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诗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它是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1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
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或动物和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
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歌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他把自己身在他乡的那份寂寞、思乡之情用二十个字淋漓尽致一表露出来。当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也会对着月光念起这首诗,特别是中秋节的时候这首诗尤其流行。这就是诗歌表现出来的艺术灵魂。一首优美动人的之所以千古流传下来,之所以为千百万读者所吸引,尽管有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
诗歌是一咱历史悠久的文学体裁,是以意象为诗情表达的基本结构单位,借助丰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强烈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高度概括地表现诗作者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由衷咏叹的文学体裁。它是深缅的思想和饱满的感情,在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交融在一起而显现出来的一咱精练而富于感染力的艺术。
一、抒情性是诗歌的根本艺术特征
小说、寓言和童话主要通过人物或动物和故事情节来再现生活的;散文主要是借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场景来再现生活;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矛盾冲突、语言和旁白来再现生活的。而诗歌则是主要通过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因此可以说,抒情性是诗歌的语言艺术。有人把抒情性称为诗歌的灵魂。
诗歌的抒情性,是指诗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过抒情的方式来打动和教育读者。郭沫若说过一句话:“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性构成了诗歌的艺术生命,离开抒情性谈诗歌是没意义的,因为抛开抒情谈诗歌,诗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价值。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有人说,诗歌是用来抒情的。我们不能超越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但能超越心理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而这种超越就是要通过诗歌里面的抒情来完成。现在我们不能经历杜甫诗人所处的战乱社会人们的疾苦,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登岳阳楼》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王维写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巧妙地传达了作者与朋友依依不舍、叹息流泪,说着相聚时的欢乐,分别的无奈,别后会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也许现在分别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我们不但交通方便,联系也方便,只要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联系上对方,甚至可以通过视频看见对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当时交通不便,今次分别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离也就是死别。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歌是李白的一首思乡诗,他把自己身在他乡的那份寂寞、思乡之情用二十个字淋漓尽致一表露出来。当我们离开家乡的时候也会对着月光念起这首诗,特别是中秋节的时候这首诗尤其流行。这就是诗歌表现出来的艺术灵魂。一首优美动人的之所以千古流传下来,之所以为千百万读者所吸引,尽管有些诗歌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不复有与诗同时代的体验,但仍会为其诗所震憾,这就是诗的抒情所体现的美的力量,其内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感情的饱满真挚。
二、形象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小说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而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诉诸读者直观感觉的形象和声韵。形象鲜明、声韵铿锵是诗歌的共同特点。
