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隆中对,
出师表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白帝托孤
七擒孟获
草船借箭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出师为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司马懿称诸葛亮为 天下奇才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66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含有三和四的成语有调三惑四、三番四覆、言三语四、拉三扯四、连三接四、挑三窝四、朝三暮四、条三窝四、重三叠四、巴三览四、低三下四、横三竖四、倒四颠三、朝四暮三、颠三倒四、三从四德、急三火四,等等。
一、朝三暮四
【解释】: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自】:现代鲁迅《坟·灯下漫笔》:“厘定规则e68a84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6: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反复无常的人
二、调三惑四
【解释】:指挑拨是非。同“调三斡四”。
【出自】:《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白话文:“烦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运这弄不、调三惑四。”
【近义词】调三斡四
三、三番四覆
【拼音】[ sān fān sì fù ]
【解释】三、四:指次数之多;番、覆:反复,翻悔。形容变化无常,反复多次。
【出自】:现代鲁迅《书信集·致阮善先》:“其实杨在上海,最早不能用真姓名发表文章的了,因为大抵知道他为人三番四覆,不要看他的文章。”
四、言三语四
【解释】:言、语:说、讲。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自】: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悬心挂意,怎生撇得?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使人惶恐,好两难也呵!”
白话文:“我想等重要不去,悬在心挂意,怎么能撇得?要想去呵,又惹的人说三句话四,让人惶恐,好两难呀!”
五、拉三扯四
【解释】:指谈话或议论乱牵扯到无关的人或事。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白话文:“愿意不愿意,你也喜欢说,犯不上牵扯到无关的人。”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谈话或议论乱牵扯到无关的人或事
诸葛亮借东风篇
诸葛亮的馊主意真是多,居然想到了火烧赤壁,还要装神弄鬼借东风。
这天,他换了个有“个性”的发型,手握一把宝剑,登上了天文台,便开始了神神道道的表演。他拿起一张写满台词的黄纸,嘴里念念有词。又举起宝剑在空中划了几下,在旁边偷拍TV的罗贯中,一时没看出诸葛亮这招的明堂,便呼副导演金庸。金庸的小灵通这个月快该交费交费了,再加上手机电力不足,所以两边通话只能听见对方“叽里咕噜”的声音,不过罗贯中听见金庸模糊地说什么“新辟邪剑法”,便理解为“必咽剑法”。
看着看着,诸葛亮借东风有点像跳街舞,舞着舞着两只鞋全飞了出去……闹腾了以上午,借东风仪式终于结束了。
下午,果然刮起了小股的东风。
第二天,也就是火烧赤壁那天,大股东风协助周郎火烧了赤壁,大败曹操。
第三天,天气预报居然报导有大规模龙卷风来袭周瑜的老家,周瑜死里逃生,并状告诸葛亮。
诸葛亮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会上他提到这是借东风的过度期。
在罗贯中的拍摄过程中,为了不损周瑜名誉,他便把龙卷风那段儿掐掉了。
张飞穿针篇
话说自从桃园三结义后,干屠夫这行的张飞便有了一个新的出路,要与大哥公创霸业。在临行的晚上,张母为张飞连夜赶制一件棉衣。
由于眼神儿不好(前几天刚上省中医检查过,大夫说她的视力是小数点以后两位数字,由于张母上小学时math没学好,所以也没当回事儿。),张母便让张飞来穿针。
张飞把穿针当做像杀猪一样简单的事,接过针来就穿,后果不言而喻,试了N+1次,愣是没穿进去。他瞪大那双虎眼,似乎要和小小的针眼展开激烈的“目光战”。张母在一旁笑道:“我儿穿针,大眼瞪小眼兮!”凑巧,这句话被藏在房梁上的罗贯中偷听到了,经过此人的大加抄做,这句话被传为了不朽的名言儿。
张冠李戴篇
张飞近日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叫李逵的人,觉得此人很有个性,又跟自己的性格很相似,便决定与此人见见面。
他拿起移动电话,拨了个超时空长途,电话响了:“您拨打的号码636f7079e79fa5e98193335已关机,请稍后再拨。”接着是一段英语(张飞称其为鸟语):“Sorry,you……”一次不行他又打了一次,“暂已关机,留言请按1,通话请按2,查询请按3……”电话通不上,张飞决定学学大哥,来个几顾茅庐。
这天,他乘时光机去了趟未来,和李逵约好在他家中见面。一会儿一个满脸刚胡的汉子破门而入,张飞很欣赏他这种豪爽的开门方法。
两人谈天地,论古今,情投意合,彼此相见恨晚。二人酒性大发,共饮两斤,酒后便撒起泼来。说来也巧,这二人撒酒泼的动作居然一模一样,更有趣的是,二人竟抢起对方的帽子来。李逵虽是个嗜酒之徒,但酒量远不及张飞,让张飞占了便宜,抢了自己的新帽子,他却捞了个破烂军棉帽。张飞高兴得跳起舞来,李逵把帽子扣在头上,也许是丢了面子吧,撞撞迭迭地乘时光机遛走了。
张飞的帽子李逵戴,这就是著名的“张冠李戴”。
张三李四、zd
再三再四、
挑三拣四、
不三不四、
低三下四、
颠三倒四、
说三道四、
丢三落四、回
三从四德、
三妻四妾、答
朝三暮四、
拉三扯四、
三番四覆、
推三宕四、
三老四少、
重三迭四、
三清四白、
三瓦四舍、
挑三窝四、
张三吕四、
没三没四、
求三拜四、
巴三览四、
调三窝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