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清代科举制度形式: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膳生员,有一定名额,由政府提供津贴和生活日用的学员;其次是增广生员,也有一定名额,为候补廪膳生之属;新“入学”的称为附学生员,为增广生之预备。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
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扩展资料:
科举制度对外国的影响
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历史学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倪方六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即点破了——现在各国的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的。孙中山说的这话是有根据的,并非臆断。
在14世纪,欧洲来华人士便将中国通过科举,即统一考试的选拔人才模式,向本国做了详细介绍和推荐。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英国当时的学术界和开明官员,力主仿效中国文官取士手段,机会均等,公开考试。
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后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就是建议学习、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手段来招聘官员。”
据倪方六介绍,两位爵士的报告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欧美人认为,科举比当时他们‘领导说了算’、‘世袭’等用人模式先进、公平,中国的科举优点多多,至少使官员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官员。”
“西方当时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项伟大的制度。”倪方六表示,他们认为这一制度应该与中国古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34人发明“四大发明”一样,是重要的发明创造,影响了全球的用人观,直至目前,还有今后。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西方结合当时的工业革命和民主、人权的需要,考试内容丰富而又科学,智力水平、知识结构、实用技能、心理素质,统统纳入考试的内容。
除了笔试方式,欧美“科举”中最重要的是口试和面试制度的确立,比中国的“殿试”,由皇帝一人御笔钦点手段,更为完善和科学。
欧美的“科举”,即便顺利通过了,也未必就能如中国的学子(举人)一样,立即可以获得官职和荣耀,戴红花骑大马,还得实习和试用,至少半年以后才能正式上岗“当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意思是说通过用(在中国一般来说是儒家)经典的考试来选取人才(士子),为国家求得贤能的人才。
一、世卿世禄制
这是存在最早的一种体系较为完善的选拔制度,盛行于夏商周时期(也有说是始于春秋时期,夏商周是举荐制度的,观点不一)。这种选拔制度的重点不在选,而在于你是否有一个靠得住的爹。因为这种制度就跟帝王的世袭罔替一样,是父死子继的。父亲做什么样的官,儿子中就有一个人可以被挑选出来做这样的官。除非有特别大的过失。很像明朝时期的国公王爷一样,世袭罔替,与国同休。不过这个世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6卿世禄的官可不是国公王爷这样的闲职,是真正需要处理政事的,所以如果一个身居高位的权臣摊上一个不争气的儿子,那对于国家来说就等同于一场灾难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弊端,随着时代的发展,该制度最终逐渐被取消。
二、察举征辟制
察举征辟制是汉朝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察举就是指地方官吏在自己的地盘上寻访考察人才,向朝廷举荐,朝廷对举荐的人才授于对应的官职。征辟则是皇帝或者地方长官直接招募人才,跟现在的招聘有些类似。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选官面向全国,不分贵贱,只要有才能就可能成为官员,相对于之前的世卿世禄制确实是一大进步,不过这种制度也有一大漏洞,那便是对人才没有一个考核标准,全凭举荐官员个人的喜恶,甚至在过程中徇私舞弊、谋取私利,后来愈演愈烈,选出来的人才竟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货色。而且举士和举官不分,没有选举的专职官员,导致最终被淘汰。
三、九品中正制
为了避免察举征辟制中门阀对官员选拔的干预太大,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采用九品中正制来选拔官员。九品中正制最大的特点就是设置中正官,专门负责寻访人才。但是中正官都需要朝廷的司徒任命。到了后期,很多中正官都是从朝廷派遣,目的便是加强朝廷对选举的控制,这也是九品中正制设立的初衷。该制度需要对人才进行三方面的考察,即家世、才能、品德,然后根据综合考量来给被考察人定品,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共九品,根据品流的高低授于不同的官职。
起初,家世只是作为一项参考,权重不大,但晋朝以后,由于该选官制度被大门阀所掌控,就变成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了。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主要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隋朝,大门阀已经成为了威胁皇权的重要势力,为了削弱门阀,打破士族对官职的垄断,才开始施行偏向寒门取士的科举制,使得社会中下层有才能的人得以进入上层,施展自己的才能。
“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意思是说通过用(在中国一般来说是儒家)经典的考试来选取人才(士子),为国家求得贤能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