唯物辩证主义认为,把握事物的本质就是要通过现象看本质。人脑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外界事物为人感知,反映到大脑中,经过思维抽象出结论,这结论是对景物的本质的认识。然而本质的认识是抽象的、静止的、综合的,也是无个性的,我们该如何表达它呢?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人们都感到非常沉痛,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沉痛?我们可用“心如刀绞”、“哀漠大于心死”等词语来形象地表达失去周总理的痛苦,诗歌也一样讲求形象。当我们旅游归来,告诉朋友那里的景色优美,但我们单纯地说“那里的景色好美哦!”别人会无法想象到底有多美,是像湛江的湖光岩一样美吗?还是像肇庆的鼎湖山一样美?我们可以用一句概括性的话来表达,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然而这还不够形象,必须作一番形象的描绘才行,就像白居易作的《钱唐湖春行》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色再现在读者眼前。
诗歌有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之分,抒情诗往往情景交融,有景物形象,而说理诗特别是解读人生的哲理诗,哲理本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表达,通过情来打动人。因为诗歌是通过抒情来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感受来调动的,他必须把这具体事物的形象再现出来,才能让人知道他感情的由来,而且也让人有同感。形象化使人有美的感受,也使人感到容易理解和接受。苏轼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一座山来说明抽象哲理的,以具体写出的诗除了具有形象美以外,本身是灵活的,意象玲珑,可从多角度作多面观,似乎涵义无穷。中国的诗歌理论强调的意象既要有意,还要有象,通过形象来提示意义,形象可以说是诗歌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音乐美是诗歌的先天素质
汉朝的乐府是配乐演唱的,唐宋的词有曲牌,而诗是用来唱的,尽管它发展到后来诗与歌逐渐分离,有的已不能唱了,但音乐的本性依然保持不变。诗歌是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在最初的阶段是和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古代社会里,人们打猎回来,要祭祀,要庆祝,他们是围着篝火跳舞,敲着鼓,唱起歌。皇宫里祭祀也是吟唱诗,青楼里的歌妓是歌唱诗。可以说,音乐美是诗歌的一种先天的素质。
古今往来,在各类文学和艺术中,诗歌与音乐是最接近的艺术。有人说它们是形影不离的伴侣,是孪生的姐妹。在音乐中,我们会感到诗的因素,在诗歌中,我们会体验到音乐的特质。例如,李清照《声声慢》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都透露出形象的深沉婉曲的音乐效果。
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和押韵上。一首歌是由节奏、乐谱构成的,失去了节奏,这首歌就像一杯水,没有起伏,更不能传达出它里面所表达的情感,节奏顿扬抑挫,铿锵有致,能从心理上引起读者的共鸣。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里面描写琵琶声传情地表达琵琶女的寂寞、悲伤的情感,从而引发作者“同是天下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四、语言美是诗歌的跳动的音符
乐坛的指挥大师用魔杖般的手,调动着波澜起伏的音乐语言诉说流动的的思想和起伏的感情;绘画大师用激情和思考凝成的画笔,把红、橙、黄、绿等色墨调合成出神入化的绘画语言,表现着不同凡俗的艺术思考和美学趣味;而诗人则用生花妙笔,把平淡无奇的文字,组合成优美、生动准确而精练的诗歌语言,抒发满腔的激情。
诗歌没有小说散文那样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戏剧那样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只有形象、精炼、富于色彩、音响、动感的语言,描绘一幅栩栩如生的艺术画卷,开拓出“柳暗花明”的艺术境界。曹操的《短歌行》运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广大壮阔的江山画卷,抒发他的胸怀大志的思想感情,李清照的《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展现了诗人醉酒归来的快7a64e4b893e5b19e366乐画面。
古人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的语言之所以为美,是因为它的语言是经过提炼出来的,才能使诗歌闪烁光彩,才能打动读者内心深处的心弦,就像金钢石是从高温炉里脱颖而出。言辞精炼是诗歌的表达手段,往往一句诗或几个字甚至一个字就能传神地把诗歌所表达的内容表现在读者面前。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使读者虽然是用眼阅读,却听到诗中传出敲门的声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安形象地描绘了春天姑娘悄无声息地来到江南,给江南披上了绿衣裳的景象。
