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沈周,字启南,是长洲人。他的祖父沈澄,永乐年间被举为贤良,(他)不接受。他居住的地方叫西庄,每天摆酒宴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做顾仲瑛。(沈周)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和沈澄)一样清高隐遁。建有竹屋,兄弟们在那里读书。善于作诗,擅长作画,家里的佣人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同县人陈孟贤,是陈五经的继子。沈周少年时跟随他游学,得到他的指导传授。十一岁,游学南都,做了百韵诗,呈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测试(命作)《凤凰台赋》,(沈周)提笔马上写完,崔恭非常赞叹称异。等到长大,没有没看过的书。文章模仿左丘明(的文风),诗歌仿效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书法)模仿黄庭坚,一并被世人钟爱,特别擅长绘画,评论的人都称(他)是明朝第一。
郡守要举荐沈周为贤良,沈周用《易经》占卜,得到《遁》的九五卦,于是拿定主意隐居。他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风景优美,图书鼎彝满屋错杂排列,各地名士往来没有一天空着,风雅文采,辉映一时。侍奉双亲极尽孝道。父亲去世,有人劝他做官,(他)回答道:“你不知道(我)母亲把我当做生命吗?怎么能离开她的身边。”生活常常厌恶进入城市,在城外建造了一个别居,有事的时候就去一住。晚年时,唯恐隐藏的不深,先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以礼尊敬他,要留在(自己)的府中,(沈周)一概用母亲年迈(为由)辞谢了。
有一个郡守征召画工绘画房屋的墙壁。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有人劝沈周拜访一些权贵来免除(征召),沈周说:“去服役,是义务,拜访权贵,不是再次受辱吗?”最终服役回来。不久,郡守去朝见,铨曹问道:“沈先生好吗?”郡守不知道回答什么,随便回答道:“挺好的。”拜见内阁,李东阳说:“沈先生有书信吗?”郡守更加吃惊,又随便回答道:“有,还没有到。”郡守出来,急忙拜见侍郎吴7a64e59b9ee7ad94364宽,问:“沈先生是什么人?”,吴宽详细的描述了他的情状。(又)问左右的人,(说)是画壁的人。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要吃饭,沈周给他饭吃,(郡守)就离开乐。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没有远游。母亲九十九岁去世,沈周也八十岁了。又过了三年,在正德四年去世。
以前有郢人写信给燕国的相国。由于在晚上写信,(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仆人说来:“把蜡烛举高。”他顺势把“举烛”错写到信里。
燕相收到信以后,自作聪明地说:“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源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
郑人把未经雕琢的玉称作璞,周人把未风干的鼠肉叫做璞。周人说:“要百买璞吗?”郑地的商人说:“要这个。”拿出周人的璞才发现是鼠肉。所以说,误会了举烛的意思,国家幸运地得到了治理,而误解鼠璞,则是大错误。凡是误解古书都是举度烛、鼠璞之类的。
灶的属州的,八属赣的,二,沐zhidao,没有灶呢。凡是课税的入出,盐官主持的,政治刑罚就统一在有关部门。他边址交错,营与灶争回荡,灶与民争田,所以图书应该详细的。至于赋税有那么课有,纲别写在考察图答,没有多余的解释。
一天,王守仁读书,读到朱熹《上宋光宗疏》中这样一句:zhidao“居敬持志为读书之本,
循序致精为读书之法。”于是他体会到,读书不仅要有一种专心一意的态度,
读书要博;同时也要有循序致精的顺序,才能由博而精专。他想:以往我读
书虽博,却没有在版循序致精上下功夫,难怪无所收获。于是重新调整了读书
方法,因而对朱熹的“格物穷理”有了一些新的体味。但他终归觉得,所谓
“格物”,物在外,而“穷理”,理在于心。若以方寸之心,去穷格天下万
事万物之理,怎么能穷权尽得了?岂不是心和理分作两处?再者,如果说一草
一木都包含着理,怎么能把这种理变成个人的认识,又怎么能靠这样的“物
理”来搞好自身的道德修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