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1.范蠡
灭吴之后,勾践封范蠡为上将军,范蠡给勾践上书说:我听说主忧臣劳、主辱臣死。当年大王受辱于会稽,我之所以没死,只是为了今日。现在是我该为会稽之辱死的时候了。勾践对他说:我刚要把越国分一部分给你来酬答你的功劳,你如果不服从,我就杀了你。范蠡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了,他喟然叹息说:我从计然那里学到的本领,已经让越国富强了,我再用在我自己的家上吧。于是在一个深夜,范蠡携带金银细软、带领家属和手下,驾一叶扁舟泛于江湖,开始了经商致富之路。后来,他辗转来到齐国。范蠡跳出是非之地,又想到风雨同舟的同僚文种曾有知遇之恩,遂投书一封,劝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富贵,你为何还不离去?”文种看到书信后,便称病不上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4朝。后来有人诬告文种要造反,勾践便赐剑一把,令其引颈自杀。勾践赐死的命令也堪称经典,他给文种下令说:当年你献给我七条计策,我只用了三条便灭掉了强吴,还有四条在你那里,你到地下我先王那里去试试那四条吧。文种便自杀了。
范蠡在齐,改姓换名,亲自率领儿子们耕作于海边,齐心合力,同治产业。由于经营有方,没有多久,产业竟然达数千万钱。齐国人听说范蠡的贤明,要请他作齐相。范蠡却喟然叹道:”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这都是布衣百姓能达到的极致了;久受尊名,终不是什么好事!“于是,他把家财都分给亲友乡邻,只带着最值钱的珠宝,从小道离开了齐国,来到了陶,变易姓名为陶朱公。由于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往来贸易非常发达,范蠡便做起了买卖,没有几年,又置下了千金的产业。天下人都称赞陶朱公是最会作买卖的人。
由于范蠡的出色智慧造就了春秋晚期吴越争霸的传奇色彩,而范蠡本人也凭借自己的才能,适度掌握着进退之间的步伐,后人曾经有评论说:“文种善图始,范蠡能虑终”,相比起来,文种的结局就有些悲凄,如此更显示出范蠡的迷人智慧之光。
诗:唐代 温庭筠
利州南渡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因为他们想过闲云野鹤的日子,不想要参与朝廷的纷争,自由自在多好。
姜子牙,张良,范蠡都是,比较典型的是张良,国外的有华盛顿。
介子推,周晋(今山西介休)人。晋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晋公子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早年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重耳流亡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被围,介于推割下自己大腿的肉供养重耳。可以说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尽了犬马之劳。重耳返国,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介子推不肯受赏,对其母说:“身欲隐,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如是,介子推隐居绵山,文公曾派人多方寻找,并以绵上之田封给介子推,故绵山亦称介山。
张良,字子房,汉朝开国功臣,一直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登基后,张良称病拒绝了对他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留地作为自己养老的地方。后自称学道,学道八年后而终。他在刘邦建立和巩固汉朝的过程中,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起了很大作用。战争胜利后,他谦虚谨慎,不要3万户候,而要1万户。他的“学道”也是一种避祸的巧妙方法。他深知“狡兔死,良弓藏,猎狗烹”的道理,最终以隐居保全了自己,终于没被刘邦和吕后杀掉.落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范蠡,春秋越国谋臣,助越王勾践灭吴,他认为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则弃官而去,并给另一功臣文种写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乐。范蠡隐姓埋名,经商置产业,有家产无数,后携带珍宝到陶(山东定陶)定居,称陶朱公,善经商。
刘基,字伯温,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朱元璋,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朱元璋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1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