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师兄善根深厚,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精进修行才能到那里。南无阿弥陀佛
想修 “耳根圆通" 师兄可以听听 “妙印法师成佛之路《楞严观止》”里面说的很详细
能闻与所闻都消失净尽,但又不止住于尽闻无相之境。
这是《愣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中的一句话,通观全文最好理解: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语译:观世音菩萨随即从座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对佛说:世尊!回想我在过去无量数恒河沙劫以前,那时观世音佛出现于世间,我在观世音佛前发心求取无上的菩提正觉,佛教我从听闻的性能上思惟修习(反闻能闻的自性,念念旋元自归,刻刻熏闻熏修),证入三摩地。我最初在闻性的思惟修习中,把整个身心摄入于能闻的自性之流,亡去所闻的音声,所入之能闻自性之流清静寂然,没有动静两种尘相的生起,这样逐渐精进深入,能闻与所闻都消失净尽,但又不止住于尽闻无相之境,再进一步把能觉与所觉也都空掉,空觉极至于圆满,则空与所空灭掉,生灭之妄想心灭尽,寂灭之性现前,忽然之间超越了世间的有为形相及出世间的一切圣智圣境,本妙圆明的自性正觉圆满照彻十方法界,同时获得两种殊胜的功德:一是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62上合十方一切诸佛本元的妙明正觉真心,与诸佛如来具有同样的慈悲力量;二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一切众生具有同样的悲苦渴仰之情。
深般若波罗蜜多法性,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尚矣。然由何道乃能速疾得此大效?舍咒陀罗尼外,不足以当之。观自在菩萨悲心流现)遂说此般若真言。经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寓此意也。咒曰揭谛乃至萨婆诃凡十八字,都为五句,可名揭谛真言。
深达般若波罗蜜多法性,得成忍陀罗尼,自然有真实功效,无苦不除。然若只仗自力,从阐明心性用功,收效过缓。纵能一生成办,亦未易达到最深境界。倘依本尊般若菩萨真言,所谓咒陀罗尼,而得成于忍;庶几速疾致此大效。观自在菩萨悯行者不知此道,漫从迂徐之路进行;故特说此般若真言。经云“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加以故字,意在于是。
此咒译文十八字,在梵文不过十五音;因而“波罗”及“萨婆”皆合二字成一音也。对列如左:
ga te ga te pra ga te pra Sam ga te bu ddbi Sva ba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梵字未便排印,每以罗马字代表之。
咒语分五句:
(一)揭谛揭谛
(二)波罗揭谛
(三)波罗僧揭谛
(四)菩提
(五)萨婆诃
义详下文:
咒无专名者,往往以开首数字称之;故曰揭谛真言。经称般若波罗蜜多咒(释文简称般若真言),则般若部诸真言之通名也。
揭谛者,超脱妄执之义;简称曰度。若分析之;揭者,诸法行相不可得。谛者,诸法如相不可得。穷参极究,义陀罗尼门之能事也。
众生为无明所缚,迷真逐妄,不能入圣。妄执者,执著妄境不知舍离也。揭谛二音之法性,初步能破枝末无明,使不复被缚于尘相;故曰超脱妄执。度也者,度过困境之意。诸佛深达此种超脱之法性;播为言说,则成揭谛之音。再详释之:则揭者,顿了法性各自起用,不相系属,原无行相可言,彼此若生灭相承者,意识逐步认识所带起之幻感耳。谛者,顿了一法不立,唯显如如;而如相亦不可得。恍有法相当前者,则前六识随事体认所遗留之残影耳。会得此旨而把持于心,恒不忘失;是谓义陀罗尼。
观自在菩萨,以如来等流法身流现揭谛真言。行者接此法流而虔持之,破执之性,遂渐渐显著于心;虽未尝参究,亦可得无上效验。
揭谛法性,如来三身皆备具之。观自在菩萨为如来等流法身之一,故随缘得播揭谛真言。行者初虽愚迷;接此法流之后,持之纯熟,则破执之法性隐隐舒展。向之被缚妄境者,于不思议中竟冲破之,故有无上效验。
然妄执有三重;此真言首三句,即三执均破之旨。初句破第一重妄执(粗执);次句破第二重妄执(细执);又次破第三重妄执(极细执);一一真实不虚。
众生之现五识身,原经过三段历程
(一)依大空随缘发起据点
(二)依据点随缘开展光明
(三)依光明随缘演变色法
