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抄该词出自《论语》——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反映袭了孔子“仁”的重要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值得提倡的价值观与可百贵的精神品质有着深远的意义。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度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释:
“志士知仁人,没有为乞求苟全生命而损害仁德的,只有牺牲自道己的生命来实现仁道。”
孔子思想一为“仁抄”一为“礼”.此处是仁.具体解释是:
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为了生命而妨碍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或信仰,宁可杀身以成仁.反面的意思,绝对不会为了生命的安全,而去做违背仁义的事了.这就关系zhidao到个人的修养以及生命价值的看法了.此处的“仁”作“有道德”解释,那么这名话就很好理解了,凡有志气和有道德的人,没有哪个是为了求生而失德的,只有以生命来争取真理的.
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是宝贵的,还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仁”,在生死关头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保全“仁”。“杀身成仁”实则就是后世常说的“取义成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文天祥的态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就是谭嗣同的态度……历史上有许多志士仁人慷慨赴死,杀身以成仁,青史永存。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并不是说为了求仁而刻意去赴死。死一己可以救众生,可以益众生,可以避免更多的人死,当然应该“杀身以成仁”;如果徒死无益,那就是轻生。对孔子的这段话不应拘泥的理解,应该以人为本,对众人无益,甚至给民族、国家、人类带来后患的死,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哪里是“仁”呢!
生命是可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那就是仁德。在生命与仁德发生不可共存的情况下,孔子主张:“有志于行善爱人的人士,不要贪生怕死去损害仁德,要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的精神。”孔子为追求人格完美的人提出了明确的生死观。孔子常讲“克己复礼为仁”,牺牲自己是最大的克己,以此形式所成就的仁也是最大的仁。志士仁人依照7a64e58685e5aeb9364仁德来行事,为了捍卫仁德,虽死而不辞。“杀身成仁”这一人生格言具有强烈的感召力,成为古往今来无数先烈的座右铭。
在儒家看来,比生命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天理。主流的看法还是认同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条传统的儒家道德规范,守住了这个原则,也就等于坚持住了我们民族良心的底线,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表白了“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