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辩论技巧
反客为主的原意是: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在论辩赛中,被动是赛场上常见的劣势,也往往是败北的先兆。论辩中的反客为主,通俗他说,就是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下面,本文试以技法理论结合对实际辩例的分析,向大家介绍几种反客为主的技巧。
(一)借力打力
武侠小说中有一招数,名叫"借力打力",是说内力深厚的人,可以借对方攻击之力反击对方。这种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论辩中来。
例如,在关于"知难行易"的辩论中,有这么一个回合:
正方:对啊!那些人正是因为上了刑场死到临头才知道法律的威力。法律的尊严,可谓"知难"哪,对方辨友!(热烈掌声)
当对方以"知法容易守法难"的实例论证于知易行难"时,正方马上转而化之从:"知法不易"的角度强化己方观点,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扭转了被动局势。
这里,正方之所以能借反方的例证反治其身,是因为他有一系列并没有表现在口头上的、重新解释字词的理论作为坚强的后盾:辩题中的"知",不仅仅是"知道"的"知".更应该是建立在人类理性基础上的"知";守法并不难,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杀人也不难,但是要懂得保持人的理性,克制内心滋生出恶毒的杀人欲望,却是很难。这样,正方宽广、高位定义的"知难"和"行易"借反方狭隘、低位定义的"知易"和"行难…的攻击之力,有效地回击了反方,使反方构建在"知"和"行"表浅层面上的立论框架崩溃了。
(二)移花接木
剔除对方论据中存在缺陷的部分,换上于我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往往可以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我们把这一技法喻名为"移花接木"。
例如.在《知难行易》的论辩中曾出现过如下一例:
反方:古人说"蜀遭难,难于上青天",是说蜀道难走,"走"就是"行"嘛!要是行不难,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
正方:孙大圣的小名是叫孙行者,可对方辩友知不知道,他的法名叫孙悟空,"悟"是不是"知"?
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移花接木"的辩例。反方的例证看似有板有眼,实际上有些牵强附会:以"孙行者为什么不叫孙知者"为驳难,虽然是一种近乎强词夺理的主动,但毕竟在气势上占了上风。正方敏锐地发现了对方论据的片面性,果断地从"孙悟空"这一面着手,以"悟"就是"知"反诘对方,使对方提出关于"孙大圣"的引证成为抱薪救火、惹火烧身。
移花接木的技法在论辩理论中属于强攻,它要求辩手勇于接招,勇于反击,因而它也是一种难度较大、对抗性很高。说服力极强的论辩技巧。诚然,实际临场上雄辩滔滔,风云变幻,不是随时都有"孙行者""孙悟空"这样现成的材料可供使用的,也就是说,更多的"移花接木"。需要辩手对对方当时的观点和我方立场进行精当的归纳或演绎。
比如,在关于"治贫比治愚更重要"的论辩中,正方有这样一段陈词:"…对方辩友以迫切性来衡量重要性,那我倒要告诉您,我现在肚子饿得很,十万火急地需要食物来充饥,但我还是要辩下去,因为我意识到论辩比充饥更重要。"话音一落,掌声四起。这时反方从容辩道:"对方辩友,我认为’有饭不吃’和’无饭可吃’是两码事……"反方的答辩激起了更热烈的掌声。正方以"有饭不吃"来论证贫困不足以畏惧和治愚的相对重要性,反方立即从己方观点中归纳出"无饭可吃"的旨要,鲜明地比较出了两者本质上的天差地别,有效地扼制了对方偷换概念的倾向。
(三)顺水推舟
表面上认同对方观点,顺应对方的逻辑进行推导,并在推导中根据我方需要,设置某些符合情理的障碍,使对方观点在所增设的条件下不能成立,或得出与对方观点截然相反的结论。
例如,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的论辩中:
反方:……我们要请教对方辨友,愚公搬家解决了困难,保护了资源,节省了人力、财力,这究竟有什么不应该?
正方:愚公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可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家又怎么搬?……可见,搬家姑且可以考虑,也得在移完山之后再搬呀!
