中国大多数的汉族人处在第三等,且元朝苛捐杂税众多,从1312年爆发沧州的农民起义开始,农民起义不断,1350年更是爆发了全国性的红巾军大起义,因此,元朝时期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是苦难的。
明朝(1368——1644):明朝是继秦朝、隋朝之后,又一个喜欢动用国家之力进行大规模建设的朝代,如北京城的营建,长城的重新修缮,以及耗费巨资的郑和七下西洋等,都不同程度的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以后,农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虽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元勋宿将“和“富家巨室”争买田宅,土地兼并严重,再加上洪武年间修燕脂河,“役者多死”,因而造成一系列的农民起义。1378年爆发四川眉县彭普贵起义,1378年贵州爆发王开起义,1381年广州爆发起义,1390年江西、湖广等地爆发农民起义等。在这之后,朱元璋虽然通过大兴狱案缓解了土地兼并问题,人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但是随着朱棣时期下西洋和大规模营建北京城,“民以百万之众,终日在官供役”,农桑荒废,导致1420年山东爆发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明朝中期则有1442年叶宗留、邓茂起义,1464年刘通、李原起义,1509年河北、河南的杨虎、刘六起义等。晚期则有1588年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刘汝国、徐鸿儒起义,1628年陕北爆发的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的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等,最终导致明朝的灭亡。因此,明朝时期的中国人生活有保障和幸福的时间有限,而且幸福指数不高,大多数时间处在有保障和贫困之间。明朝是历代王朝中太监最多的时期,常年在一万以上,如此众多的太监也说明明朝时期的平民社会总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之中。
清朝(1644-1911):清朝是少数民族主导的政权,虽然执行的是“满汉一家”的亲和政策,但是满族人悉数享有贵族的特权,这加重了汉族人的生活负担。不过清朝时期大兴土木的工程建设较少,人民负担也有所减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人民生活有保障,也比较富裕。乾隆后期社会矛盾加重,1774年爆发了山东王伦的起义,1781年爆发了青海、甘肃的农民起义,1793年爆发了川楚陕甘豫五省的农民起义,1813年爆发了李文成、林清领导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农民起义。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国列强相继侵略中国,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巨额的战争赔款转嫁到人民头上,人民负担大幅加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51年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以及北方的义和团运动等,对满清政权的打击巨大。从1644年清朝建立,到1774年爆发农民起义,约有130年时间人民生活是有保障的和比较富裕的,但是由于清朝政府执行具有种族歧视政策的“剃法令”和“文字狱”等政策,严重限制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人的自由,因而清朝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是压抑的。
总体来看,汉朝、唐朝、宋朝时期的中国人生活是比较幸福的或非常幸福的,不仅生活有保障的连续时间长,而且满意指数较高。其中,汉文帝的节俭和勤于政事,唐太宗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为戒执行宽松自由的国家政策等,都是勤政爱民君王的典范。
对于农民起义的原因和态度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君王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开明的君王首先会从自身政策的角度找原因,通过减轻农民负担的方式来消除农民起义的可能性。如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等,都是未雨绸缪,先从政策上减轻农民负担,消除农民起义发生的可能性。对于已经发生农民起义的时代来说,汉武帝的做法是最值得尊敬和效法的。由于连年对匈奴作战,赋税增加导致农民起义爆发后,汉武帝不是以武力征服为主,而是首先从自己和国家执行的政策找原因,颁布“罪己诏”,免除苛捐杂税,这对于一个具有极高权威且功绩卓著的君王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而且可能也是古代帝王在面对农民起义时,唯一一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帝王。汉武帝政策的迅速调整很快使人民生活得到恢复,两年以后农民起义即得以迅速平息,这是君王最明智和最好的解决农民起义的方式。如果一味的苛求人民,并且单一用武力加以解决,就会加剧社会的动荡,甚至会导致王朝的灭亡,这在历朝历代的后期是很普遍的面对农民起义的做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当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各种矛盾,如土地高度集中、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等,出现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对于造成农民起义的原因,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都是最主要的策源地,执政府则负有主导责任。如果上层社会能够尽量减少大规模的没有必要的建设项目,如奢华的宫殿、墓室的建设等,能够以身作则,降低贵族生活的标准,减少奢侈浪费,废弃一夫多妻,改为一夫一妻制,而不是苛求于民,就能够有效避免农民起义。比如英国,英国建立王朝一千多年而仍然保持长盛不衰,农民起义极少,一夫一妻制和英国女王四菜一汤的节俭生活标准,是英国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通过大规模的对海外扩张和殖民,又为他们的人民争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巨额财富。因此,当社会矛盾加重时,统治者首先应该从上层社会找原因,而不应该变本加厉,苛求于民。
尽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能够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但是靠农民起义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绝不是最好的选择,而是统治者无能或不愿意放弃奢侈的贵族生活所导致的无奈的被动的极其痛苦的选择,毕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仅会带来田园的荒废,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物质文明的被毁,而且还有可能造成人类文明发展的中断。如秦末农民大起义时项羽火烧咸阳城,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大起义、唐朝末年黄巢大起义对长安城的破坏,李自成大起义水淹洛阳城等,都是对人类文明的巨大破坏,而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起义虽然重创了清朝的统治,却使中国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显得捉襟见肘。由于农民起义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战争的破坏,而战争之后如果不能建立更好的政策或政权,这样的农民起义只能是单纯的灾难,因而缺乏进步的社会意义。因此,当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首先要从上层社会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该从苛求于民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农民起义的爆发。
这题目有问题……如果问汉高祖、汉文帝或者汉景帝采取轻徭薄赋倒还说得过去,汉武帝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30什么时候轻徭薄赋了?
在前期也许可以说得上是轻徭薄赋,因为延续了他父祖三代人的政策。在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便开始扩军备战迎战匈奴,此外还要治理黄河大堤。对匈奴的三次进攻虽然稳固了汉朝的北方边界,但可想而知,战争就需要士兵,士兵的来源就是徭役,打仗还需要运送粮食。漠北一战汉朝损失兵力数万人,马10万余匹。大宛一战,李广利两次方才攻克大宛,威慑西域(顺便还带回来了汗血宝马)打仗需要钱,钱当然不可能问汉武帝要,肯定是增加赋税问百姓要。试问轻徭薄赋哪来的?
在后期到汉武帝晚年,他建明堂,垒高坛,树“泰一”尊神,大搞顶礼膜拜,并且靡费巨资,多次封禅出游,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莱真神。为了通神求仙,他听信方士之言,把宫廷被服都弄成怪模怪样,还造30丈高的铜柱仙人掌,用以搜集甘露,和玉屑饮之,以为可以长生不老。并任用江充,最终酿成“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刘据和卫皇后,受诛连者数万人。
经济上,由于汉武帝连年对外用兵和肆意挥霍,国库已经空虚。汉武帝用桑弘羊执掌全国财政,将盐铁实行垄断专卖,并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使吏制进一步腐败。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并且愈演愈烈。
军事上,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受命出兵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刘屈牦与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后刘屈牦被腰斩,李广利妻被下狱。此时李广利正在乘胜追击,听到消息恐遭祸,欲再击匈奴取得胜利,以期汉武帝饶其不死。但之后兵败,李广利只得投降匈奴。
以上种种打击使汉武帝心灰意冷,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下诏反思自己,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史称“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全面检讨自己的过失,承认行政视察,使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重新回到了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从而避免了像秦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这点可以说汉武帝比秦始皇伟大,所谓秦皇汉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