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以忍圆满人生 圆满人际关系的良方
“忍辱”,是良药,但是苦口。能忍的人,走到那,都是海阔天空;不能忍的人,去到那,都是对立冲突,最后受伤的一定是自己。就如平常在报章上看到的社会新闻,总是有人因一时的冲动、控制不了脾气,而酿成杀人放火的大e68a84e79fa5e98193361祸,造成生命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忍,不仅要忍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还要忍外在种种的欲境的诱惑,譬如女色、横财……。因为能忍,所以,时时能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分际,人际互动关系就能圆融,人格、行事也就不会偏斜。
何谓忍辱
何谓“忍辱”?忍辱可分为“生忍”和“法忍”。“生忍”就是无论众生以何种方法污辱毁訾、恶心加害于己,都能忍心不动;不因众生对自己的恭敬供养而心生贪著、我慢。“法忍”则是对于心中的习气烦恼,譬如贪、嗔、痴、慢、疑,以及外在的天灾人祸等境界,能够不起心动念。简言之,就是不论顺逆境,不论是内在的烦恼或外在的灾祸都要忍。
“忍”能成就世出世间的事业
《佛遗教经》中提到:“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虽然不是事上、有形有相的苦行,但却是心念上的苦行。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以及想法,也有不同的情绪,所以,往往会因意见相左而产生摩擦,此时,就必须学习忍耐。如果每个人都放纵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团体就不能和合。
因此,每个人要先退一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再从中沟通讨论,就能够作全盘、客观的考量,进而达成共识,使得团体的运作更有效率。能够忍,就有充分的时间、足够的弹性让自己调整脚步、想法,就不会一时冲动,做出不该做的事。因为忍,而成就宽阔的胸襟、豁达知足的个性,让自己广结善缘。
所以,就世间人而言,忍可成就健全的人格、圆满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乃至于因为少恼少怒,可以增进色身的健康。进一步,促进社会祥和,提高国民心灵素质。
对修行人而言,“忍”更是转凡成圣的关键。修行人要忍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要忍下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贪爱,要忍种种尘境所带来的考验。因为修行,为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及行为,进而达到解脱生死、出离轮回。由于以往对于六尘境界没有正确认知,不知是因缘和合所生、缘起性空,所以在当中起种种分别、执著,因而造作恶业,种下生死轮回的因,在六道中流转不已,枉受苦报。现在知道内心外境的真相,就要忍心不动,安然面对。
所以忍是修行的初步,能成就定力、戒行、智慧及福德,亦是圆满修行的资粮。在《大智度论》中提到:“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又《杂宝藏经》也提到:“若人行忍,则有五德:一、无恨,二、无诃,三、众人爱,四、有好名,五、生善道。”
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及一位小沙弥,因对佛陀所教的教法看法不一,而发生了口角,小沙弥便诃斥比丘。比丘回到房中,心中恨意难消,过了不久即病发往生,并投生为一条毒蛇,找到小沙弥欲报前世之恨。佛陀知道此事,希望两人能解冤释结,于是,来到小沙弥的住处为其说法,教导沙弥修观想,向比丘顶礼忏悔;佛接著又为毒蛇说法:“汝于我所,已修净行,合生天上,由嗔火所烧,今作毒蛇。汝应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蛇听闻佛陀开示后,心开意解,马上命终,投生天道。
所以,修行人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要时时保持觉察、觉照,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如此,才能清净三业,圆满福慧。
修习忍辱,假方便以达究竟
初初修习“忍辱”时,因要与自己的习气背道而驰,心中一定会有百般的难受,能够勉强自己忍下来,这就是“伏忍”;忍了一次,二次……久而久之,就能驾驭自己的习气、烦恼,对逆境、顺境都能甘心甘受,这就是达到“柔顺忍”的境界;若自己能够进一步保持不动的心,不落入是非善恶的相对境界,契悟到诸法实相,这念心安住在不生不灭,就是成就“无生法忍”;更进一步契入佛果,达到究竟寂灭的境界,就是“寂灭忍”。
所以为从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到达寂灭忍,需有种种前方便,来调伏己心。例如《摄论》云:“由观五义,以灭嗔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三、观唯法,无有众生,何者能损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损害。”
在无量劫的轮回中,现今在我身边的人,都曾是我过去的亲眷,怎忍与之计较乃至加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一切顺遂,无奈事与愿违,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每个人都在苦中打转,又何忍再加之以苦。藉著思惟佛法的道理,提示自己要行忍辱;更进一步,忆念生死轮回之苦,自当能忍色、忍欲、忍贪、嗔、痴等种种恶念恶行,并进而修习梵行。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就是因为能常行布施不吝惜,守禁戒而不破,修忍辱而不生忿怒,深入禅定,如大高山安住,因而感得三十二相之足下安平相。(谓足下平坦而善安住,如箱底之平正而无高下,设地有高低,随其高低密触地上,其间无一针一发之可容。此相表佛之慈悲平等,不论菩萨或逆罪者,皆怜悯引导利益之德。)
忍辱乃是大丈夫之行
《佛遗教经》言:“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由是可知,忍辱并非懦弱;能够忍辱,调伏自己习气者,才是真正知因识果、明是非的大丈夫。
都是抄来的,如不满意,看下面这个,希望对你有帮助。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8851f010008kj.html
法而如是 无少法生 无少法灭
『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 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善男子,当知身心皆为幻垢, 垢相永灭,十方清净。』
『善男子,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 ,诸愚疑者,见彼摩尼实有五色。』
『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彼愚疑者 ,说净圆觉,实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复如是。由此不能远 于幻化,是故我说身心幻垢,对离幻垢,说名菩萨,垢尽 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 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 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 净故,眼识清e68a84e8a2ad7a64336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 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 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善男子,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 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
『善男子,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 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 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 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 切清净。』
『善男子,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 故,多身清净;多身清净故,如是乃至十肮众生圆觉清净 。』
『善男子,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多世界清净 故,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
『善男子,虚空如是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四大不动故,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 尼们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
『善男子,觉性遍满,清净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 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法界;尘遍满故,当 知四大遍满法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 根尘无坏故,如是乃至陀罗尼门无坏无杂,如百千灯光照 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
『善男子,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不厌生死,不爱涅盘;不敬持戒,不憎毁戒;不重久习 ,不轻初学,何以故?一切觉故。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 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
『善男子,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 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 阿僧只,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 ,不即不离,无缚解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盘犹 如昨梦。』
『善男子,如昨梦故,当知生死及与涅盘,无起无灭 ,无来无去,其所证者,无得无失无取无舍,其能证者, 无作无止,无任无灭,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 亦无证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坏。』
『善男子,彼诸菩萨如是修行,如是渐次,如是思惟 ,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开悟,求如是法,亦不迷闷 。』
乃五忍之第一。伏,隐伏之义;忍,安忍、忍可之义。即地前三贤之人未得无漏智,不能证果知,但修习观解,以有漏之胜智制伏烦恼,称为伏忍。可分为上、中、下三品:(一)下品,十住位。先起十信,超过二乘地,而起少分化地之事。(二)中品,十行位。行十波罗蜜,观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道无我等,以对治贪、嗔、痴三不善根而生起施、慈、慧三善根;另观三世,得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内广利众生。(三)上品,十回向位。此位得十忍,即:容观五蕴,得戒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解脱知见忍;观三界因果,得空忍、无相忍、无愿忍;观二谛之诸法无常,得无常忍;观一切法空,得无生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