神话故事都是夸大其事以显其理的,其精要不在本身而在寓意,因而正方绝对不能让反方迂旋于就事论事之上,否则,反方符合现代价值取向的"方法论"必占上手。从上面的辩词来看,反方的就事论事,理据充分,根基扎实,正方先顺势肯定"搬家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既而均人"愚公所处的地方连门都难出去"这一条件,自然而然地导出"家又怎么搬"的诘问,最后水到渠成,得出"先移山,后搬家"的结论。如此一系列理论环环相扣。节节贯穿,以势不可当的攻击力把对方的就事论事打得落花流水,真可谓精彩绝伦!
(四)正本清源
所谓正本清源,本文取其比喻义而言,就是指出对方论据与论题的关联不紧或者背道而驰,从根本上矫正对方论据的立足点,把它拉人我方"势力范围",使其恰好为我方观点服务。较之正向推理的"顺水推舟"法,这种技法恰是反其思路而行之。
例如,在"跳槽是否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论辩中,有这样一节辩词:
正方:张勇,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冠军,就是从江苏跳槽到陕西,对方辩友还说他没有为陕西人民作出贡献,真叫人心寒啊!(掌声)
反方:请问到体工队可能是跳槽去的吗?这恰恰是我们这里提倡的合理流动啊!(掌声)对方辨友戴着跳槽眼镜看问题,当然天下乌鸦一般黑,所有的流动都是跳槽了。(掌声)
正方举张勇为例,他从江苏到陕西后,获得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空间,这是事实。反方马上指出对方具体例证引用失误:张勇到体工队,不可能是通过"跳槽"这种不规范的人才流动方式去的,而恰恰是在"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下"合理流动"去的,可信度高、说服力强、震撼力大,收到了较为明显的反客为主的效果。
(五)釜底抽薪
刁钻的选择性提问,是许多辩手惯用的进攻招式之一。通常,这种提问是有预谋的,它能置人于"二难"境地,无论对方作哪种选择都于己不利。对付这种提问的一个具体技法是,从对方的选择性提问中,抽出一个预设选项进行强有力的反诘,从根本上挫败对方的锐气,这种技法就是釜底抽薪。
例如,在"思想道德应该适应(超越)市场经济"的论辩中,有如下一轮交锋:
反方:…我问雷锋精神到底是无私奉献精神还是等价交换精神?
正方:…对方辨友这里错误地理解了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就是说,所有的交换都要等价,但并不是说所有的事情都是在交换,雷锋还没有想到交换,当然雷锋精神谈不上等价了。(全场掌声)
反方:那我还要请问对方辩友,我们的思想道德它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是求利的精神?
正方:为人民服务难道不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吗?(掌声)
第一回合中,反方有"请君人瓮"之意,有备而来。显然,如果以定势思维被动答问,就难以处理反方预设的"二难":选择前者,则刚好证明了反方"思想道德应该超越市场经济"的观点;选择后者,则有背事实,更是谬之千里。但是,正方辩手却跳出了反方"非此即彼"的框框设定,反过来单刀直人,从两个预设选项抽出"等价交换",以倒树寻根之势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它作为预设选项的正确性,语气从容,语锋犀利,其应变之灵活、技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辩场上的实际情况十分复杂,要想在论辩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一些反客为主的技巧还仅仅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反客为主还需要仰仗于非常到位的即兴发挥,而这一点却是无章可循的。
(六)攻其要害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双方纠缠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例子或表达上争论不休,结果,看上去辩得很热闹,实际上已离题万里。这是辩论的大忌。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在对方一辩、二辩陈词后,迅速地判明对方立论中的要害问题,从而抓住这一问题,一 攻到底,以便从理论上彻底地击败对方。如“温饱是谈道德的必要条件”这一辩题的要害是 :在不温饱的状况下,是否能谈道德?在辩论中只有始终抓住这个要害问题,才能给对方以致命的打击。在辩论中,人们常常有“避实就虚”的说法,偶尔使用这种技巧是必要的。比如,当对方提出一个我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假如强不知以为知,勉强去回答,不但会失分 ,甚至可能闹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机智地避开对方的问题,另外找对方的弱点攻过去 。然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避虚就实”,“避轻就重”,即善于在基本的、 关键的问题上打硬仗。如果对方一提问题,我方立即回避,势必会给评委和听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为我方不敢正视对方的问题。此外,如果我方对对方提出的基本立论和概念打击不力,也是很失分的。善于敏锐地抓住对方要害,猛攻下去,务求必胜,乃是辩论的重要技巧。
