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在家居士五戒是可以披搭幔衣的。
幔衣又称作礼忏衣,因为未现田百相,所以是出家的沙弥、在家五戒居士和在家菩萨戒居士礼佛、忏悔、诵经、听经度以及参加法会所披搭的。因此如果已经受了五戒,那么礼忏衣就可以披搭,这样做是如法的。
不过,在家居士只要诵经知拜佛结束就必须抽下来。五戒以上的在家居士们道在没有法事活动也穿着幔衣是不如法的。
也有五戒居士没有幔衣一说。比如净空法师所言便是。但是毕竟版古来大德高僧也已经开许了五戒居士披搭幔衣,否则也不会收录于仪轨之中更不会收录于课本之内,所以吾辈凡夫也就不要计较是否可以了。更何权况幔衣本无田相,算不得福田衣,因此没有越界之说。
曼衣可以 出家人才能百搭五衣!!
一般在中国的习惯,在家人讲经一定要受菩萨戒,就符合佛在经上讲的,不是白衣说法;白衣是没有受过度戒的。受菩萨戒他就可以搭缦衣,那就不是白衣;没有受菩萨戒不可以搭缦衣。现在有很多地方,说受五戒就搭缦衣,这是错误的,版决定不可以。受菩萨戒才搭衣,才是僧团、才算是僧众。受菩萨戒权,你升座讲经,就不会受别人的批评。一定要受菩萨戒搭衣,这个我们要记住,五戒决定没有衣的。但是穿海青无所谓
正如法师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有同修问起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佛经律部,均无明文具体规定,于是乎在家居士受五戒搭缦衣,便有了能搭不能搭等说法。都怎么说?让我们来看看。
一、在家居士受五戒不可搭缦衣的说法
这一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推净空法师。当然,据我所了解的,许多人就是从老法师那里得到这个讯息。讯息来源,罗列如下:
(一)《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中说:“佛门里面的搭衣,在家居士搭缦衣,受菩萨戒的可以搭缦衣,不受菩萨戒不可以,不受菩萨戒搭缦衣就有罪过,这个一定要知道。五戒没有衣的。”
(二)《净空法师解答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2001年5月15日)中记录:“问:请问居士们穿海青的原因、意义与作用?
答:……在家人可以穿海青,没有限制,但是搭的衣有限制,没有受过菩萨戒的不可以搭衣。现在有很多人受三皈、五戒就搭衣,那是绝对错误。戒经里面,在家人受菩萨戒才可以搭衣,搭的是缦衣,没有条纹的,有条纹的是出家人搭的。这要清楚!”
(三)《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2005-7-8)法师开示:“如果是受过菩萨戒的在家居士,搭衣,搭缦衣。没有受过菩萨戒,只受过三皈五戒,不能搭衣,这诸位要知道,不可以搭衣,穿海青。”
(四)净空法师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十七卷中说:“受菩萨戒他就可以搭缦衣,那就不是白衣;没有受菩萨戒不可以搭缦衣。现在有很多地方,说受五戒就搭缦衣,这是错误的,不可以,决定不可以。
二、没有明确说明的说法
这里,他们都提到了,在家人可以着缦衣,但是,可能由于疏忽而未能向人们明确指示:是那一类在家人可以披缦衣?现例在下:
(一)《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搭衣》中写到:“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条直条,名缦衣。无一长一短之横纹。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长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长一短之七衣,皆为违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礼拜持诵,敬礼三宝时可搭,不宜常搭。”文中说到“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但未说清楚这里的“在家人”是受五戒的“在家人”?还是菩萨戒“在家人”?