因经验幼稚,随事注意,种种识执相沿而生。所谓色法,滞于第六识,成第一重妄执(此执最粗故名粗执)。所谓光明,滞于第七识,成第二重妄执(此执较细故名细执)。所谓据点,滞于第八识(实亦七识牵累),成第三重妄执(此执甚细故名极细执)。修此揭谛真言,单精首句,足破粗执;兼精次句,并破细执;具精三句,得破极细执;各有真实效验,如上云四陀罗尼之例也。
初句叠言揭谛揭谛者,以此重粗执内分二种:(一)分别我执。(二)分别法执。初揭谛超脱我执;次揭谛超脱法执;二执同断,故并置一句中。次句言波罗揭谛者,超脱俱生我执也。波罗之义为极,为彻底。俱生我执一断,从此得无生忍,彻底脱离分段生死。故加以波罗之名。第三句言波罗僧揭谛者,超脱俱生法636f7079e799bee5baa6333执也。梵语之僧,义为审谛之至,归于大空(此非僧伽之僧);乃妙观察智之极谈;观自在王境界也。彻底破除俱生法执,此性乃显。于波罗揭谛之中加以“僧”音,意在乎此。菩提者,大觉之道也。俱生二执并断,真如法界不复被障,得证此道矣。萨婆诃者,由自觉而觉他,且觉行圆满矣。
粗执大别为分别我,分别法,皆第六识著境所致也。揭谛之性,对任何识执本来皆能破之(不论粗细)。然行者初步但从粗相用功,故只破粗执。叠言揭谛,意在并破二执也。粗执已破,细执依然把持;所谓俱生我执是也。彻底破除,须致力于细相。此相乃第七识于内心中执持八识见分不舍所致。波罗揭谛之性,则引慧力游刃于细相之中,而解脱俱生我执也。如是乃彻底脱离分段生死,永断轮回。此波罗之义,不可忽也。粗细执俱无,得证无生忍;然犹不免变易生死,以俱生法执尚在故。此种法执,虽以第八识为所依(即无明业识);究是第七识极细执所酿成。欲破之者,须审谛之极,深入大空本体,妙观察智绝无被碍之处乃得。言波罗僧揭谛者,引行者之心入于至极之境,务令与法空真如相应也。菩提乃佛道。引心入此,则欲于法空真如之上直显佛境;非以菩萨境界为满足;所谓观自在王是也。萨婆诃为圆成度生之特种法性。依菩提门,即觉行圆满。
持此真言至于悉地(义为成就)现前,依寂灭门则为佛,依方便门则为般若菩萨。说此真言以利益众生者,又属何等法性耶?则大悲观自在菩萨千手眼中之宝镜手也(参观千光眼秘密法经)。
悉地者,力用自在无所妨碍之义也。此本有三位:单破粗执者,只证世间悉地。兼破细执者,得证出世间悉地。具破极细执者,方证出世间上上悉地。本经以深般若波罗蜜多为究竟,故可与上上悉地相应。持任河真言,均有此三位悉地征验;今举般若真言为例耳。上上悉地已成,约寂灭门即是佛,约方便门则为菩萨。以属般若法性,故特名般若菩萨。然本经真言,非般若菩萨现身宣说;乃观自在菩萨以其所证知而代说者也。盖观自在菩萨,约大智门乃证明种种法性之条理;约大悲门则传播种种法性之口密。千手千眼纯从大悲心流现之尊特身也。代说此揭谛真言,则属千手中之宝镜手。千光眼秘密法经具示三密,惟真言与此不同:则随机宜而具(彼真言属果地,此则属因地)。
楞严经观音耳根圆通章云:“初于闻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一)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
(二)空觉极圆,空所空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三)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
(四)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五)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楞严会上,阿难等蒙佛开示慧觉圆通之旨,而未达圆通根本,重加请益;世尊爰命诸大菩萨大阿罗汉,从悟十八界起,以至一切圆通证入三摩地,其中历程如何,各述心得以对。对者二十五圣或取十八界中之一界为入手方便,或取七大(地水火风空识见)中之大为入手方便。观音菩萨所说特详,即耳根圆通法门也。初于闻中入流忘所者,声音之被认识,由所闻之境与能闻之根相结合而来;若断其结合,则闻性反流入内,顿忘所闻之境也。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只有闻性,不令流出;无论境之动静,皆无从显示尘相,一味寂然。然相虽不生,而闻性却自明了。如是渐增闻所闻尽者,定力渐强,乃至能闻所闻之别亦泯,唯余绝对之闻性也。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者,所余闻性尚缠末那识之中,不无能觉所觉之感。扫尽此种缠住,庶乎能觉所觉皆空耳。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者,能所觉皆空,虽泯俱生我执,而未得云圆;以俱生法执犹在故。空觉能至极圆,乃至能空所空之微细见亦消灭无余,斯真一切生灭法皆灭,现前唯显寂灭本性也。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者,空之极,彻见法界源底;世间分段生死,出世间变易生死,皆超越无余;即二空真如境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十方生佛种性,无不豁露于心圆明之中,显二种殊胜也。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赖同一慈力者,圆明慧觉,与十方诸佛妙觉心相合,同入慈无量三味也。是为第一种殊胜。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者,圆明之心普摄十方众生,施以大悲;而众生亦各各景仰于我,互相依倚无遗也。是为第二种殊胜。