(七)利用矛盾
由于辩论双方各由四位队员组成,四位队员在辩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即使是同一 位队员,在自由辩论中,由于出语很快,也有可能出现矛盾。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应当 马上抓住,竭力扩大对方的矛盾,使之自顾不暇,无力进攻我方。比如,在与剑桥队辩论时 ,剑桥队的三辩认为法律不是道德,二辩则认为法律是基本的道德。这两种见解显然是相互矛盾的,我方乘机扩大对方两位辩手之间的观点裂痕,迫使对方陷入窘境。又如对方一辩起先把“温饱”看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后来在我方的凌厉攻势下,又大谈“饥寒”状态 ,这就是与先前的见解发生了矛盾,我方“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对方于急切之中,理屈词穷,无言以对。
(八)“引蛇出洞”
在辩论中,常常会出现胶着状态:当对方死死守住其立论,不管我方如何进攻,对方只用几句话来应付时,如果仍采用正面进攻的方法,必然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要尽快调整进攻手段,采取迂回的方法,从看来并不重要的问题入手,诱使对方离开阵地,从而打击对方,在评委和听众的心目中造成轰动效应。 在我方和悉尼队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时,对方死守着“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只能是医学问题”的见解,不为所动。于是,我方采取了“引蛇出洞” 的战术,我方二辩突然发问:“请问对方,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口号是什么?”对方四位辩手面面相觑,为不致于在场上失分太多,对方一辩站起来乱答一通,我方立即予以纠正,指出今年的口号是“时不我待,行动起来”,这就等于在对方的阵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从而瓦解了对方的坚固的阵线。
(九)“李代桃僵”
当我们碰到一些在逻辑上或理论上都比较难辩的辩题时,不得不采用“李代桃僵”的方法,引入新的概念来化解困难。比如,“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一辩题就是很难辩的,因为艾滋病既是医学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从常识上看,是很难把这两个问题然分开的。因此,按照我方预先的设想,如果让我方来辩正方的话,我们就会引入“社会影 响”这一新概念,从而肯定艾滋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但不是“社会问题”,并严格地确定“社会影响”的含义,这样,对方就很难攻进来。后来,我们在抽签中得到了辩题的反方,即“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完全否认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也会于理太悖,因此,我们在辩论中引入了“医学途径”这一概念,强调要用” 社会系统工程”的方法去解决艾滋病,而在这一工程中,“医学途径”则是必要的部分之一 。这样一来,我方的周旋余地就大了,对方得花很大力气纠缠在我方提出的新概念上,其攻击力就大大地弱化了。 “李代桃僵”这一战术之意义就在于引入一个新概念与对方周旋,从而确保我方立论中 的某些关键概念隐在后面,不直接受到对方的攻击。