(二)《弘一大师文集·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中提到:“八、今人受五戒已,辄尔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坏滥制仪,获罪叵测。依佛律制,必出家落发已,乃授缦条衣。若五条衣,惟有大僧方许披服。今以白衣,滥同大僧,深为未可。(方等陀罗尼经云:在家二众入坛行道,着e68a84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64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条,非五衣也。又成实论云:听畜一礼忏衣,名曰钵咤。钵咤,即缦条也。据经论言:着缦条衣,亦可听许;但准律部,无是明文,不着弥善。)”
大师文中提到:①受五戒者不可披“五条衣”。②文中又引《方等陀罗尼经》说:“在家二众入坛行道,着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条,非五衣也。”这里,虽然提到“在家二众入坛行道,着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条(衣)。”但没有说明“在家二众”指的是受五戒的“在家二众”?还是菩萨戒的“在家二众”?③最后表明在家二众?依据经论说,穿缦衣勉强亦可,但依律部,则无明文规定,故不穿缦衣也好。
三、受五戒可以披缦衣的说法
受五戒披缦衣,这一作法,如今在教界大有大势所趋之态,俨然已成普遍现象。主张这一说法的有:
(一)虚云和尚说:“缦衣者,梵语钵咤,此云缦。缦者漫也,谓通漫而无条相之衣。亦名礼忏衣。原为沙弥、沙弥尼之衣。但曾受三归五戒之优婆塞、优婆夷,及曾受菩萨戒之在家二众得披之。然唯听作诸佛事,及礼忏之时披着。除是之外,一切时中,若居家,若出入往返,皆不得着。若诣庵寺当以囊盛之随行。如在家宅,可以挂置净处。”(《虚云和尚年谱·乙未十月云居山真如寺戒期开示》)文中明确谈及:“受三归五戒之优婆塞、优婆夷,及曾受菩萨戒之在家二众得披之。”
(二)印光法师在《文钞·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中写到:“受五戒者,应搭缦衣,系五直条,不是一长一短之五条。今则一长一短之五条,二长一短之七条,每每乱搭,实为僣越。” 又《文钞·复熊赫居士书》中说:“五戒,当按文钞第一册,与徐福贤女士书所说之法,佛前礼拜自誓受。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条直条,名缦衣,无一长一短之横纹。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长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长一短之七衣,皆为违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礼拜持诵敬礼三宝时可搭,不宜常搭。”
(三)明末律学大师宝华山见月律师编写的《三归五戒八戒正范》中第九项“宣戒相”中清楚地写有披缦衣及诵披衣偈内容。《正范》教示,受五戒披缦衣。
(四)《佛光大辞典》第6485页“缦衣”条解释说:“(缦衣)又作缦条衣、缦衣、礼忏衣,为沙弥众及受五戒、菩萨戒之在家信众所穿着。”
(五)目前汉传佛教界大多数有一定影响的法师授五戒时都教令受五戒在家信众披搭缦衣。
四、戒经中的说法
下面,主要引证菩萨戒本中有关何人可拥有穿着僧衣袈裟这方面的一些说法,可以提供我们一些信息。
(一)《优婆塞戒经》说,优婆塞受戒已,若不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得失意罪。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中,佛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僧人三衣之一的大衣,梵语称僧伽梨。储畜,就是拥有。这里说,在家菩萨,可以储蓄僧人的僧伽梨大衣、钵盂、锡杖,而不是说储存缦衣。他们拥有衣、钵、杖作什么用途呢?是否穿着使用?经中没有明说。
(二)《瑜伽》说,菩萨为利他,应蓄种种憍奢耶衣诸坐卧具。
受菩萨戒,依据的戒本有《梵网经》、《菩萨璎络本业经》、《瑜伽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戒本》、《菩萨善戒经戒本》、《优婆塞戒经》等。其中《瑜伽》、《地持经》、《善戒经》为同本异译。目前,汉传佛教菩萨戒的传承主要分二支,一是梵网经菩萨戒,二为瑜伽菩萨戒。梵网、瑜伽菩萨戒,都是通出家在家。
《瑜伽菩萨戒本》中表明,“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蓄种种憍奢耶衣、诸坐卧具。”憍奢耶衣,即以野蚕丝制成的衣。也是僧衣的一种。在《十诵律》卷七中,佛陀制定不能以憍奢耶作敷具戒。
