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其实比这句话更加有名的,应该是前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些句子都是牡丹亭中汤显祖用来形容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的。
他们的爱情的确算得上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因为在十五六岁的年纪,杜丽娘因为前往了家里后花园去赏景,而后又入梦境,与柳梦梅有了男女之实。
这是一种最纯洁的,关于情欲的一种表现,它不夹杂任何一种利益关系,仅仅只是一种生物本能,对于性欲的一种享受。有了这一段之后,杜丽娘于是就得了相思病,然后也因此去世。
你看明明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感情,仅仅只是一段身体上的交流,却不知从何涌起了那么深7a64e59b9ee7ad94331的情感,从而导致自己因此丧失了性命。
而从后面的那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它说您可以为了感情而舍弃自己的生命,那么也可以因为感情而使自己得新生。不能为了感情放弃自己的生命,那么也不可能会因为感情得以新生。这些都不是人间至情。
其实,在整篇文章中,汤显祖都提出了一个人道主义,人情之上的一个观念。它描写柳梦梅和杜丽娘之间的一段不可能在现实中活中得以圆满的感情,然后加入生生死死,鬼神等观念以丰富题材来体现出当时的一个人性。
最后,汤显祖将牡丹亭的结局成为一个完美的结局,那也彰显出了汤显祖理想主义的色彩,肯定了人性为感情而付出生死的代价这一观念。
我想,假如杜丽娘长得丑,她也许会有对爱情的向往,但未必有那么强烈,更不会发出“颜色如花,命如一叶”的感叹。正为她是如花美眷,却困在深闺,三春好处无人见,才为虚度的流年感到格外惋惜。 假如杜丽娘长得丑,柳梦梅当然不会多看她一眼。他的人生目标是做高官、娶美女,第一次出场就说了“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 但就这样,不足以说明天生丽质是不可忽视的资本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66。柳杜之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爱情,说是“慕色”更准确。“慕色”是青年男女之间原始的、美好的情感。不管杜丽娘第一个见到的青年男子是谁,只要是个俊秀的书生,她就会爱上他,柳梦梅就更直接了,孤单地住在梅花庵,少个佳人相伴,拾了幅美女图望梅止渴,真有佳人晚上来找他时,他便喜出望外,把美女图扔在脑后了(否则何以认不出眼前人就是画中人)。可见,假设上门来的不是杜丽娘,是另一名佳人,他一样能爱上她。 最能打动我的爱情有两种:一种是宝黛之间的志趣相投、心灵相契、日久弥深的爱情,一种是患难之中产生的休戚相关、不离不弃的爱情(暂时想不到经典例子)。 好像扯远了,赶紧回来~~~好象要产生爱情,天生丽质不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个人魅力倒是很重要的,这种魅力来源于内才、气质、性情等。就像简.爱和罗切斯特,两人都不美,却彼此吸引,还有印象很深刻的《三言二拍》里秦少游初见苏小妹,觉得她是才女,容貌并不美丽,却很清雅,绝无俗韵(这应该是气质吧),就一眼看上了。 好了,废话太多,就当抛砖引玉了^-^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zhidao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专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属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
晚明戏曲家汤显祖的四大剧作之一,是其最脍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全剧共五十五场,以杜丽娘游园伤春、梦书生折柳伤情,竟至一病不起,死后魂魄不散,寻觅梦中情郎不止。三年后,真等到书生柳梦梅来掘棺复生,共结情缘。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从产生《西厢记》的元初到晚明,时间过了三百年,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更厉害,她们的斗争也更艰苦了。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儿,杜宝是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摇头山屹,强笑河清,一味做官,片言难入”(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是他的性格特征。在他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3的严格管制之下,杜丽娘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白天睡一会儿都成了违反家教。杜宝要请个老先生教女儿读书,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他另有目的,那就是一方面要利用经典教条束缚她的思想,一方面希望她将来嫁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训女》出)。杜丽娘的母亲是杜宝的家教的执行者。象封建社会里许多麻木不仁的老太婆一样,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她看见女儿裙子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了一顿。杜丽娘的师父陈最良,最她在杜宝以外唯一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却又是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学究。这样,杜丽娘的处境比之《拜月亭》里的王瑞兰,《西厢记》里的崔莺莺,都更为难堪。森严的封建礼教和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她无法接触到一个青年男子,象《西厢记》里的张君瑞、《拜月亭》里的蒋世隆那样。