辩论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施展的技巧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技巧。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使知识积累和辩论技巧珠联璧合,才可能在辩论赛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十)缓兵之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见到如下情况:当消防队接到求救电话时,常会用慢条斯理的口气来回答,这种和缓的语636f70797a64338气,是为了稳定说话者的情绪,以便对方能正确地说明情况。又如,两口子争吵,一方气急败坏,一方不焦不躁,结果后者反而占了上风。再如,政治思想工作者常常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缓慢地处理棘手的问题。这些情况都表明,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慢”也是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好办法。论辩也是如此,在某些特定的论辩局势下,快攻速战是不利的,缓进慢动反而能制胜。
例如,1940年,丘吉尔在张伯伦内阁中担任海军大臣,由于他力主对德国宣战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当时,舆论欢迎丘吉尔取代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丘吉尔也认为自己是最恰当的人选。但丘吉尔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以慢制胜”的策略。他多次公开表示在战争爆发的非常时期,他将准备在任何人领导下为自己的祖国服务。
当时,张伯伦和保守党其他领袖决定推举拥护绥靖政策的哈利法克斯勋爵作为首相候选人。然而主战的英国民众公认在政坛上只有丘吉尔才具备领导这场战争的才能。在讨论首相人选的会议上,张伯伦问:“丘吉尔先生是否同意参加哈利法克斯领导的政府?”能言善辩的丘吉尔却一言不发,足足沉默了两分钟之久。哈利法克斯和其他人明白,沉默意味着反对。一旦丘吉尔拒绝入阁,新政府就会被愤怒的民众推翻。哈利法克斯只好首先打破沉默,说自己不宜组织政府。丘吉尔的等待终于换来了英国国王授权他组织新政府。
再举一例,在某商店里,一位顾客气势汹汹找上门来,喋喋不休地说:“这双鞋鞋跟太高了,样式也不好……”商店营业员一声不吭,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一直没打断他。等这位顾客不再说了,营业员才冷静地说:“您的意见很直爽,我很欣赏您的个性。这样吧,我到里面去,再另行挑选一双,好让您称心。”“如果您不满意的话,我愿再为您服务。”这位顾客的不满情绪发泄完了,也觉得自己有些太过分了,又见营业员是如此耐心地回答自己的问题,也很不好意思。结果他来了个180°的大转弯,称赞营业员给他新换的实际上并无太大差别的鞋,说:“嘿,这双鞋好,就像是为我订做的一样。”营业员以慢对快,以冷对热,让顾客把怒气宣泄出来,达到了心理平衡,化解了这一场纠纷。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概括出在论辩中要正确使用“以慢制胜”法,至少要注意以下三点:
其一,以慢待机 后发制人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时机不成熟时仓促行事,往往达不到目的。论辩也是如此,“慢”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必须的。“以慢制胜”法实际上是论辩中的缓兵之计,缓兵之计是延缓对方进兵的谋略。当论辩局势不宜速战速决,或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避免针尖对麦芒式的直接交锋,而应拖延时间等待战机的到来。一旦时机成熟,就可后发制人,战胜论敌。如第一例中,丘吉尔在时机不成熟时,不急于成功,以慢待机。在讨论首相人选的关键时刻,以沉默表示反对,最终赢得了胜利。
其二,以慢施谋 以弱克强
“以慢制胜”法适用于以劣势对优势、以弱小对强大的论辩局势。它是弱小的一方为了战胜貌似强大的一方而采取的一种谋略手段。“慢”中有计谋,缓动要巧妙。这里的“慢”并非反应迟钝,不擅言辞的同义语,而是大智若愚、大辩若讷的雄辩家定计施谋的法宝之一。如第一例中,丘吉尔面对张伯伦的追问,装聋作哑,拖延时间,实际上是假痴不癫的缓兵之计。在这一种韧性的相持中,张伯伦一方终于沉不住气了,丘吉尔以慢施谋终于取得了胜利。
其三,以慢制怒 以冷对热
“慢”在论辩中还是一种很好的“制怒”之术。论辩中唇枪舌剑,自控力较差的人很容易激动。在这种情况下,要说服过分激动的人,宜用慢动作、慢语调来应付。以慢制怒,以冷对热,才能使其“降温减压”。只有对方心平气和了,你讲的道理他才能顺利接受。如第二例中的营业员,就是以冷静的态度、和缓的语气,平息了对方的怒气,化解了矛盾。
总之,论辩中的“快”与“慢”也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兵贵神速,“快”当然好。可是,有时“慢”也有“慢”的妙处。“慢”可待机,“慢”可施谋,“慢” 可制怒。“慢”是一种韧性的战术,“慢”是一场持久战,“慢”是舌战中的缓兵之计。缓动慢进花的时间虽长,绕的弯子虽大,然而在许多时候,它却往往是取得胜利的捷径.