僧团刚成立时,僧人也穿便衣,所以有“憍奢耶衣”之称。到后来僧服才逐步得以规范。憍奢耶衣,即是当时的袈裟。上面说到受菩萨戒者可求衣求钵,蓄诸坐具卧具。后人注释《瑜伽》说这条是出家菩萨戒,可原经文并没有这样说。
《菩萨地持戒本》中说到这条戒文,意义大略相同。经说:“菩萨为众生故,从非亲里婆罗门居士所求,百千衣及自恣与,当观施主堪与不堪,随施应受,如衣钵亦如是。如衣钵如是自乞缕,令非亲里织师织。为众生故,应蓄积憍奢耶卧具坐具乃至百千。”
(三)《梵网经》说,一切众生受菩萨戒,应教身着袈裟。
《梵网经》下卷,佛说:“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时于诸佛菩萨形像前,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这是《梵网经》中“四十八轻”戒条中的第三十七条冒难游行戒。九条衣是袈裟“僧伽黎”大衣的一种。
经中佛说: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三衣、钵、坐具等十八种物。诵戒时“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有人说,这一条是出家菩萨戒,是对出家菩萨戒者说的。其实,这是后人的解释,佛在经中并没有这样说。
《梵网经》(第四十条拣择受戒戒)中,“佛言: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这里说得更清楚,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受梵网经菩萨戒,“应教身着袈裟”,乃至“卧具”,都必须“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成为“坏色”。
(四)在家佛徒也有三衣。
《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二中说,阿难问佛,此人辞家出时不剃除发,“云何语言具于三衣?佛告阿难言:三衣者,一名单缝二名俗服。阿难白佛言:世尊向说,一出家衣二在家衣。若在家者用三种为?佛告阿难一出家衣者,作三世诸佛法式。一俗服者欲令我弟子趣道场时当着一服,常随逐身寸尺不离。若离此衣即得障道罪。第三衣者具于俗服,将至道场常用坐起。其名如是汝当受持。”
经中所说的“此人”,是指“念此陀罗尼句”、“修行此经者”。此人没受菩萨戒,也没受“三归五戒”,只是“辞家”,仍未“除发”的佛教信徒,佛说,他可具三衣,“一名单缝二名俗服”。
五、缦衣原是僧衣的说法
汉传佛教出家众所著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乃是有田相的袈裟。依《十诵律》所载,瓶沙王请佛制僧服,用以区别外道服。一日佛到南方游化,见良田畦畔齐整,遂命阿难根据田相裁制三衣。田相,表僧宝为世间福田,能令善信植福增慧。因此,僧衣又称“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本是一种草,用这种草汁染色就成“赤褐色”,引申为“不正色”、坏色”。不是正色或显色称“坏色”。用袈裟草汁染成的“赤褐色”衣,称名“袈裟”。佛陀规定弟子们穿坏色衣。
袈裟,义译为“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赤色,即红色,属不正色。可见,当时就有红色袈裟。后来,部派兴起,僧人开始穿不同颜色的僧服,用以区别不同部派信仰。《舍利弗问经》中载,萨婆多部穿皂色衣,摩诃僧祇僧穿黄色衣,弥沙塞部穿青色衣,昙无德部穿赤衣,迦叶维部穿木兰衣。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还是披赤衣。据《弘明集》中载汉末牟融的《理惑论》中说:“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直到现在近两千年,沙门的袈裟还是以赤色为尊。现在,有人说僧人不可披赤色袈裟,所以,这里特加以说明。
《十诵律》卷四十六中提到:“若僧伽梨缦,是僧伽梨缦衣受持。若郁多罗僧缦,是郁多罗僧缦衣受持。安陀会缦,是衣缦安陀会受持。” 僧伽梨,习惯称大衣或九衣。郁多罗僧,习惯称七衣。安陀会,习惯称五衣。但律中唯称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没有称大衣七衣五衣。这是律中有关缦衣的早期记录。并且提到有三种缦衣,曰僧伽梨缦衣、郁多罗僧缦衣、安陀会缦衣。