诗歌的语言除了精练之外,还运用各种的修辞手法来为诗歌锦上添花。诗歌巧妙地运用拟人、物化、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刻画生动的形象,牵引读者的思绪,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诗的深沉思想、教益和美感熏陶。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里面把“我”物化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的驳船”,含射出“十年浩劫”中的祖国是何等贫穷落后,以及作者隐藏其中的那种“痛苦的希望”悲哀的焦虑;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祖国山河的壮阔;余光中的《乡悉》中把“乡悉”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台湾几千万同胞思念祖国大陆、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的心情。
诗歌的语言犹如一只无形的手,使诗的琴弦发出优美动人的音响,成为开启人们的心灵的钥匙。
五、朦胧美是诗歌的艺术外衣
在诗歌中,诗人情感的抒发并不是直接呼吁出来的,而是借助诗歌意象间接地暗示出来的,这就是诗歌的朦胧美。诗歌的最大特点景在于它通过精练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涵,而又始终不露风骨,总是叫人寻味无穷,就像俄罗斯姑娘的脸上蒙一块面纱。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当我读完这首诗的时候,百思不解,弄不懂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内容,是传达爱情之意还是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哲理?诗人并没有说明他的意图,而是让我们自己去自由想像,去解读。我们阅读一篇小说,不是单纯地去追求它的故事情节,而是去挖掘故事情节里面所蕴含的内容、思想。我们读一首诗也一样,要用心去揣摩作者的心理,去揭穿诗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暧花开》表达作者去追求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的生活。法国诗人马拉美说,诗只有说到七分,其余三分让读者自己去领会。
六、意境美是诗歌艺术的境界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意)和客观生活的物景(境)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诗歌的意境美是作者巧妙地把意与境结合起来,而且是结合得天衣无缝,自然和谐,情景交融。一首诗只有境没有意,犹如一个死寂的世界,只有意没有境,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马致远《天净沙》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一幅秋风萧瑟,树叶飘落的寂寞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他乡的思念之情,达成了一种意境相合的艺术境界。诗的意境之美,或因果略情浓,或因情略景浓,景物引起了诗人的心动,诗人用心去感受景物,于是产生了诗意。
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而且是一种精神食粮。我们阅读诗歌,既可以了解诗歌所映射的内容,也可以感受作者内心的世界。我们在读诗歌时也可以欣赏到它的艺术特征。
“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1〕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核心,诗歌作为一种最善于抒情的文学体裁,抒情无疑是其基本特征。能否成功抒写真情,是衡量诗歌成就和价值的重要标准。古往今来,许多广为流传的诗篇,都是以抒情见长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中华素有“诗国”之称,而唐代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李商隐,是唐代诗坛群星中耀眼的一颗。他独创的无题诗,代表了他诗歌艺术的突出成就,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无题诗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在中国诗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根本原因在于它成功地抒写了人间至真至美的情感。善于言情,是李商隐无题诗的根本艺术特征。〔2〕
在对李商隐无题诗的研究中,虽然早就有人指出其诗歌的抒情特征,但却多是把它当作诗歌艺术风格的一个方面,如“深情绵邈”、“情深辞婉”等,或当作一种抒情艺术,却尚未把无题诗对深挚情感的成功抒写提到决定诗歌成就的高度,作为蕴藏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背后的关键性因素加以集中论述,也就很难全面、准确地认识李商隐无题诗的价值和贡献。因此,本文试图结合诗作实际探讨无题诗中的情感及其独特的抒情方式,并且通过李商隐与其他诗人诗作的比较,阐述无题诗在抒情方面的独特性、影响和贡献,以此展示李商隐无题诗的言情艺术,说明挚情的成功抒写是无题诗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一、 无题诗中的情感
较之宋以后诗人越来越多地追求诗作中的理念色彩和趣味,唐代诗人显然更喜欢也更擅长用独到的眼光去审度人与世界的关系,抒写自身的感觉情绪,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唐代诗人的成就高度。在诗人群星闪烁的唐代,李商隐的无题诗以善于言情为根本特征,具有上述特点。
