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天真浪漫美少女
穷酸腐儒老书生
纯真烂漫美少女
穷酸腐儒老书生
穷酸:穷酸,指穷困而迂腐,旧时用以称穷书生。穷酸气:有点穷书生那样的气质和性格。回答完毕,顺祝学习进步!
“蹉跎十年寒窗冤,百无聊赖倚阑干。书成墨干无人寄,素手拈笺望云天。身有沉疴常卧榻,心无城府却缠绵。东城杨柳吐新枝,西山深处有炊烟。闹市纷扰我落寞,竹篱把酒度华年。位卑未敢忘忧国,可恨不贪不做官。秋风秋雨秋寂寥,花开花落花无言。携锄牵牛弄稼穑,闲暇诗酒做常伴。深羡渊明挂冠去,人间不见桃花源。”
看到这首佚名作的《文人无用》诗你做何感想?是否和我一样感慨万千?虽不及其境界之高、寂寥之深,但同为操持文字的人,对“百无一用是书生”,有心坦胸向天问。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呢?《尚书》里面是这样定义的:文人,乃文德之人。而《大学》里也阐述:文人是创造文化的道德高尚之人。残籘蘅湘在《文人那些事儿》里说得在他看来,文人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充满着力量和散发着巨大影响力的弱势群体。这里面包括着哲学家,比如孔孟;文学家,比如李白韩愈;甚至某些政治家,比如王安石张居正;以及一些军事家,比如岳飞。而更广义点的,可以说是武人之外的读书人文化人。当然,这种划分似乎有点绝对。没错,可就如对于第三产业的划分一样,实在没有更完美的区分方法了。
前者定义得太狭隘了后者又定义得太广泛了,还是著名诗人、作家、评论家张修林在《谈文人》一文中对“文人”作得定义比较中正:“并非写文章的人都算文人。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如果把会把弄几篇文字的人都称文人,那文人和大众又有何区别。不管是强势的还是弱势的,不光看他的人更要看他的文,是否在为人类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是否能为我们的精神领域别开生面。
定位好了文人的立足点,我们就可以展开关于“文人是否无用?”一说。人有强势、弱势之分,文人亦同,看文人弱势的一面: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百无一用是文人”,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文人舞文弄墨,图个啥。而且,文人的字能卖多少钱?煮字疗饥疗得是什么饥?大多是望梅止渴。历史上被搬出来的李白、杜甫、唐宋八大家等名文人,有多少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曹雪芹一代文豪,可是连老婆儿女都养不活,成天生活在多愁善感里,遇到困难,只有悲哀的余地,而无解决的良策,文人的悲凉处境不光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也跟文人自身特性有关,不是说“命运决定于性格与偶然”吗!文人有很多的劣根性,比如有的清高喜欢钻故纸堆、有的闭塞象牙塔里抚今追昔不问世事、有的眼高手低光说不练傻把式。文人的习气习惯讲古论今,说长道短,怀才不遇悲秋风,愤世疾俗先天下之忧而忧,大义凛然养吾浩然正气。但真正大事来了却如叶公好龙又容易临阵脱逃,或者不堪一击。总之,名正言顺的事都被文人占尽了,而好处却被奸人捞走了,文人往往落得为他人做嫁衣,自叹安得广厦庇寒士的结局。这些都造成令文人茫然弱势的一面。为何自古才德兼备的文人风光的少之有少,又有多少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相反小人得志,奸臣当道的层出不穷。
文人真的无用乎?李白不是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吗,文人至少有点书本知识和写作能力。“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看李杜斗酒诗篇开盛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你能说文人无用乎?学而优则仕,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天下,出世入世不枉为人,你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你能举其一害误国误民吗?李煜是南唐的亡国之君,只能说他志不在于此,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与己有干,与人何尤?”。《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他的小国虽亡,但他却开一代婉约词风,你能说孰优孰劣、孰失孰得?
人生而皆寂寞,文人尤甚,寂寞不排遣空虚自会难耐,看到一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此文是2007年高考满分作文,开篇一句“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接着文中从“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刘长卿《送士元》的诗展开历数自古文人的寂寞心境与人生,当说到林则徐和韩愈,他们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我彻底感动了,不是所有的文人都光知道悲天悯人,自怨自艾,更多的怀有经世之才的文人,努力突破人生的瓶颈,超越自我,正如此文作者说的——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也许他们一生都难以遂愿,但他们引领着中华的文明的精神气节,无畏无悔天地间,无声的丰碑令后人恭敬地去仰望。
文人强势的是气节、是精神,不是夸夸其谈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自古文人出英雄,也许他们的败局是性格使然,人终有一求,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大多真正的文人都会舍身取义。什么是义?对得起7a64e59b9ee7ad94332自己,对得起天地,对得起家国的大道就是义。林语堂所谓的:“做人可,做文可,做文人不可”,他觉得文人和世俗的人相比,不是穷酸重、牢骚甚,就是做作多,或者就有点神经,打起交道来非常的浪费精神。我想他所指的是有才无德之伪文人,而不是我向往的文人英雄。
文人无用乎?世易时移让我们不再感叹自古文人百无用,心怀天下向英雄!
“穷”指“贫穷”,“酸”指“寒酸”。讥讽之意,皆现于此。
读书人多以贫穷寒酸,穷而迂腐,又有几人能真正科举获隽,飞黄腾达?然又有几个读书人真正敢不走此路,来渴望一场奇迹的救援?
自有张恨水“无用书生”,杨炯“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更有黄景仁深刻的剥骨: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38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书,谐音为“输”;读书,谐音为“赌输”,可见读书是件很晦气的事,智者是从来不为的。
自古以来,读书人的别称就不太好,如“酸丁”、“细酸”、“措大”、“腐儒”等等,就是专指读书人的。吾乡父老素来称读书人为“书呆子”,相比之下这还是客气的说法。吾乡又有俏皮话云:孔夫子搬家——光输(书);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秀才拿笤帚——斯文扫地;——秀才家里失火——酸气冲天;捧着书本要饭——穷酸……全是冲着读书人来的。历来“穷酸”、“落魄”、“潦倒”、“无聊”之类的不祥之词,好象是专门用来和“文人”搭配的,如“落魄文人”、“穷酸文人”……无论看起来还是读起来,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几曾听说过有“落魄大款”、“穷酸公仆”?
文人为何“穷酸”?这么说是不确切的,确切的是,“穷酸”为何总是文人?
几千年得来不过是一个模糊的答复,如今外边的繁荣别不代表内里的富有,几千年后的高考依然如此,何时能真正跳出“穷酸”,摆脱这根深蒂固的讥讽?
看官说了算。
“这世上的文人本没有穷酸,然而不甘落后的看官冷嘲热讽的多了,也就有了真正的穷酸了。”
个人观点,只增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