唐代道宣撰述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说,“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七九条也。若就通相,亦有缦僧伽梨。”又说“若缦衣者,十诵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缦僧伽梨受持。”这里也明确讲到有僧伽梨缦衣,更说缦衣者,僧伽梨缦衣。又说,“彼律受戒前教言:我某甲,此衣僧伽梨若干条受,若割截若未割截是衣持,三说乃至安陀会亦尔(此未割者是缦衣也)”说到,僧伽梨衣有割截和无割截,乃至郁多罗僧、安陀会亦尔,亦有割截和无割截。括符中更注明:未割截的衣称缦衣。道宣法师也引《十诵律》说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三种缦衣。此缦衣是比丘众受持。说明缦衣原是僧服。
在北宋释道诚所集的《释氏要览》卷上,我们看到了有关缦衣的解说:“缦衣,梵音钵咤,唐言缦条。即是一幅氎量以,三衣等,但无田相者是(西国氎幅只阔故)。自佛法至汉,涉一百八十七年,凡出家者,未识割截法只着此衣。贴相此法自缦条起也。十诵律云:比丘居山野,许着缦条衣,不许着入聚落。应于衣上,贴作田相。又云:比丘贫少衣,不能割截应于衣上安贴。若五七九条,若过十五条等。”依据上说,有比丘贫寒穿不起割截衣,只好穿未割截衣。如果需要穿未割截衣时,则往未割截衣上安贴五七九条等,而成“割截衣”。比丘住山野,穿未割截的缦条衣,入村落则要穿割截衣。佛法传到中国之初,中国出家人也穿缦条衣,不知道有割截法的袈裟。
从这里我们得知,缦衣,音译钵咤,指未经过割截、无田相的袈裟,也称缦条、缦条衣、礼忏衣。衣的大小与割截的三衣袈裟相等。缦衣,原是僧衣的一种,后来,才成为专属于沙弥众及菩萨戒在家众的戒衣,现在受五戒在家众也穿。但是,有个规定,就是五戒菩萨戒在家众只有在诵经礼佛求忏法会时才穿缦衣,平常不穿。
今天,我稍微观察,更发现有四种不同规格的缦衣。一种是五块布制成;一种是三块布制成;一种是一大块布制成,还有一种是两块布制成。缦衣制作规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六、最后的说法
《优婆塞戒经》说,优婆塞受戒已,不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得失意罪。《瑜伽戒本》中说,菩萨“为众生故,应蓄积憍奢耶衣、诸坐卧具”。《梵网经》说,菩萨常用三衣、钵、坐具等十八种物,诵戒时“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大方等陀罗尼经》说,辞家出时尚未剃发,“具于三衣”,等等。在以前,受菩萨戒者拥用三衣,甚至披搭三衣,还使用十八物。民国时,可能还有受五戒受菩萨戒在家众披挂五衣或七衣。所以,印光法师说:“受五戒者,应搭缦衣,系五直条,不是一长一短之五条。今则一长一短之五条,二长一短之七条,每每乱搭,实为僣越。”弘一大师也说:“今人受五戒已,辄尔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坏滥制仪,获罪叵测。”
如今,僧人的袈裟样式在不同语系佛教中不一样,就是同一语系佛教的僧人的袈裟也差别很大。日本僧人搭的二十五条衣是一个“小方块”,平常放在西装口袋里,遇到法会时才挂在脖子上,表示袈裟披身。今日,汉传僧人所披的“五衣”“七衣”“大衣”的款式也不是原始僧人的袈裟的模样。袈裟的布料、颜色、用途等,都已发生重大变化,已是历史地域演变发展的产物。袈裟,原是僧人的常服,现在,汉传佛教僧人平常并不穿,只有到了诵经礼佛法会时才穿,成了礼服。缦衣,原是袈裟的一种,后来成了在家菩萨戒的戒衣,尔后受五戒者也披搭。这些也都是佛教发展的结果。
受三归成为正式三宝弟子,受五戒成为优婆塞优婆夷。如果说受五戒要授以某些信物作为象征性的话,那么授“戒衣”当然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受五戒授戒衣,给予象征,予以策勉,激发修行,有特别意义。某师在尚未征得教界大众意见之前,授予受五戒者缦衣,以至今日大有约定俗成,已成定局。
现在,汉传佛教中国教界比丘众披三衣,在家菩萨戒披缦衣不披三衣,在教界已有共识。至于受五戒可不可以披缦衣?以及缦衣的颜色质料样式等问题,仍有待教界讨论以定。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正如法师
“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有同修问起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佛经律部,均无明文具体规定,于是乎在家居士受五戒搭缦衣,便有了能搭不能搭等说法。都怎么说?让我们来看看。
一、在家居士受五戒不可搭缦衣的说法
这一说法,比较有代表性的当推净空法师。当然,据我所了解的,许多人就是从老法师那里得到这个讯息。讯息来源,罗列如下:
(一)《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七中说:“佛门里面的搭衣,在家居士搭缦衣,受菩萨戒的可以搭缦衣,不受菩萨戒不可以,不受菩萨戒搭缦衣就有罪过,这个一定要知道。五戒没有衣的。”
(二)《净空法师解答于新加坡佛教居士林》(2001年5月15日)中记录:“问:请问居士们穿海青的原因、意义与作用?
