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 汉兴,沿秦制,设博士,到汉武帝时共设十四个五经博士。他们所传习的经典出于先师口授,皆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抄写,称为今文。同时,六国古文旧书,在秦火焚禁之后,也渐次复出于人间,其书皆用六国文字抄写,称为古文。古文出自战国时遗存的古文旧书,其成书年代,只比隶书略早一两个世纪。这个古文既不能说是春秋以前的古文,也不能说是比春秋时代更早的殷周古文。这个古文有严格的时间和地区的限制,它只是战国时代通行于东方六国之间的古文。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对立,是从西汉哀帝时开始的。成帝时,刘欲发现古文《春秋左氏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e69da5e6ba90e79fa5e98193337《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也因为此,才有派别含义的“古文”名称。而“今文”则是由于古文家独树一帜,迫使原有经师结成一派之后,到东汉时才出现的名称,它是古文经师加给立于学官的经书、经说和经师的。
经今古文学之争虽始于西汉末年,但其争斗的高峰却在东汉。而在这场斗争中,却是古文经学日益抬头,在民间流传甚广,并逐渐占据优势。直至郑学起,经今古文才。趋近混于一同。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东汉时期,经今古文学的争论,其实质问题是谁是经学的正统和如何统一经学的思想。今文经学既已立于学官,士子也依赖学习今文经入仕,朝臣又通过学习今文经而获位,因此古文经学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术一旦跟政治利益结合起来,学术问题也就成为政治问题了。正因为此,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由单纯的对书籍本身的不同看法,扩大到了学术思想、学派体系、政治观念和社会地位等诸方面,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不仅对经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普遍认为,是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伪作。
汉时,秦博士伏生口授28篇,隶书。是为今文《尚书》。西汉时,鲁恭王在撤除孔子故宅时,发现另一部《尚书》,古文(先秦的一种书体)书写。是为古文《尚书》。孔安国整理,比今文多出16篇。西晋永嘉之乱时,今古文《尚书》全部散失。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献于朝廷一部《尚书》58篇,包括今文33篇,古文25篇。现在流行于历代的《尚书》就是梅赜的本子。
扩展资料:
梅赜献书;
西晋永嘉之乱,文籍丧失,今、古文都散亡,连石经也遭破坏。司马氏逃到江南建立东晋,仍要靠儒家思想维持统治,又广求经典。豫章内史梅赜献了一部《古文尚书》,计有经文五十八篇,其中包括西汉今文二十八篇。
但把它析成三十三篇(分《尧典》下半为《舜典》,《皋陶谟》下半为《益稷》,《顾命》下半为《康王之诰》,《盘庚》仍分三篇)。
又从百篇《书序》中采十八个篇题,从当时有的一些古籍中搜集文句缀成二十二篇(十八篇中《太甲》、《说命》各作三篇),另新撰《泰誓》三篇,这就是伪古文二十五篇,用此来凑成刘向、郑玄所说的古文五十八篇之数。全书各篇有标为《孔安国传》的注,并有一篇《孔安国序》。
从《史记》、《汉书》看,孔安国并没有做过这些东西,又二十五篇与刘歆所举孔安国逸书十六篇的篇题也不一致,它的破绽显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7然存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文尚书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名气最大的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明代梅□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是考证《尚书》本身真伪和内容真伪的。
《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7a64e58685e5aeb9366,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东晋元帝时,梅颐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5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南宋吴□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明代梅□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古文尚书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