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其讽刺艺术手法主要表现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编织戏剧性的情节,运用人物语言描写和夸张、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37格,揭示科举制度的罪恶本质,以达到讽刺效果.
广泛强烈的艺术对比 吴敬梓采用广泛而又强烈的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道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王冕、虞育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回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力求达到“敷陈大义”和“隐括全文”的目的.王冕属正面的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
真切传神的细节描写 吴敬梓通过真切而又传神的细节描写,揭示各种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和独特的行动,反映各类社会矛盾,构成《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另一特色.读过《儒林外史》的人,谁也不会忘记马二先生和王玉辉这两个人物.马二先生心地善良,慷慨疏财、仗义扶危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同时他也有迂腐的缺点,在游西湖的过程,表现得十分清楚.
利用艺术夸张,产生强烈的讽刺效果.我们知道,夸张是为了增强效果采取的放大手法,其本质是形象的强化.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一巴掌,再也回不过手指来,都是寓讽刺于夸张之中,这些高度的夸张突出了本质.范进对名利的潜心追求把命运押在科举业上,若痴若狂的精神状态;胡屠户的势利、迷信、愚蠢都是人物性格的本质.作者把这些真实本质的东西通过变形、夸张,成倍的夸大,使其原形毕露.这样就达到意趣横生,讽刺之光四射,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起着深刻批判作用.
清新生动的文学语言 吴敬梓用清新而又生动的文学语言,幽默而又带着冷嘲热讽的笔调,表达他的思想感情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儒林外史》在语言运用方面也取得突出的成就.全书的语言是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同时也非常准确、凝练、并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进行艺木创造.
《儒林外史》,长篇小说,清代吴敬梓作。五十六回。成书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传世,初刻于1803年(嘉庆八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采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该书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儒林外史》的讽刺,不仅仅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3是对人物的讽刺,更是对当时社会的各种现象的揭露、控诉和批判。小说对匡超人这个形象的塑造也主要运用了前后对比手法,揭露了科举制度和不良社会风气对读书人的腐蚀危害。
《儒林外史》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运用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增强讽刺效果
吴敬梓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方法,使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作者在作品中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把讽刺的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或明或暗显示出来。作者将是非观念与爱憎,寄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
1、漫画式的外形描写
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这是本篇小说中常用的手法。
例如第三回写范进考场时,有一段极精彩的外形描写,是从周进的眼中来着笔的:“周学道坐在堂上,见那些童生纷纷进来,也有小的,也有老的,仪表端正的,獐头鼠目的、衣冠楚楚的、褴褛破烂的、落后点的,进一个童生来,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接了卷子,下去归号。”粗粗几笔,就勾勒出了范进落魄时的一副可怜相,充满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如“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虎背熊腰,体格魁梧”等。《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以真实细致的描写,提示出人物性格。
《儒林外史》的肖像描写,用极精炼的语言,淡淡几笔就能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而且由表及里,形神兼备,比如第二回里写夏总甲:“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笼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单是这简单几笔的外形描写,就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令人讨厌的下层官吏的形象。他们地位不高,生活也困窘,但却摆资格,拿架子,要一点小威风,是地方上少数有点权势的无赖,很显然,作者的态度是嘲笑中又透出憎恨的。
2、运用夸张增强讽刺效果
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有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吴敬梓还常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之处。
如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严监生非常富有,但悭吝成性,他一家四口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吃,每当小儿要吃,只在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就是了,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因为他不会说话。大家就胡猜,有说是为两个人的,有说是为两件事的,有说是为两笔银子的,有说是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他都摇头,表示不是,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了。作者将此情节放大,造成难解的迹,最后还是刚扶正不久的赵氏懂得他的心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她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他这时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这种夸张的描写,使文章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守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财主,真是由表入里,深入骨髓。
3、通过对此手法进行讽刺
吴敬梓采用了广泛而又强烈地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引导读者一同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
王冕、虞离德、杜少卿、庄绍光等是作者理想中“振兴世教”的人物,其中王冕在第一日出现成为衡量全书人物的尺度,为求到达“敖陈大义和稳括全文”的目的。王冕属正面形象,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与主张。吴敬梓笔下的王冕失去了历史人物的豪杰锋艺,变得恬淡平和。他以卖画为生,安于贫贱,他有学问但拒绝官府的邀请,逃避皇帝的征聘。王冕的这些特点,大体包括了吴敬梓理想的主要方面。
杜少卿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人家的后代,却是封建统治阶段的“叛逆者。”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原型写的,他不肯守着田园做举业,最不喜人在他跟前说做官,说人有钱,巡府推荐他进京见皇帝,他推病了不去。他携着妻子的手游清凉山,一边走一边大笑,路边的行人吓得都不敢仰视。按照封建主义的正统观念来看,这个形象已经带有一点离经叛道的气味,这些人物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功名富贵采取否定的态度,并敢于蔑视封建统治阶级的权势,在他们身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吴敬梓的美好理想。
作者所处“康、雍、乾”三朝,这是文字狱最为厉害的一代。人们根本不能用文章来说话。正如鲁讯学生说:“这不能说话的毛病,在明朝是还没有这样厉害的,他们还比较能说些要说的话。待到满洲人以异族侵入中国讲历史的,尤其是讲宋末事情的人被杀害了。讲时事的也自然被杀害了。所以到乾隆年间,大家便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多年污浊的社会现实激怒了吴敬梓,他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为被贬了的人类尊严讨说法。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性格有关系。于是在创作《儒林外史》时,他不得不磨砺出种种讽刺的武器,对比手法就是他常操在手,运用自如的一杆枪。
如周进开馆时还是个老童生,本乡秀才梅玖对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后来周进升作学道,梅玖又自吹为周进的学生,甚至连周进当初开馆时写的对联都要揭下来裱好收藏。再如描写屠户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变化上,刻画出了他市侩小人的嘴脸。范进进学后,想去考举人,被丈人胡屠户骂了个狗血喷头。中举以后胡屠户又自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双高,品貌又好”,“见女婿衣裳后襟破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严监生刚向张静斋和范进自吹,“从不晓得占人寸丝米粟的便宜,”家里小厮就来报告别人来讨回他关的那口猪。这些对比应使人物声态并作,各具面目,又节省了许多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