答:……在家人可以穿海青,没有限制,但是搭的衣有限制,没有受过菩萨戒的不可以搭衣。现在有很多人受三皈、五戒就搭衣,那是绝对错误。戒经里面,在家人受菩萨戒才可以搭衣,搭的是缦衣,没有条纹的,有条纹的是出家人搭的。这要清楚!”
(三)《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八(2005-7-8)法师开示:“如果是受过菩萨戒的在家居士,搭衣,搭缦衣。没有受过菩萨戒,只受过三皈五戒,不能搭衣,这诸位要知道,不可以搭衣,穿海青。”
(四)净空法师在《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十七卷中说:“受菩萨戒他就可以搭缦衣,那就不是白衣;没有受菩萨戒不可以搭缦衣。现在有很多地方,说受五戒就搭缦衣,这是错误的,不可以,决定不可以。
二、没有明确说明的说法
这里,他们都提到了,在家人可以着缦衣,但是,可能由于疏忽而未能向人们明确指示:是那一类在家人可以披缦衣?现例在下:
(一)《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搭衣》中写到:“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条直条,名缦衣。无一长一短之横纹。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长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长一短之七衣,皆为违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礼拜持诵,敬礼三宝时可搭,不宜常搭。”文中说到“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但未说清楚这里的“在家人”是受五戒的“在家人”?还是菩萨戒“在家人”?
(二)《弘一大师文集·新集受三皈五戒八戒法式凡例》中提到:“八、今人受五戒已,辄尔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坏滥制仪,获罪叵测。依佛律制,必出家落发已,乃授缦条衣。若五条衣,惟有大僧方许披服。今以白衣,滥同大僧,深为未可。(方等陀罗尼经云:在家二众入坛行道,着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条,非五衣也。又成实论云:听畜一礼忏衣,名曰钵咤。钵咤,即缦条也。据经论言:着缦条衣,亦可听许;但准律部,无是明文,不着弥善。)”
大师文中提到:①受五戒者不可披“五条衣”。②文中又引《方等陀罗尼经》说:“在家二众入坛行道,着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条,非五衣也。”这里,虽然提到“在家二众入坛行道,着无缝三衣。无缝,即是缦条(衣)。”但没有说明“在家二众”指的是受五戒的“在家二众”?还是菩萨戒的“在家二众”?③最后表明在家二众?依据经论说,穿缦衣勉强亦可,但依律部,则无明文规定,故不穿缦衣也好。
三、受五戒可以披缦衣的说法
受五戒披缦衣,这一作法,如今在教界大有大势所趋之态,俨然已成普遍现象。主张这一说法的有:
(一)虚云和尚说:“缦衣者,梵语钵咤,此云缦。缦者漫也,谓通漫而无条相之衣。亦名礼忏衣。原为沙弥、沙弥尼之衣。但曾受三归五戒之优婆塞、优婆夷,及曾受菩萨戒之在家二众得披之。然唯听作诸佛事,及礼忏之时披着。除是之外,一切时中,若居家,若出入往返,皆不得着。若诣庵寺当以囊盛之随行。如在家宅,可以挂置净处。”(《虚云和尚年谱·乙未十月云居山真如寺戒期开示》)文中明确谈及:“受三归五戒之优婆塞、优婆夷,及曾受菩萨戒之在家二众得披之。”