参考文献:新浪教育
建筑业为什么“大而不强”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1--关于“规模-绩效之谜”的探讨
所谓“规模-绩效之谜”,是指我国建筑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悖于产业组织理论的现象。企业与项目之间关系不顺,体制、治理和管理之间的脱节,以及建设交易体制对国情的不适应,是造成我国建筑业规模不经济的主要原因。本文从项目治理和建筑交易体制的角度,对“规模-绩效之谜”做进一步的探讨。
探讨一:大小强弱之辨
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把资质等级高、规模大的建筑企业叫做“大企业”,把资质等级低、规模小的建筑企业叫做“小企业”,把“建筑企业资质等级越高、规模越大,绩效反而越差”的现象表述为“大而不强”。
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比较分析按照绩效链的思路展开。首先对绩效链本身进行分解。该链条以建设交易体制为起点,以绩效为终点,包念六个环节和两类关系。除绩效之外的其它五个环节是:建筑交易体制、企业治理、项目治理、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两类关系是指企业与项目之间的横向耦合关系以及不同层次之间的纵向衔接关系。按照企业的自主性以及掌控能务的大小,五个环节又可以分为自主环节和非自主环节两种类型。前者所括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和公司治理,后者包括建筑交易体制和项目治理。然后考虑两类关系。为了使问题简化,本文假设在横向耦合方面和纵向衔接方面,大企业和小企业处于同一水平,最后在五个环节上进行比较。由于建筑企业申报资质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只有碇以规定条件的企业才有可能取得相应的资质,因此有理由认为,在三个自主环节上大企业业做得比小企业好。分析到此,就可得出以下推断:“大而不强”的原因在于两个非自主环节。也就是说,在建筑交易体制和项目治理这两个环节,大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比小企业大得多。
探讨二:南橘北枳之感
建设业是典型的基于项目的行业,因此,建筑领域的制度安排都是围绕项目治理进行的。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为核心的建筑交易体制框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建设市场的混乱局面表明,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不少漏洞。建设项目法人缺位、招标投标流于形式、工程监理形同虚设、阴阳合同以假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与建设项目有关的贪污腐败行为屡禁不止,当初作为社会公正的重要符号而大力发展的中介组织,在不少地方和领域异化为腐败的温床,甚至蜕变为新的社会腐败主体。人们不禁问,为什么这些国际通行的办法在我国建筑业的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古人说得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示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我国的建筑交易体制基本上是按照国际惯例,也就是工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起来的;且不说基本制度的不同,单是文化上的差异就足以造成“水土不服”。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切忌食洋不化。在框架已经基本成型的情况下,应该把工作重心从对国外经验的学习、引进转移到消化、吸收和创新上来;要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着力消除体制中存在的“瓶颈”与“短板”。
当前,最突出问题是项目法人缺位。所谓项目法人,实际上就是建筑交易中的甲方。在不同的项目采购方式中,项目法人可能是投资方,可能是业主或用户,也可能是代建单位或项目管理公司。建设项目可以看作一系列合同的集合,这些合同又是不完备的,于是就产生了剩余权利,也就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益权,前者是对合同中未能明确规定的事项进行决策的权利,后者是在合同履行之后取得剩余收益的权利,也就是从总产品中扣除所有签约要素的报酬之后的剩利益的占有权。项目治理的实质就是对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配置。在我国,1996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只是局限于国有单位经营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至于其他类型的项目,现有的建设程序仍然默认并实行“使用单位就是建设单位,就是项目法人”的传统模式。一方面千万项目法人缺位和非项目法人的越位;另一方面使业主使用单位的权力过大,造成利益主体的关系失衡。这些问题在政府投资项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探讨三:劣币逐良之痛
当前我国建筑市场的基本状态可以描述为:处于强势地位的甲方、处于弱势地位的乙方和有失公允的第三方。一般认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实际上,甲方的行为失范问题更加值得重视。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和执法检查表明,建筑市场检查出来的问题中,建设单位/业主的违规行为占70%以上。项目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对应是甲方行为不规范的深层次原因,由此产生的压级压价、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等违规行为已经成为压在建筑企业头上的“三座大山”。下面就来分析“劣币驱逐良币”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过度竞争对于企业不利。过度竞争会导致虚假招标、围标串标、工程回扣、行贿受贿等一系列违规行为。一般来讲,大企业违规操作的边际收益低于小企业,而机会成本却明显大于小企业。此外,大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较高,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较为严格的规章制度。因此,在过度竞争的条件下,大企业的“应变能力”远不如小企业。
