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读《于丹心得》——“谈笑论生死”有感
最初知道庄子,是从一首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只觉得诗句挺特别.后来知道庄子写了逍遥游,逍遥游代表了庄子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对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及自己的舍弃.最近呢,庄子确实火了一把.这得归功于一个人——于丹.
于丹何许人,她是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七天《论语》,当于丹把国学经典通俗化,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国观众,仅在七天时间里,于丹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于丹也因此被称为“女易中天”.
今天,我也粗粗浏览了《于丹心得》,故事深入浅出,短小精干,确实引人入胜.庄子所代表的思想,在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重温,对于浮躁而又忙乱的我们仿佛是注入一股清泉,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
然而看过之后也有几分惆怅.我能达到这种境界吗?也许理性上我很向往这种境界,但感性的声音告诉我,我做不到.我也许能淡泊名利,但放弃一切名和利,我做不到.更加做不到笑谈生死.
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庄子说,古之真人不悦生也不畏死,不要觉得:生命在拥有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喜,死亡来临的时候,有多么多么可怕.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6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
更何况,今天的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每天勤奋地工作,可怜的一点薪水要孝顺父母、养孩子、养车子,一不小心成了房奴,又得养房子,还务必要养好身子,病了,昂贵的医药费让你吃不了兜着走.又怎么能笑谈生死.不要说面对死亡,就是想想也心存畏惧,养育之恩还待报,培养孩子的责任压在肩头,生命可不是我们自己的.可不曾想,奋斗令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责任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压力让我们不断成长,成就让我们充满自豪.原来,需要奋斗也是幸福的一种.不是吗?
庄子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
逍遥游 806
齐物论 265
养生主 576
人间世 3450
德充符 1864
大宗师 3002
应帝王 1088
天下 2696
如受火烧的枯藤陷入生命末路,寄生蠕虫的破坏力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大鹏奋飞、犹龙现天乱世不苟存,猫逮老鼠、鸟啄蠕虫治世不退责无所不为且不乱为啊~!
不加标题一共3447个字,加标题是3450个字.
延伸:庄子·内篇·人间世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Y3DFcSdC9nBs_oPxCkQoPkJfRycvhI_9BcWEpG8cEiRfQ0GA5k8kQQmW_eWaFtCtLbFZ-v-zfNEuxtSS48Ma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作者
庄子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2题解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1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以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