(二)印光法师在《文钞·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中写到:“受五戒者,应搭缦衣,系五直条,不是一长一短之五条。今则一长一短之五条,二长一短之七条,每每乱搭,实为僣越。” 又《文钞·复熊赫居士书》中说:“五戒,当按文钞第一册,与徐福贤女士书所说之法,佛前礼拜自誓受。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条直条,名缦衣,无一长一短之横纹。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长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长一短之七衣,皆为违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礼拜持诵敬礼三宝时可搭,不宜常搭。”
(三)明末律学大师宝华山见月律师编写的《三归五戒八戒正范》中第九项“宣戒相”中清楚地写有披缦衣及诵披衣偈内容。《正范》教示,受五戒披缦衣。
(四)《佛光大辞典》第6485页“缦衣”条解释说:“(缦衣)又作缦条衣、缦衣、礼忏衣,为沙弥众及受五戒、菩萨戒之在家信众所穿着。”
(五)目前汉传佛教界大多数有一定影响的法师授五戒时都教令受五戒在家信众披搭缦衣。
四、戒经中的说法
下面,主要引证菩萨戒本中有关何人可拥有穿着僧衣袈裟这方面的一些说法,可以提供我们一些信息。
(一)《优婆塞戒经》说,优婆塞受戒已,若不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得失意罪。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中,佛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僧人三衣之一的大衣,梵语称僧伽梨。储畜,就是拥有。这里说,在家菩萨,可以储蓄僧人的僧伽梨大衣、钵盂、锡杖,而不是说储存缦衣。他们拥有衣、钵、杖作什么用途呢?是否穿着使用?经中没有明说。
(二)《瑜伽》说,菩萨为利他,应蓄种种憍奢耶衣诸坐卧具。
受菩萨戒,依据的戒本有《梵网经》、《菩萨璎络本业经》、《瑜伽菩萨戒本》、《菩萨地持经戒本》、《菩萨善戒经戒本》、《优婆塞戒经》等。其中《瑜伽》、《地持经》、《善戒经》为同本异译。目前,汉传佛教菩萨戒的传承主要分二支,一是梵网经菩萨戒,二为瑜伽菩萨戒。梵网、瑜伽菩萨戒,都是通出家在家。
《瑜伽菩萨戒本》中表明,“菩萨为利他故,从非亲里、长者、居士、婆罗门等,及恣施家,应求百千种种衣服。观彼有情有力无力,随其所施如应而受,如说求衣求钵亦尔。如求衣钵如是自求,种种丝缕,令非亲里为织作衣。为利他故,应蓄种种憍奢耶衣、诸坐卧具。”憍奢耶衣,即以野蚕丝制成的衣。也是僧衣的一种。在《十诵律》卷七中,佛陀制定不能以憍奢耶作敷具戒。
僧团刚成立时,僧人也穿便衣,所以有“憍奢耶衣”之称。到后来僧服才逐步得以规范。憍奢耶衣,即是当时的袈裟。上面说到受菩萨戒者可求衣求钵,蓄诸坐具卧具。后人注释《瑜伽》说这条是出家菩萨戒,可原经文并没有这样说。
《菩萨地持戒本》中说到这条戒文,意义大略相同。经说:“菩萨为众生故,从非亲里婆罗门居士所求,百千衣及自恣与,当观施主堪与不堪,随施应受,如衣钵亦如是。如衣钵如是自乞缕,令非亲里织师织。为众生故,应蓄积憍奢耶卧具坐具乃至百千。”
(三)《梵网经》说,一切众生受菩萨戒,应教身着袈裟。
《梵网经》下卷,佛说:“若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形像。而菩萨行头陀时及游方时,行来百里千里,此十八种物常随其身……若布萨日,新学菩萨,半月半月布萨诵十重四十八轻戒,时于诸佛菩萨形像前,一人布萨即一人诵,若二人三人乃至百千人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坐,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这是《梵网经》中“四十八轻”戒条中的第三十七条冒难游行戒。九条衣是袈裟“僧伽黎”大衣的一种。
