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连横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拆散齐楚联盟,孤立这两个可以与秦国争霸的国家。张仪工作的第一步选择了魏国。为了更好的完成使命,张仪去魏国当了相国。
张仪的计划是先让魏国先归附秦国,然后让其他各国仿效魏国的做法;但魏王不听张仪的意见。秦王愤怒之下,派兵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平周两城,同时暗中给张仪比过去更为丰厚的待遇。张仪在魏居留了四年后,一直没有什么业绩,直到魏襄王去世,魏哀王即位。张仪感到机会来了,又劝哀王归秦,哀王还是不听。文的不听,就用武力。于是张仪暗中指使秦国攻魏。魏起兵与秦作战,被秦打败。
第二年,齐国又起兵攻打魏国,并在观津战败了魏兵。这时,秦军又来攻打魏国,首先战败了韩申差率领的军队,斩首八万,使各国诸侯为之震惊。张仪心想时机成熟了,于是又劝说魏王道:“魏国的土地纵横不满一千里,士兵不到三十万。地势四面平坦,与各国四通八达,没有高山大河的天险。从新郑(注:韩国首都)到大梁(注:魏国首都)不过二百多里路,不论战车或者步兵,都不用花多大力气就能到达。魏国南与楚国交界,西与韩国接连,北与赵国靠近,东与齐国连界,四方都要派兵驻守,这样一算,光守卫边境的兵士就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3要在十万以上。再说了魏国的地势,自来就是战场。如果南边与楚交好而不东边与齐国交好,那齐国就会从东面进攻;和东方齐国友好而不和赵国亲善,那赵兵就会从北面进攻;与韩国不和,那韩兵就会攻魏的西面;与楚国不亲,那楚兵就会侵犯魏的南面。这正是人们所说的四分五裂的格局啊。
“再说了,各国诸侯之所以合纵结盟,是想求得国家安全、巩固君王地位、增强军队力量、发扬本国声威。虽然现在各合纵国把天下当做一家,彼此结为兄弟,在洹水之滨杀白马立誓为盟,以坚定彼此的意志。但是即使是同一个父母所生的亲兄弟之间,都会发生争夺钱财的事,更何况加入合纵的国家了。照这种形式看来,合纵成功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
“大王您要是不依附秦,秦就会出兵攻打河外、占据卷、衍、燕、酸枣等地,胁迫卫国,夺取卫国的阳晋,于是赵国不能南下援魏;赵国不能南下,那魏也就不能向北和赵呼应;魏国和赵国联络不上,那么合纵各国之间的交通就会断绝;这样一来,大王您要保全魏国看来是没有希望了。
“现在为大王着想,还是不如依附秦国。有了秦国这样强大的靠山楚国、韩国就不敢妄动;没有了韩、楚侵扰的祸患,大王就可以高枕而卧,国家肯定没有甚么可以忧虑的事情了。”
张仪接着和魏王分析:“实际上,秦最想削弱的国家是楚国,而最能削弱楚国的恰恰正是魏国。虽然楚国有民富国大的名声,但实际上却很空虚;它的军队人数虽然多,但不能打硬仗。我们调集魏国的全部军队南下攻打楚国,获胜是可以肯定的。楚国一旦被割裂,最有利于我们魏国;楚国一旦衰弱亏损,秦国就会高兴。我们用这种方法即转嫁了灾祸,又安定了国家,确实是一件好事啊。大王如不听取我的意见,等到秦出兵东向攻魏,那时就是魏王您要想投靠秦国,看来都不大可能了。”
张仪又开始拆主张合纵的人的台,说他们大多话讲得慷慨激昂,却很少有靠得住的。他们不过是希望说动。一国国君,换取荣华富贵罢了。所以他们随时随地都在慷慨陈词,宣扬合纵的好处,以图打动一国的君主,实际上为的都是自己!
道理讲到这里,张仪知道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了。于是,他又对魏王说出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道理来——羽毛堆积多了能把船压沉,轻东西聚载多了能把车轴压断,众人的嘴巴可以使铁熔化,众多的坏话能把骨销毁。我张仪说了这么多,一定会有人在大王面前讲我张仪的不是的。大王一旦听信了他们的话,就一定会责罚了张仪。与其被大王责罚,我张仪不如现在就辞职,现在就离开魏国!
魏哀王听了张仪的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便是背弃合纵盟约,通过张仪,与秦结好。张仪一回到秦国,仍然做了秦国的相国。三年后,魏又背叛秦国而重新加入合纵。秦因此出兵攻魏,夺取了魏的曲沃城。次年,魏重又归附秦国。
张仪成功的将魏国拉出了合纵,拉进了连横。
三晋是说百 春秋的晋国在战国被三个国家分了 是赵国 韩国 魏国 。 意思是说这个赵韩魏地机变权谋的人很多,夫是句首发语词,无意, 是说口度中满是权变纵横术为秦国划分疆域的大多是这个地方的人啊。
张仪做事比苏专秦更厉害,但是世人更厌恶苏秦的原因是苏秦死的早,而张仪揭露他的学说中的短处来支持自己的论断,而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纵横之术。总的来说,这两个人对国家人民属真是危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