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有滴,看我简介…~!。
九仙山曾用名甑山、烂柯山、九峰山、凤凰山,当地俗称“九山”。每个名称都有一串非常动人的传说故事。
“甑山”之名,是传说山峰像古时炊蒸用的釜甑(锅),因而得名,《山东通史》就这样记载:“甑山,一名九仙山,在县北四十里。”
有传说,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36从前,当地一名樵夫上山砍柴,见两位皓首银须的老人坐在一块大石上下棋,便站在一旁观看。一位老者送他一枚山果吃了,直到很晚了也不觉得饥饿。等下完那盘棋,两位老者对他说:“你也该回家了。”樵夫一眨眼,哪里还有老者的踪影?当他去拿放在地上的斧子时,斧柯(柄)却已朽烂了。樵夫疑惑不解,寻路回家,但家园也已面貌全非,乡人皆不认得他。经询问之后,方知百年以前曾有这么个人上山砍柴未归,他的后人已传三代了。因此,人们称此山为“烂柯山”。
相传山上曾落过凤凰,所以称为“凤凰山”。
“九仙山”之名,却是与九天仙女的传说有关。据说很久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在瑶池过生日,因群仙祝寿,心中高兴,多饮了几杯琼浆玉液,倒在玉床上酣睡起来。醒来一看,侍奉她的九个仙女不见了。原来,那九位仙女乘王母酣睡之机,相偕偷离瑶池,驾起祥云,下凡到人间游玩去了。她们降在一座大山前,但见层峦叠嶂,峰峦耸翠,花艳蝶飞,泉壑幽美,芳心甚喜,便在山中住了下来,一夜之间,山上出现了一片瑶台琼阁。她们一边修练道行,一边为当地乡亲治病,引水灌田,栽培枣梨杏柿,竟至乐而忘返。王母娘娘探得清楚,迫令他们返回仙界,但仙女们留恋人间,众乡亲也难以割舍。王母大怒,长袖一挥,9位美丽的仙女便化为9座山头,长留人间,而“九仙山”之名却流传了下来。时至今日,漫山遍野的清泉涧溪、干鲜果树、中草药材,似乎都与仙女的传说有关。每逢夏季,九仙山至山腰以上皆有云气,从几十里外的远处眺望,但见山隐云中,神秘缥缈,云蒸霞蔚,烟笼雾罩,成为曲阜独有的一大自然景观。历代诗人皆有吟咏此山之佳句。
传说在远古时期,黑龙江叫白龙zhidao江,白龙江边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有一天,白龙兴风作浪,未满周岁的小儿,便成了白龙腹中之物。此后,每年白龙都要江边的百姓进贡个童男童女,否则,狂风暴雨相见。
一年后,李老汉的妻子又产下一个儿子,浑身油黑,一日他现了原形,又黑又长的龙尾巴伸到门槛。惊醒后黑龙遁入江中与白龙争斗。争斗中,观音菩萨前来助阵,消灭了白龙。黑龙受万民拥待,使百姓们世代风调雨顺。黑龙江由此而得名。
黑龙江,是流经蒙古、中国、俄罗斯的亚洲大河之一,位于亚洲东北部。
扩展资料版
非神话名称由来
黑龙江,因河水含腐殖质多,水色发黑得名。 古称“黑权水。《辽史》称“黑龙江”(辽金称松花江入黑龙江后至海为“混同江”)。
黑龙江的名称来源,有学者考证,辽初,太祖多以“黑龙”二字命名,如祖州有太祖庙曰“黑龙”,太祖陵有门曰“黑龙”。《辽史·道宗本记》:“太康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即松花江)。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龙江”。至此,“黑龙江”之名方显于世。又有地方志记载:“黑龙江水黑,蜿如蛟龙,故名为黑龙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黑龙江
奎山胜景以及美丽动人的传说,吸引着历代游客。其山势奇特,从不同角度观望,形态各异:自东而视,形如猛虎;自西望去,如一令旗;从南望去,犹如雄狮;从北望去,三峰并立,宛如笔架。奎山主峰之巅,六块天然巨石比肩而立,外环内空,恰似一朵硕大无朋的莲花迎风怒放,人们称之为“莲花峰”、“莲花盆”。莲花蕊底,呈深十余厘米,园径六十厘米的花盆状。盆内蓄水,清冽沏亮。不枯不腐,永保故态。此乃奎山第一胜观。此处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相传远古时代,这里确有一株茂盛的莲花。她是天上莲花神,离天境来到人间,终年开花不败,馨香洋溢,光辉四射,驱赶鬼怪病邪,给人间带来了光明和幸福。后来被玉皇大帝发现,责罚莲花神私离天境之罪。莲花神不愿再回天庭,遂化做莲花峰,永远留在了人间。
西峰石壁下,有一圆形平面直洞门,高约2米,宽5米,深5米洞内有冲天石,登攀可达石壁之上。洞前还有虎口石等。相传有一猪精,为避天捉拿,嘴拱此洞避身。后猪精被一高僧收降带走,其迹却留在人间。这就是西游记里的故事,故此洞有“八戒洞” 之称。
距八戒洞西南20余米外,有一口径近1米的直上直下的泉洞。相传能通海,人称“海眼”。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奎山上曾住有一位颇具神通的主持道人,欲筑九级楼台,以眺望苏杭风光。石基砌成,道人赴江南采木料,临行前嘱咐徒弟守候“海眼”,待“海眼”中有麦糠浮出,即江南木料由海底运到。道人走后,道徒难捱泉畔风霜之苦,自将麦糠投入“海眼”中,终未见木料浮出。道长归来,自信木料早已运到,岂料法术为徒所破,“九级楼台望苏州”遂成泡影。但半途废辍的工程石基——“九级楼台”,至今尚存。
“奎山夜观日出”,是古今闻名遐迩的奇观。据传,秦始皇欲过海看日出,求长生不老仙药,就是选在奎山的临海处,即奎山咀,求仙作桥,有神人助之,以鞭驱石,于是自奎山至海中形成一长数十里的石桥,但因秦始皇的随身画工违约偷画了海神之像,石桥塌陷,秦始皇逃出,淹7a64e4b893e5b19e336死了画工。助秦始皇驱石桥的神鞭,即霸王神鞭,化做石鞭,再难以显灵。石鞭也称霸王神鞭,其形为狭长缓岭,“山尽起立,嶷嶷东倾”,高低起伏,犹如滚滚入海之势,确如节节错置的巨鞭。历代文人游此,多有遗篇。金代诗人张成教的诗句:“石痕犹带始皇鞭,枣花空为齐侯放”。明代诗人叶先登的诗句:“幻气曾闻蜃作市,痴人谁见石为桥。”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好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