在这样严格的封建家庭教育下成长的杜丽娘本来是个十分温顺的少女。然而环境的寂寞,精神生活的空虚,不能不使一个正在成长的青春少女感到苦闷。因此当陈最良企图通过诗经向她灌输“有风有化,宜室宜家”的封建教条时,她却从自己要求自由的生活愿望出发,对它作了截然不同的解释:“关了的雎鸠,尚然有洲渚之兴,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肃苑》)后来她在春香的诱导之下,第一次偷偷地到了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儿的莺燕,纷至沓来,打开了这个少女的心扉,使她在长期闺禁里的沈忧积郁,一时倾筐倒箧而出: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沈鱼落雁鸟惊喧,只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醉扶归〉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皂罗袍〉
在大好春光的感召之下,她还回忆起诗词乐府里描写的古代女子,有的“因春感情,遇秋成恨”,在痛苦的岁月里断送了她们的一生;但也有象张生、崔氏那样的才子佳人,“前以偷期密约,后皆成秦晋”。这样,她的青春觉醒了。她一面悲叹青春的虚度,个人才貌的被埋没,她说:“我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为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以上引文并见《惊梦》)一面执着于自由、幸福的追求,她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她不满于自己的处境,却找不到这种痛苦的根源;她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它的出路。这样,她就只有把自己的理想托之于偶然在梦里出现的书生,甚至为他缠绵枕席,埋骨幽泉,而“一灵咬住”,始终不放。对于杜丽娘来说,她的死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新的斗争的开始。“一灵未灭,泼残生堪转折”(《冥誓》),在摆脱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约束之后,她果然找到了梦中的书生,主动地向他表示爱情,还魂结为夫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牡丹亭题词》)。汤显祖正是通过杜丽娘的艺术形象概括了封建社会青年争取自由幸福爱情的斗争的艰苦性的。杜丽娘在《惊梦》、《寻梦》、《写真》等出里倾诉自己美貌的被埋没和爱美的性格不能表现,带有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它揭露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扼杀比以前任何爱情剧为深刻。她在出生入死、执着追求中所取得的胜利,不仅在争取幸福的爱情上给青年读者以鼓舞,同时流露了作家对他所憧憬的某种美好生活的渴望。杜丽娘追求爱情幸福的强烈与持久,甚至不达目的,死不罢休,带有“现代的性爱”的性质(参阅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二部分《家庭》),曲折反映了新的时代特征,那是崔张的爱情故事所没有的。由于封建压力的巨大,个人斗争的艰苦,全剧笼罩着一股悲剧的气氛。
杜丽娘这艺术形象的出现还有它的历史根源。从干宝《搜神记》以来,民间就流传着种种人鬼恋爱甚至还魂或投胎再生结为夫妇的故事,汤显祖对这类故事又特感兴趣(注:汤显祖评《续虞初志?许汉阳传》:“传记所载,往往俱丽人事,丽人又俱还魂梦幻事。然一局一下手,故自不厌。”)。他在《牡丹亭题词》里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更而演之。”这“杜太守事”实际就是现在还被保留在《重刻增补燕居笔记》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它写南宋光宗时南雄太守杜宝的女儿丽娘游园归来,感梦而亡。她自画的小影为后任柳太守的儿子柳梦梅所得。柳日夜思慕,遂和丽娘鬼魂幽会,并禀告父母,发冢还魂成亲。这篇话本小说的后半虽比较简单,但前半关于杜丽娘游园、寻梦、写像等的描绘,已相当细致,并为《牡丹亭》所吸收。
《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浪漫主义。它的浪漫主义特色首先在通过“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杜丽娘所追求的理想在当时的现实环境里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可是在梦想、魂游的境界里,她终于摆脱了种种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了一个大家闺秀的软弱性格,实现了自己所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例如在《惊梦》里,杜丽娘在梦里和柳梦梅相见,“真个是千般爱惜,万种温存”;醒来之后却是母亲的一顿唠叨。又如在《冥判》里,杜丽娘还敢于向阎王殿下的胡判官诉说她感梦而亡的全部经过,还得了判官的允许自由自在地去寻找梦里的情人,而在还魂之后,她的亲爹却不认她作女儿,更不同意她和柳梦梅结合。就这样,作者通过一些富有奇情异彩的艺术境界,突出了现实和理想的矛盾,也表现了在封建闺范束缚下的青年妇女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其次是采取抒情诗的手法,倾泻人物内心的感情。我们读《惊梦》、《寻梦》、《闹殇》、《冥誓》等出时,更多地象在读抒情诗而不象在看剧本。用写诗的手法写戏本来是我国许多戏曲作家的共同特征,汤显祖在这方面表现得更突出。
《牡丹亭》的宾白饶有机趣,曲词兼用北曲泼辣动荡及南词宛转精丽的长处。剧中生旦诉情曲多用南词;而描写战争或鬼怪,如《虏谍》、《冥判》等出则间用北曲,正是各取所长。但有些曲词还不够本色。表现在石道姑、杨娘娘等身上的庸俗描写,以及滥肆才情(如《道觋》的长白,《冥判》的增句词)、结构不够严密的缺点,也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尽管生活在三百多年前的汤显祖还不可能为当时的青年指出一条现实的斗争道路,然而他的艺术描绘已使当时的青年妇女从杜丽娘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从她的朦胧的理想中得到鼓舞。到今天,杜丽娘的理想早已过时了,我们对于象汤显祖这样一位表现他的时代理想的作家依然怀有崇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