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敬业精神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
敬业的人,专心致志、严肃认真、勤奋努力地对待自己的事业。
乐群的人,以吸取别人的有益言行为乐,来辅助自己的仁义之心。
校训 勤奋 通达 敬业 乐群
释义:勤奋,勤,勤劳、出力,《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勤,努力、认真,勤学苦练。勤,经常、持续,勤读书看报。奋,奋飞,鸟类振翅飞翔,今天用于高举远引之意。《诗经·邶风》:“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淮南子·时则训》:“鸣鸠奋其羽。”奋,奋发,激励振作,《诗经·初禀》:“勇气奋发。”奋,奋斗、奋力格斗。《宋史·吴挺传》:“金人舍骑操短兵奋斗,挺遣别将尽夺其马。”今天用作英勇斗争,不畏阻挠、努力苦干的意思。勤奋二字合用为现代汉语词汇,意思为不懈地努力工作或学习。
通达,通,贯通,指由此端至彼端,中无阻隔,有路可以到达。《列子·汤问》:“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通,通顺,文理不通。通,通晓,如博古通今,不通人情世故。达,畅通,四通八达。达,通晓、明白,《吕氏春秋·遇合》:“凡能听音者,必达于五声。”通达二字合用为现代汉语词汇,意思为明白、畅通,如通情达理、通权达变,交通行业实施的“通达工程”。
敬业,敬,戒慎、敬肃、不怠慢、尊敬,《诗经·周颂·闵子小子》:“夙夜敬止。”郑玄笺:“敬,慎也。”《荀子·强国》:“王者敬日,霸者敬时。”杨倞注:“敬,谓不敢怠慢也。”业,古时的书版,《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郑玄注:“业,谓篇卷也。”业,业务、工作、产业、事业,《汗书·萧望之传》:“家世以田为业。”业,学习的内容和过程,如学业、毕业。敬业二字合用意思是以敬慎、不怠慢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业、工作和事业。
乐群,乐,喜悦、快乐,《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乐意、喜欢,如安居乐业,乐此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0不疲。群,合群,《荀子·王制》:“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朋辈、集体,如离群索居,《礼记·檀弓上》:“吾离群而索居,亦已久也。”郑玄注:“群,谓同门朋友也;索,犹散也。”乐群二字合用意思是以快乐喜悦的心情让自己融于集体和同志、朋友之中。敬业乐群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如《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孔颖达疏:“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孙希旦集解引朱熹曰:“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按朱熹的话解释敬业是专心学业、事业,乐群是乐与朋友相切磋交流以使自己成为仁人。 校徽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如右图所示:
校歌 淝水之滨,汇聚着八方才隽,高飞远洋肩负国家,国家的重任。
经世致用,实学报国,勤奋通达,敬业乐群,这里成长,这里蓬勃。
我们是光荣,光荣的交院人。
淝水之滨,汇聚着八方才隽,高飞远洋肩负国家,国家的重任。
大兴土木,车船并进,物流引领,轨道延伸,这里扬帆,这里起航。
我们是新一代,新一代交通人。
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出自《朱子文集·仪礼经传通解》。
拓展资料
【典出原文】 《仪礼经传通解》(节选):
[原经]: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朱熹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谓之塾。《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党属于乡,遂在远郊之外。
[原经]: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66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朱熹注]:学者每岁来入也。中,犹闲也。乡遂大夫闲岁则考学者之德行道艺,《周礼》:三岁大比乃考焉。
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趣向也。知类,知事义之类也。强立,临事不惑也。不反,不违失师道。张子曰:“离经,辨析经之章句也。事师而至于亲敬,则学之为笃而信其道也。论学取友,能讲论其学而取友必端也。知类通达,比物丑类是也。九年者,言其大略。人性有迟敏,气有昏明,岂可齐也。强立而不反,可与立也。学至于立,则自能不息,以至于圣人而教者,可以无恨矣”。郑注、张说皆是也。辨志者,自能分别其心所趋向,如为善为利,为君子为小人也。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博习者,积累精专、次第该(双人扁)也。亲师者,道同德合、爱敬兼尽也。论学者,知言而能论学之是非。取友者,知人而能识人之贤否也。知类通达,闻一知十,而触类贯通也。强立不反,知止有定,而物不能移也。盖考较之法。逐节之中,先观其学业之浅深,徐察其志行之虚实,读者宜深味之,乃见进学之验。
[原经]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蚁”)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