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你从文学趣味儿获得什么教育或启示?文学趣味儿顶上的内容是五花八门。让你会学到很多的知识。懂得知识无处都存在。
因为对文学的喜爱,决定带着敬畏之心去读《中国文学史》,相比于校园时期的应试学习的被动型,而今读书更是一种自发性的阅读体验,更为专注和投入。
因为对文学喜爱,所以更想系统而详细的了解细读文学史的的必要性。于是读着文学史似乎便随着时空交错变换而带来的阅读体验更加的深刻和厚重,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中穿越,享受文学精神的滋养。
因为对文学的喜爱,因而在读《中国文学史》,决定做详细的读书笔记,其目的在于:1、帮助记忆、加深印象。2、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具有条理性、逻辑性、和综合分析能力。3、累计有用的学习资料,开拓视野,提高文字表达能力。4、丰富自己的思想,激发新的思维方式和新想法。
中国五千年华夏历史,文学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产生的,同时文学精神又滋养和推动了历史进程。文学著作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学本身演变的过程,蕴藏着新文化和旧文化的交替,相互演变推进。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开始,历代史家文人对文学的发展均有论述。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学史发展成独立学科文学史学。
中国文学史可以分为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在三古之内又可以详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试图打破朝代分期的框架,将其他的社会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主要着眼于文学的本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61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将其他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文学本身发展的变化包括九个方面:创作主体、作品思想内容、文学体裁、文学语言、艺术表现、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化传媒、接受对象。
文学史的内涵:
1.把文学当文学研究,文学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和其审美价值。借助语言的工具唤起接受者的美感,其价值主要取决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2.紧紧围绕文学创作来阐述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史需要研究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文学史需要研究文学创作主体即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文学史需要以研究文学作品为核心内容。
3、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文学史应当关注文学思潮的发现演变,并用文学思潮来解释文学创作,并注意文学的接受,引导读者合理、恰当地鉴赏文学作品。
4.文学史的内容也包括传媒对创作的影响及给创作带来的变化。
古代的文学家往往兼而为史学家、哲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往往渗透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因而在研究文学史也需要从广阔的文化角度考察文学,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临近学科成果交叉研究。例如:先秦诗歌与原始武术、歌舞密不可分;两汉文学与儒术独尊的地位有很大关系;魏晋南北朝文学需要关注玄学、佛学;研究唐诗需要关注唐朝的音乐和绘画;研究宋诗要关注理学和禅学…
中国文学的演进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
外部因素主要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矛盾、地理位置的影响等等。
如春秋战国之际,社会政治大变革带来了文化上的百家争鸣;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直接影响汉赋的出现和汉代散文的特点;汉末黄巾起义及军阀混战,对建安时期一代人思想观念的影响,造就了建安文化的新局面;南北朝对峙造成南北文风的差异;隋唐统一和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宋代理学的兴起,士人入世机会增多以及印刷术的发展,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元代士人地位低下,他们走向市井,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商业经济繁荣发展,市民壮大,对新的社会状况的反映和适应,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清朝初期,民族矛盾突出,文学创作也有所反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起文学的重大变化。
内部原因主要为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时代有先后,文体形成和成熟的时代不同。诗歌和散文诗最早的两种文体,商周时代就有文字记载的诗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初具规模的小说;唐朝中期有了成熟的小说;宋金两代,出现了杂剧和金院本,标志着戏曲的产生。另一方面,各种文体从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过程的长短也不同。
二、朝代的不平衡。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各个朝代的文学总体成就不一样,也各有着其相对发达的文体。
三、地域的不平衡。一方面不同的朝代,各地文学的发展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如河南、山西两地在唐朝涌现的诗人较多,江苏、浙江在明清时期作家最多,文风最盛。另一方面,不同地域孕育不同文化的生长,因而文体带有不同地域的特色。例如:《楚辞》有明显的楚地特色,五代词有鲜明的江南特色,杂剧有强烈的北方特色,南戏有突出的南方特色。
四、在文学的演进过程中,有相反相成的因素所产生的互相作用。
a:俗和雅的相互影响、转变和推动。《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歌,经过孔子整理,在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加以解释,进而变雅。宋元时期的戏曲本是市井市民口味的俗文,学经过文人的接过这种通俗形式并加以提高,便有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精致高雅的作品。
b: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例如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烦;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但在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开始兴盛,便是赋的诗化;而初唐时期,诗又反过来吸取赋的特点,便出现了诗的赋化。
c:复古与革新的交替与碰撞。这是文学体裁内部的运动,主要变现在诗文领域。
d:文与道的离合。主要指文学与儒家道德、儒家政治思想的关系。
“欲穷其林”里“穷”的意思是:寻根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