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这句话应是出自《汉书》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蒯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64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
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信曰:“何谓也?”
通因请间,曰:“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
杂袭,飘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
离中野,不可胜数。汉王将数十万众,距巩、雒、岨山河,一日数战,无尺寸之
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还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楚人
起彭城,转斗逐北,至荥阳,乘利席胜,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
山而不能进,三年于此矣。锐气挫于险塞,粮食尽于内藏,百姓罢极,无所归命。
以臣料之,非天下贤圣,其势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之时,两主县命足下。足
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
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夫以
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
西乡为百姓请命,天下孰敢不听!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
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
反受其殃’。愿足下孰图之。”
————————————————
由上文可以看出,此两句乃是蒯通劝韩信所言,“天与弗取,反受其祸;时至不行,反受其殃。”的意思是,上天将(一个机会或利益)赐予,若不接受,就会遭受到这个(机会、利益)带来的灾祸,时机到了,却不行动,就会遭受到(机会、利益)所带来的灾祸。
其意思是让人把握时机,当仁不让,为所当为,不要犹豫、妇人之仁。
“天与弗取 反受其咎”出自《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原文: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复二年,一旦而□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君忘会稽之□乎?”
另《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载,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曰:“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制侯以德,深拱揖让,则zhidao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
解释为:上天赐与的东西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灾祸。
出自司马迁的《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原文: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因而留围之三年,吴师败,越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
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唯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
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
范蠡乃鼓进兵,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30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入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乃蔽其面,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越王乃葬吴王而诛太宰嚭。
白话译文:
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与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因而包围吴都三年,吴军失败,越国就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
吴王派公孙雄脱去上衣露出胳膊跪着向前行,请求与越王讲和说:“孤立无助的臣子夫差冒昧地表露自己的心愿,从前我曾在会稽得罪您,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如能够与您讲和,就撤军回国了
。今天您投玉足前来惩罚孤臣,我对您将唯命是听,但我私下的心意是希望象会稽山对您那样赦免我夫差的罪过吧!”勾践不忍心,想答应吴王。
范蠡说:“会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国赐给吴国,吴国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吴国赐给越国了,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命吗?再说君王早上朝晚罢朝,不是因为吴国吗?谋划伐吴已二十二年了,一旦放弃,行吗?且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
勾践说:“我想听从您的建议,但我不忍心他的使者。”范蠡就鸣鼓进军,说:“君王已经把政务委托给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去,否则将要对不起你了。”吴国使者伤心地哭着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安置您到甬东!统治一百家。”
吴王推辞说:“我已经老了,不能侍奉您了!”说完便自杀身亡,自尽时遮住自己的面孔说:“我没脸面见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吴王,杀死了太宰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越王勾践世家》出自《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春秋时期的吴越之地,吴国和越国并立而存,却因日久争战结下宿怨。越王勾践打败吴国老王阖闾,初尝胜果,得意忘形之下,他不纳范蠡忠言之劝,欲灭吴国而后快。终被吴王夫差和伍子胥领兵打得大败。
越王勾践及其臣民命悬一线。范蠡请缨只身去见夫差,一番斗智,说服夫差收兵, 救下勾践。数年之后,勾践取得了夫差的信任,从吴国返回了越国,卧薪尝胆,暗中集结力量。勾践终于得到了机会,举兵伐吴。经过一场鏖战,夫差成了勾践的阶下之囚。
终于历经十数年的励精图治、卧薪尝胆,实现了复兴的宏愿。此话也是出于当时夫差想要让勾践想当初自己放过他一样放过自己。范蠡以一句:上天赐予您却不要,那反而要受到处罚。断了他的念想也断了勾践的恻隐之心。自此,勾践专心国事,富国安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越王勾践世家
一、"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这句话的出处:刘向《说苑.谈丛》。
原句:“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意思是——上天赐与的东西不接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行动,反而会遭受灾祸。
二、作品简介:
《说苑》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32,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刘向编。成书于鸿嘉四年(前17)。原20卷,78。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三、社会影响:
《说苑》是一部富有文学意味的重要文献,内容多哲理深刻的格言警句,叙事意蕴讽喻,故事性颇强,又以对话体为主,《说苑》除卷十六《谈丛》外,各卷的多数篇目都是独立成篇的小故事,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对话,文字简洁生动,清新隽永,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对魏晋乃至明清的笔记小说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人物简介:
刘向(前77一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汉高祖之弟楚元王的四世孙,西汉时文学家、经学家。他主 张“天人感应”学说,与其子刘歆一起,为古代图书的编目整理工 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七略别录》、 《新序》、《说苑》、《列女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