文学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本职在于抒情。比起其它情感,哀情最易触及人的灵魂,引起心灵的震撼。而爱情又是情感中较强烈的一种,其悲欢离合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爱情悲剧几乎是所有情感形式中最富于感染力的一种,历来为文学家所偏爱。读者移情于作品中青年男女的相恋,悲憾于他们的生离死别,进而引发对严肃主题的思考。
作为李商隐独创的高度“精纯”的抒情诗体,无题诗多以男女相思为题材,表现各种复杂的思想情绪,抒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渺茫失落而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在诗中尤为多见。无题诗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巨大艺术力量。
李商隐写了大量的爱情诗,其中也有少数庸俗之作,受南朝宫体诗和中唐以来艳体诗的影响,写得轻佻靡艳,如《拟意》、《碧瓦》等诗作。但从总体倾向看,却并非如此。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多数写得深情绵邈、精纯华美,或抒伤离怀远之意,或写小会遽别之思,或发伤逝永隔之恨,情真语挚,婉曲缠绵,充分体现了诗人善于言情的特长。
在思想上,无题诗多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强调恋爱双方彼此相悦,坚决要求摆脱礼教的束缚,给予青年以天性自由,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更主要的是,无题诗把情感表达得真挚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0深沉,带有浓厚的感伤情绪和悲剧色彩,凄美芳菲,具有较高的品格。如他著名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痴情的诗人,为心上女郎怅望中宵,倾诉了自己无尽的心思,然后默默上朝而去。如此深沉情怀,如此执着之爱,具有李商隐爱情诗凄艳而不轻佻的特点。诗人的心态和性格,使诗作深沉而绮丽,严肃而浪漫。在这首诗中,诗人抒写了对昨夜一度春风,旋即成为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其痴迷而沉醉的心态,怅然若失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两性情境是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艺术敏感点。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不论是两情欢悦的温馨,心有灵犀的默契,还是执着相思的痛苦,凄怨悲怆的失意,莫不渗透了诗人真挚深沉的情感,写得情深语挚,哀怨动人。这些哙炙人口的诗篇,是诗人心血和挚情的结晶。
二、 无题诗的独特抒情方式
在诗歌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真切的情感,是古今中外诗人的共同追求。从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真挚情感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这些表现手法成为诗人情感的艺术载体,并以此形成李商隐无题诗的独特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
(一) 深婉曲折的抒情方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曲折达意的抒述方式,同诗人缠绵悱恻的情思结合起来,“寄托深而措辞婉”〔3〕,便形成无题诗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深婉的艺术风格,既是因为无题诗抒写对象和内容的缘故,出于处理上的实际需要,同时又与诗人用典的积习有关,受其文艺思想所支配。
对李商隐诗歌的高情远意,前人早有述评。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李义山诗“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而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杨慎说:“世人但称义山巧丽,俗学只见其皮肤耳,高情远意,皆不识也。”这些都指出了李诗的特色。而他的无题诗,更是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使读者回肠荡气,不能自已。这种艺术上的特色,是各时代其他杰出诗人所没有的。李商隐在这方面另外开辟了一个境界,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充分体现了婉曲抒情的特色。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迂回曲折地抒述情感,委婉细腻地刻划心理,是李商隐无题诗抒情艺术的重要表现。这类无题诗,构思上采用的是一种“剥茧抽丝”的方式,从一个意象生发出另一个意象,环环相扣,绵绵不绝,委婉曲折地把真挚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上面的诗作开头写别离的痛苦,却从会见的困难着笔,因为见面难得,离别才倍觉难堪。接下去抒述离情,用“春蚕”、“蜡炬”一对比喻来形容缠绵执着的相思,委婉而热烈,含蓄而鲜明,不愧为千古名句。往下设想别后的情境,青春易逝、孤独难捱,加深了离别的愁绪。末尾又翻回头来自我宽解,但也表明相思之情不能自已。全诗扣住离别写相思,却不限于离别当时的情景,而从会见之难一直联想到别后的苦痛和希望,概括面广,感情容量大。诗作把矛盾复杂的心理委曲尽情地抒写出来,十分真挚动人。这种固结不解的感情,深挚邈远,缠绵悱恻,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这类作品是最有代表性的。