经中佛说:佛子“常应二时头陀,冬夏坐禅结夏安居”,常用三衣、钵、坐具等十八种物。诵戒时“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有人说,这一条是出家菩萨戒,是对出家菩萨戒者说的。其实,这是后人的解释,佛在经中并没有这样说。
《梵网经》(第四十条拣择受戒戒)中,“佛言:佛子!与人受戒时,不得拣择一切国王、王子、大臣、百官、比丘、比丘尼、信男、信女、淫男、淫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无根、二根、黄门、奴婢、一切鬼神,尽得受戒。应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坏色与道相应。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卧具尽以坏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这里说得更清楚,无论是什么人,只要受梵网经菩萨戒,“应教身着袈裟”,乃至“卧具”,都必须“皆染使青黄赤黑紫色”,成为“坏色”。
(四)在家佛徒也有三衣。
《大方等陀罗尼经》卷二中说,阿难问佛,此人辞家出时不剃除发,“云何语言具于三衣?佛告阿难言:三衣者,一名单缝二名俗服。阿难白佛言:世尊向说,一出家衣二在家衣。若在家者用三种为?佛告阿难一出家衣者,作三世诸佛法式。一俗服者欲令我弟子趣道场时当着一服,常随逐身寸尺不离。若离此衣即得障道罪。第三衣者具于俗服,将至道场常用坐起。其名如是汝当受持。”
经中所说的“此人”,是指“念此陀罗尼句”、“修行此经者”。此人没受菩萨戒,也没受“三归五戒”,只是“辞家”,仍未“除发”的佛教信徒,佛说,他可具三衣,“一名单缝二名俗服”。
五、缦衣原是僧衣的说法
汉传佛教出家众所著三衣,即五衣、七衣、大衣,乃是有田相的袈裟。依《十诵律》所载,瓶沙王请佛制僧服,用以区别外道服。一日佛到南方游化,见良田畦畔齐整,遂命阿难根据田相裁制三衣。田相,表僧宝为世间福田,能令善信植福增慧。因此,僧衣又称“田相衣”、“福田衣”。
袈裟本是一种草,用这种草汁染色就成“赤褐色”,引申为“不正色”、坏色”。不是正色或显色称“坏色”。用袈裟草汁染成的“赤褐色”衣,称名“袈裟”。佛陀规定弟子们穿坏色衣。
袈裟,义译为“浊、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赤色,即红色,属不正色。可见,当时就有红色袈裟。后来,部派兴起,僧人开始穿不同颜色的僧服,用以区别不同部派信仰。《舍利弗问经》中载,萨婆多部穿皂色衣,摩诃僧祇僧穿黄色衣,弥沙塞部穿青色衣,昙无德部穿赤衣,迦叶维部穿木兰衣。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还是披赤衣。据《弘明集》中载汉末牟融的《理惑论》中说:“今沙门被赤布,日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直到现在近两千年,沙门的袈裟还是以赤色为尊。现在,有人说僧人不可披赤色袈裟,所以,这里特加以说明。
《十诵律》卷四十六中提到:“若僧伽梨缦,是僧伽梨缦衣受持。若郁多罗僧缦,是郁多罗僧缦衣受持。安陀会缦,是衣缦安陀会受持。” 僧伽梨,习惯称大衣或九衣。郁多罗僧,习惯称七衣。安陀会,习惯称五衣。但律中唯称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没有称大衣七衣五衣。这是律中有关缦衣的早期记录。并且提到有三种缦衣,曰僧伽梨缦衣、郁多罗僧缦衣、安陀会缦衣。
唐代道宣撰述的《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下一说,“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七九条也。若就通相,亦有缦僧伽梨。”又说“若缦衣者,十诵云:大德一心念,我比丘某甲,是缦僧伽梨受持。”这里也明确讲到有僧伽梨缦衣,更说缦衣者,僧伽梨缦衣。又说,“彼律受戒前教言:我某甲,此衣僧伽梨若干条受,若割截若未割截是衣持,三说乃至安陀会亦尔(此未割者是缦衣也)”说到,僧伽梨衣有割截和无割截,乃至郁多罗僧、安陀会亦尔,亦有割截和无割截。括符中更注明:未割截的衣称缦衣。道宣法师也引《十诵律》说有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三种缦衣。此缦衣是比丘众受持。说明缦衣原是僧服。
