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每次读《三国演义》,读到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总要掷书而起,为马谡的命运长叹息!
公元228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孟获之乱后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64,率三十万蜀兵,出屯汉中,开始伐魏,试图统一全国。此次伐魏,马谡被诸葛亮用为参军。
先看看马谡其人。马谡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曾任绵竹、成都令、越太守。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深通谋略,在当时蜀汉政权的同僚中出类拔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理论家,颇得孔明器重,两人关系甚密,常通宵达旦谈论军政大事。马谡曾在诸葛亮南征中提出“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但服其心”的建议,诸葛亮采纳并实施,“七擒七纵”孟获,达到了“南人不复反矣”的安定局面。这说明马谡军事见识是非常高明的,它实际上阐明了军事斗争与政治目的之辩证关系。
马谡一生中似乎没有其他的过错,唯一的过失就是在守街亭时,只会依兵书教条布阵,结果被数倍于己的魏国军队打得大败,丢失街亭。这“唯一的过失”令他丢了性命。
守街亭应该是马谡第一次当然也是最后一次作为主将领兵。初涉战事即一败涂地,罪固难免,但至于杀头吗?
我认为不至于,理由有三:
其一,战争中,胜败乃兵家常事,不应一战失利而杀大将。
从整个战争局势看,马谡失街亭其实是难免之事。街亭之战双方的兵力对比是:马谡领二万人,王平领五千人,都是孤军深入之兵,加上魏延、高翔的后援接应部队各一万人,总兵力四万五千人,而魏军有二十万之众;魏军主将是才智不亚于诸葛亮的司马懿父子,还有多员猛将张颌、孙礼、辛毗等,同时魏将曹真从另一个方向夹击附近的列柳城,给街亭的守备造成巨大压力;诸葛亮的二十多万大军远在祁山,危急之时难施救援。一切表明:双方实力悬殊,胜败几乎未战已分。因此,即使马谡排兵布阵应对得法,或另换一主将防守,也难保不失街亭。
三国混战时期,因战斗失败而主将被处死,有记载的战例并不多见。《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军队中常有将领战斗失败后落荒而回的情景,却不见一将有性命之忧。如曹休中陆迅计,在石亭大败而回,没有被问罪,倒是自己不好意思,羞愤病死家中。
其二,马谡忠勇可嘉,勇于承担责任。
在街亭之战前,诸葛亮听说司马懿一边急行军突袭孟达,一边命前部先锋张颌领兵进占街亭,心中万分焦急。这一刻,是马谡挺身而出,愿以全家为质领兵守街亭,其他各将却无人应声。马谡职为参军,是智谋型人才而非冲锋陷阵的武将,能这样做是很难得的;街亭战败后,马谡自缚请罪,其甘愿领罪的态度是诚恳的。对于一个有忠勇爱国之心但经验不足的人,诸葛亮没有给他改过机会。
其三,诸葛亮也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从战略上看,伐魏之举本身就要打个问号。当时的形势是魏强蜀弱,蜀国的人才更比不上魏国。太史谯周曾苦谏,称北方“未可图也”。但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执意北伐以图“兼并上国”。
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欲一战定江山,只能是一厢情愿,因此街亭之失仅仅是一次战役失败而已,对时局并无根本性的影响。
当时蜀国正确的国策应该是专心搞好国内建设,大力收罗、培养人才,坚守边关,等待真正有利时机再向外扩张。
从战役战术运筹上看,诸葛亮把一个不善于带兵打仗的参谋型人才推到战事第一线,本身就是用人失误,要承担很大一部分责任。
反思历史是为更好把握现在。今天,举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以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国的关键是人才,地方发展的关键也是人才。在此进程中,对人才的培养、发现、使用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透析马谡的命运,我们可得到几点关于人才的有益启示。
其一,人才重要还是纪律重要,必须审时度势。
马谡即将被杀之际,参军蒋琬自成都至,见诸葛亮,为马谡求情:“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士,岂不惜哉?”孔明答道:“孙武所以能制胜者,用法明也。今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耶?”不听谏,马谡死时年仅三十九岁。
对此,晋代史学家习凿齿说:“当时蜀国的疆域狭窄荒僻,人才比不上魏国兴旺,再把马谡这样的俊杰杀了,无可奈何收罗起用才德都较差的人,很明显是把法纪看得比人才更重要。这样,诸葛亮不能兼并魏国,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战争时期,人才是胜利的最重要保证。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战时治军治国用人,以灵活应变、因敌应变、用人不拘一格为首要,而不应固守成法,因法害才。
我们都知道,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北伐战争中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了,同时也是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诸葛亮亲自率蜀军进攻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30祁山,浩浩荡荡地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战争。诸葛亮的北伐首先令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瞬间归降,消息传来以后,魏国朝野震动,人人自危。曹叡更是亲自前往长安督战,同时,并排遣张郃前往西线战场准备抵御乘势而来的诸葛亮的蜀国大军。
当时,朝中有许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像魏延之类的,但由于马谡苦苦哀求,诸葛亮无可奈何,只得派遣马谡驻守街亭,并派副将王平前去辅助,然而由于马谡的过度自信,最终导致了街亭的失守,也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那么街亭到底在哪呢?
一种说法是在今秦安县厅东北45公里的陇城镇一带
街亭这一位置,可谓战略的重中之重了。如果可以拿下这个地方,那么诸葛亮进可北上,直逼许昌,退可以回到蜀地,来去自由,战局的主动权可以完完全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然而这一下街亭的失守,可以说诸葛亮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战局的主动,也就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北伐战争的失败,诸葛亮可以回到属地准备开始第二次北伐战争了。
另一种说法是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街亭古镇
这种可能性其实很小,因为大地在运动,时过境迁,谁也不知道街亭具体在哪里。
街亭古镇位于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东北,处在天水市区与麦积山之间,是从天水云麦积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此镇相传三国时蜀将马谡因驻守不当而战败失守之处,京剧《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就是指此地此事。
街亭的地理位置位于现在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隆城镇,虽然这个地方小的让人看不起眼,但是在当时来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个地方的显著特征就是易守难攻,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这个地方处在蜀汉跟曹魏的边界线上,所以这个地方就成了战略要地,从地图上来看,街亭这个地方正好处于陇右跟关中地区的中间位置,如果拿下了街亭,就可以进一步威逼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36关中,退可守陇右,也就是说,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为何马谡会失掉它呢?
首先,马谡缺乏实战经验,马谡的经验都是来自于兵书,所以马谡有点纸上谈兵的感觉,他以为将兵马全部放在山头,能够居高临下击溃敌人,如果被敌人围困,那么也能够像韩信背水一战一样,鼓舞士气,击败敌人。但是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韩信之所以能够背水一战成功,主要在于韩信的部下都是跟随自己经历生死的战士,他们对韩信非常忠心,所以在险境当中能够激发斗志,而反观马谡,他新官上任,几乎在军中没有什么威望,他拿什么让身边的士兵为自己卖命呢?所以当曹魏围困马谡军时候,马谡军中有很多士兵都逃走了,而且士气低下。
除此之外,马谡恃才傲物,刚愎自用,自视清高,认为自己是天才,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自己所采取的对战策略,其实是想展现自己的独特跟高明之处,以达到让人刮目相看的目的,结果却搞砸了,赔上了自己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