其次,压级压价对大企业不利。大企业一般不愿意通过低价策略来承揽项目,这是因为它们不希望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在质量安全事故中毁于一旦。因此,在压级压价的情况下,大企业往往会陷入企业品牌和承揽项目两者不可兼得的两难境地,而小企业则会表现出较强的低价竞标冲动。
再次,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对大企业不利。2002年全国历年累计的拖欠工程款相当于当年建筑业总产值的19.6%。其中,房地产开发项目和政府投资工程分别占拖欠总额的39.6%和26.7%。2004年,全国已竣工工程拖欠款1755.88亿元,其中政府拖欠占48.97%。在这方面,大企业的损失更为惨重,这是因为:第一,大企业给人以“实力雄厚”、“承受能力强”的感觉,往往被要求承担更多不合理的“义务”;第二,大企业是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程项目的主要承担者,而这些项目的拖欠款占全部拖欠农民工工资清欠成为政治任务背景下,大企业对下游必须及时支付工程款,而对上游的追索却困难重重。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大企业的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水平比小企业高,但是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利润水平反而不如小企业。要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必须在项目治理和制度环境的改善方面下功夫。
探讨四:正本清源之道
首先要理清项目管理和项目治理的关系。管理和治理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是在建设领域,两者之间关系似乎没有理清,具体表现为基本术语的不规范和不统一。BOT、PPP、EPC等模式都属于项目治理的范畴;其中BOT和PPP属于垂直治理,EPC属于水平治理。在国内的文献中,不少作者把BOT、PPP、EPC连同代建制一起统称为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有的作者把它们叫做建设工程交易模式,还有作者把BOT和PPP等模式叫做建设项目的融资与合管理模式。为了理顺关系,首先需要正名。应该参照国际主流文献的做法,把这些模式叫做项目采购方式(project procurement route,PPR)。
其次要理清财产所有权和项目所有权的关系。财产所有权与产权是等价概念;而项目所有权则是项目的剩余权利。就建设项目而言,业主拥有财产所有权,但不一定拥有项目所有权;代建制中的代建单位拥有项目所有权,但不拥有财产所有权。把建设单位与业主/使用单位混为一谈的做法,其实质就是对财产所有权和项目所有权的混淆。一旦项目法人缺位,建设项目治理就无从谈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对“建设单位”一词做出明确界定,在私人投资项目和特许经营权融资建设项目中是指投资人;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如采用自建模式指使用单位,如采用工程指挥部模式指工程指挥部,如采用组建项用法人模式指项目公司,如采用代建制模式指代建单位。二是要通过立法对项目法人的设立,以及项目法人的权利与义务等做出明确规定。
最后要理清政府投资项目和非政府投资项目的关系,应该采取“一手抓、一手放”的方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采购模式要做出强制性规定: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应当采用项目法人责任制模式或特许经营权融资建设模式,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应采用代建制模式或政府集中采购模式;而且一般应采用设计和施工相分离的模式而不是总承包模式。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经验表明,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公开性和透明度,保证严格的建设程序;虽然会导致部分成本的增加,但是可以有效减少腐败,总起来看还是值得的。而对于非政府投资项目,应该给予充分的自由度以保证效率。例如,不一定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而是采用关系型合约的方工,从而使市场主体之间保持长期稳定、相互信任和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
结论
现实中许多看似不合理的行为与现象,其实都是人们在一定制度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规模-绩效之谜”也不例外。“大而不强”现象是建筑领域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外在表现。在建设项目的诸多利益主体中,方面存在的缺陷导致建设项目法人缺失,进而形成压级压价、垫资施工和拖欠工程款的“三座大山”,这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原因所在。
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要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理清各种关系:管理和治理的关系、财产所有权和项目所有权的关系、政府投资项目和非政府投资项目的关系等。制度在不同层面上表现出不同的时间特性。管理层面上的变化是随时发生的,治理结构的生命周期需要用年或十年来衡量,衡量体制的演化则需要用十年甚至百年的时间尺度。如此看来,我国的建筑交易体制的发展与完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最后需要指出,本文的分析建立在一个假设的基础之上,既“在横向耦合方面和纵向衔接方面大企业和小企业于同一水平”。如果放宽这个假设,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讨论。
我还真不知道咋回事了,你的运动量不小了呀,饮食也还可以吧,去健身房咨询一下健身教练吧,我在健身房锻炼,正规教练比较专业一点吧,如果查基础代谢率得去医院做吧
有区别,
正本清源那是从源头上控制,比如清洁生产,才有污染小的原材料,减少污染工序,降低排污量。
环境治理属于末端了,在已经污染的情况下,通过治理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