在无题诗中,诗人有时借助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化为虚拟的情境和画面,使诗作中的抒情同样体现出深婉曲折的特点。“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一联,便是通过想象意中人生活场景而传达出刻骨的相思。
(二)营造朦胧意境,抒写深挚情怀
将复杂矛盾甚至惆怅莫名的情绪借助于诗心的巧妙生发,铸造成为雾里繁花般朦胧凄艳的诗境,是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毕生追求的目标。因为对爱情感受的朦胧惝恍,所以诗人特别需要用象征手法和美丽神话来渲染意境,需要用移情入景的方法来烘托情绪。无题诗常常以朦胧意境的营造代替对恋爱事件本身的琐屑描绘。
李商隐受《楚辞》影响,惯于把叙述事实、抒写苦闷和幻想爱情交织在一起,融情入景或借景抒情,使所描绘的事件富于象征性和跳跃性,使所蕴含的情感含蓄深沉、意味隽永。《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诗中便是借助象征手法,着意渲染了有助于抒发感情的特殊气氛。又如《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全诗着意摹写缠绵悱恻的相思相忆和不知所以然的婉曲心理,而整个相思相忆的心理流程又与斜月、晨钟、烛影、香晕的环境描写层递而下,在梦幻的交织中创造出凄迷哀丽的境界,既避免了艺术上的平直,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远别之恨”的主旨。
“一切景语皆情语。”〔4〕情是景的统帅。李商隐无题诗以景传情,借景抒情,通过凄迷朦胧的意境,成功地表达出深沉真挚的情感,表达出他对爱情理想——实际上也是人生理想———的美丽的“蓬山”的不懈追求。
(三)无题诗的真挚情感,通过悲剧气氛和感伤情绪表达出来
李商隐自幼几经离丧,饱受人生困苦,深感世态炎凉,感情更加脆弱。受“党争”影响,诗人“一生襟抱未曾开”。“古来才命两相妨”〔5〕的不幸,给诗人以毕生的怨愤,孕育了他憔悴行吟的诗篇。他的无题诗抒写了爱情生活的不幸,又和身世遭遇的不幸乃至对唐朝命运的忧思相联系,转化为哀戚顽艳。带有浓郁的感伤情绪,是李商隐无题诗的重要情感特征,诗作也因此具有特殊的美感。
如果说杜牧是用旷放排遣感伤,温庭筠是用恻艳冲淡感伤,那么,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美则是在阴柔之美的范畴内自辟形象化一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妨看作他那种执着缠绵固结不解的感伤情绪的形象化表达;而这种感伤情绪,注入朦胧瑰艳的诗境,就更显得凄美幽眇、耐人寻味,犹如烛光下和泪的美人,使人不觉为之低徊。而《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一首,则是通过对远别之恨和相思之苦的反复描绘渲染,才使结尾“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无望更具悲剧感,从而产生一种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全诗感情深挚,无此真情,无此抒情妙笔,难成此诗。
李商隐笔下出现的爱的世界,大都是寂寞、凄楚的,而且经常伴着怀疑和绝望。“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诗人化抽象感情为具体事物,通过美好事物产生与被毁坏的对照,使诗在凄艳之中产生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感。
另一方面,诗人苦于爱情的折磨而又执着于爱情,在无题诗中刻意塑造彷徨求索的人物形象,通过描述对理想对象的不懈追求,显示诗人的执着态度,成功抒写出委曲深挚的感情。这种例子在无题诗中也是很多的。
此外,李商隐善于熔词铸语,在含蓄深稳之中表现炽热的感情。如“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善用表明幽阻的动词“啮”、“牵”,描述远隔之境和迷离之情。又善于将副词和动词巧妙结合起来,表达他对爱情的深刻怅惘和百折不回的追求。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句中“莫共”与“争发”的巧妙连结。
李商隐无题诗中的深挚感情,通过深婉曲折的抒述方式,以及营造朦胧意境、渲染悲剧气氛等艺术手法成功地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无题诗善于言情的根本特色。
三、 无题诗在抒情方面的特色和贡献
用高妙的艺术技巧,精工的表现手法,表达出诗人的深挚情感,这是无题诗取得巨大成就,具有历久不衰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
在唐代诗史上,李商隐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李贺,并称“三李”。他们凭诗人之眼、诗人之心、诗人之笔写诗,都属于纯诗人型的作手。但在“才”的共同点上,又各具个性,可以从他们诗作的特点上加以区别。
李白的“才气”,常使人感到惊奇,不得不为其诗作的思想和艺术力量所震慑。李贺凭着超凡的“才思”,拿精神生命作诗,呕心沥血、苦思冥索以觅奇句奇境。他们可以使读者惊喜,使读者悲戚,但不大能使读者产生缠绵悱恻、低徊往复、荡气回肠的感受。而李商隐的诗歌,不逞才使气,也不追求诡奇幽幻的想象之境———他凭的是“才情”,凭的是情深笔妙。他的无题诗,笔之深婉,格之高洁,境之清华,语之韶秀,气之俊爽,韵之绵邈,常使读者陶醉。一股深挚的情感洋溢于诗外,具有震人心弦的艺术感染力。
在晚唐诗人中,李商隐与温庭筠最为著名,并称“温李”。温庭筠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