此观音历述反闻归根之程序;文分六段:初段显破第一重妄执境界;次段显破第二重妄执境界;第三段显破第三重妄执境界;第四段显妙观察智之极致,为下二段之纲领;第五段显证菩提道,因此道以慈无量心为主故;第六段显成萨婆诃行,因此行以悲无量心为主故。
观音从耳根脱声尘而悟入十八界,终成慧觉圆通;是名观音三摩地。程序由粗而渐细,藉名句以显之。此中六段文字,实摄四层境界。初于闻中至了然不生,从外迹尽遣尘相;即破粗执也。如是渐增至觉所觉空,从内心尽遣我相;即破细执也。空觉极圆至寂灭现前,从本体尽遣法相;即破极细执也。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以下,则遣去住地无明而破最后微执;为慧觉圆通之极致,亦即妙观察智之极致也。发菩提提心以慈无量为基本;圆证此道时,慈心自与十方诸佛相同。运莎诃行以悲无量心为根株,圆成此行时,必为十方众生所景仰。观音三摩地至此,遂圆通无碍矣。
参究透彻者,便知此文与揭谛真言互相赅摄。一则显说破执程序,默寓般若于行间;一则密熏般若特性,自有破执之力用。法门不同,成功则一。
对经咒一味读诵或讲解者,于揭谛真言与耳根圆通自难融归一致。真参实究,透彻其中妙理,知彼此同符;不过显密之异耳。显则逐步破执,般若递增;密则隐熏般若,破执日强;功效固无别也。
摘自《心经广义》
达庵居士冯宝瑛演讲
如你能看完《心经广义》的话,可有更多的领悟!
我太迷《心经广义》了!
这是观世音菩萨从凡人修到大菩萨的整个修炼过程。其实整个修炼的要义就是不住相,所以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法是不二之法,何为二?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你听到声音,谁听呀?你呀,这就是能听,听到什么呢?声音,这就是所听。这是能所。就是二。把能听者与所听的对象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这就是不二,做到这一步,你就是证道,明心见性了。
议曰:此观音耳根圆证也!于音言观,则已不用耳闻矣!所师之佛名观音者:显法有所本也!从闻思修者:谓从闻中思而修之也!初于闻中,入流亡所等者:即前云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六根顺流奔境,故随情造业,今于耳根思修,则不缘外境矣!入流者:返流也!谓逆彼业流。返观闻性,则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而闻性现前,尘境遂空,故曰:亡所。且未观闻性之前,以境有动、静则听不出声矣!今观闻性寂然,则境无动、静之相,故曰:了然不生;是亡前尘也!如是渐增等者:由境寂灭,复增观行,以所闻声尘既无动、静,则此闻根亦泯,故曰:闻所闻尽;此尽内根也!尽闻不住等者:此空性圆明成法解脱也!谓根、尘双泯为尽闻处,而亦不住尽闻之觉,更增观行,根、尘既泯而此观智亦亡,故觉所之觉亦空;此空观智也!
空觉极圆等者:谓空观智之空至于极圆之处,则空所空之空亦任运而灭,故曰:空所空灭;此泯谛理遣重空也!生灭既灭等者:明俱空不生也!如此重重遮遣至于无遣,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此妙行已圆,而三谛一心平等显现,故能忽然超越也!一念顿证,故曰:忽然。十界依正皆寂灭一心所现影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2像,故曰:超越。圆满十方洞然无碍,故曰:圆明。即前云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故上合诸佛本妙觉心。圆照自心众生无不愿度,故曰: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一切众生共一法身,以众生心中之悲仰即诸佛拔苦之觉地,故曰:同一悲仰。此二最胜一时获得,是所谓圆通超余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