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语出《成人礼家长给孩子的百一封信》:
或许是爱之深忧心过重,或许是责之切反生求全之虞。要知道很多时候,过多考虑别人也会影响合作进程,一念之仁瞻前顾后容易错失成功良机。
意思是:责备太殷切、太多了,反而出了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的想法了。
求全责备[qiú quán zé bèi]
【解释】:求度、责:要求;全、备:完备,完美。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出自】:《论语·微子》:“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回也;无求备于一人。”
【示例】: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这么~?
◎鲁迅《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语法】:联合答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故旧无大故 则不可弃也 无求备于一人
翻译:故旧之人无大恶逆,不要舍弃他。不要求全责备于某一人。
意思是:不要对人求全责备。
“无求备于一人”出自西汉东方朔所作的《答客难》。段落原文如下:
“虽然,安可以不务修身乎哉!《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苟能修身,何患不荣!太公体行仁义,七十有二,乃设用于文武,得信厥说。封于齐,七百岁而不绝。此士所以日夜孳孳,修学敏行,而不敢怠也。譬若鹡鸰,飞且鸣矣。”
”传曰:‘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辍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
诗云:‘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盖圣人之教化如此,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敏且广矣。
释义:
虽然如此,又怎么可以不加强自身的修养呢?《诗经》上说:“室内鸣钟,声闻于外,鹤鸣于高地,声闻于天。如果真能修身,何患不荣耀!姜子牙践行仁义,七十二岁见用于文、武二王,终于得以实践他的学说,受封于齐,七百年不绝于祀。这就是士人日夜孜孜不倦,勉力而行不敢懈怠的原因呀。就好像那鹡鸰鸟,边飞翔边鸣叫。
《左传》中说:上天不会因为人们害怕寒冷而使冬天消失,大地不会因为人们厌恶险峻而停止其广大。君子不会因为小人的喧嚣而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31改变自己的品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走正道,小人谋私利。《诗经》说:礼义上没有过失,何必在乎人们议论呢?
所以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冠冕前有玉旒,是用来遮蔽视线,丝棉塞耳,是为了减弱听觉。视力敏锐却有所不见,听力灵敏却有所不闻。
扬大德,赦小过,不要对人求全责备。弯曲的再直起,但应让他自己去得到。宽舒进而柔和,但应让他自己去求取。揆情度理,应该让他自己去摸索。大概圣人的教化就是如此,想要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它;得到后,则会聪敏而广大。
扩展资料:
《答客难》是东方朔晚年的作品。他从二十岁负才自荐 可以为天子大臣以来近四十年间,虽然 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
《答客难》以主客问答形式,说生在汉武帝大一统时代,“贤不肖”没有什么区别,虽有才能也无从施展,《答客难》中揭露了统治者对人才随意抑扬,并为自己鸣不平。
此文语言疏朗,议论酣畅,。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张衡的《应间》等,都是模仿它的作品。东方朔《答客难》,既保持主客答难的赋的结构,又用比较整饰而不拘对偶的古文语言,实质便是文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客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