在北宋释道诚所集的《释氏要览》卷上,我们看到了有关缦衣的解说:“缦衣,梵音钵咤,唐言缦条。即是一幅氎量以,三衣等,但无田相者是(西国氎幅只阔故)。自佛法至汉,涉一百八十七年,凡出家者,未识割截法只着此衣。贴相此法自缦条起也。十诵律云:比丘居山野,许着缦条衣,不许着入聚落。应于衣上,贴作田相。又云:比丘贫少衣,不能割截应于衣上安贴。若五七九条,若过十五条等。”依据上说,有比丘贫寒穿不起割截衣,只好穿未割截衣。如果需要穿未割截衣时,则往未割截衣上安贴五七九条等,而成“割截衣”。比丘住山野,穿未割截的缦条衣,入村落则要穿割截衣。佛法传到中国之初,中国出家人也穿缦条衣,不知道有割截法的袈裟。
从这里我们得知,缦衣,音译钵咤,指未经过割截、无田相的袈裟,也称缦条、缦条衣、礼忏衣。衣的大小与割截的三衣袈裟相等。缦衣,原是僧衣的一种,后来,才成为专属于沙弥众及菩萨戒在家众的戒衣,现在受五戒在家众也穿。但是,有个规定,就是五戒菩萨戒在家众只有在诵经礼佛求忏法会时才穿缦衣,平常不穿。
今天,我稍微观察,更发现有四种不同规格的缦衣。一种是五块布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37制成;一种是三块布制成;一种是一大块布制成,还有一种是两块布制成。缦衣制作规格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六、最后的说法
《优婆塞戒经》说,优婆塞受戒已,不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得失意罪。《瑜伽戒本》中说,菩萨“为众生故,应蓄积憍奢耶衣、诸坐卧具”。《梵网经》说,菩萨常用三衣、钵、坐具等十八种物,诵戒时“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大方等陀罗尼经》说,辞家出时尚未剃发,“具于三衣”,等等。在以前,受菩萨戒者拥用三衣,甚至披搭三衣,还使用十八物。民国时,可能还有受五戒受菩萨戒在家众披挂五衣或七衣。所以,印光法师说:“受五戒者,应搭缦衣,系五直条,不是一长一短之五条。今则一长一短之五条,二长一短之七条,每每乱搭,实为僣越。”弘一大师也说:“今人受五戒已,辄尔披五条衣,手持坐具,坏滥制仪,获罪叵测。”
如今,僧人的袈裟样式在不同语系佛教中不一样,就是同一语系佛教的僧人的袈裟也差别很大。日本僧人搭的二十五条衣是一个“小方块”,平常放在西装口袋里,遇到法会时才挂在脖子上,表示袈裟披身。今日,汉传僧人所披的“五衣”“七衣”“大衣”的款式也不是原始僧人的袈裟的模样。袈裟的布料、颜色、用途等,都已发生重大变化,已是历史地域演变发展的产物。袈裟,原是僧人的常服,现在,汉传佛教僧人平常并不穿,只有到了诵经礼佛法会时才穿,成了礼服。缦衣,原是袈裟的一种,后来成了在家菩萨戒的戒衣,尔后受五戒者也披搭。这些也都是佛教发展的结果。
受三归成为正式三宝弟子,受五戒成为优婆塞优婆夷。如果说受五戒要授以某些信物作为象征性的话,那么授“戒衣”当然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受五戒授戒衣,给予象征,予以策勉,激发修行,有特别意义。某师在尚未征得教界大众意见之前,授予受五戒者缦衣,以至今日大有约定俗成,已成定局。
现在,汉传佛教中国教界比丘众披三衣,在家菩萨戒披缦衣不披三衣,在教界已有共识。至于受五戒可不可以披缦衣?以及缦衣的颜色质料样式等问题,仍有待教界讨论以定。
(转自学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