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兀不是多zhidao音字
兀
拼音:wù
解释:
1.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阿房出。”
2.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
3.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版的;c.突然)。
1706年英国数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 ,1675-1749)最先使用“π”来表示圆周权率 。1736年,瑞士大数学家欧拉也开始用π表示圆周率。从此,π便成了圆周率的代名词
1、兀:wù
【释义】抄高而突起:突兀形容山秃的样子;泛指秃:山峰兀立兀鹫;曲中作发语词。
2、兀:wū
【释义】(兀突)也作乌涂。水既不凉也不热:兀突水;不干脆,不爽利:你怎么总是干兀突事?
“兀”是汉语中的一个不常用的多音字,其读音有第四声wù和第一声wū。
兀,袭wu,从一在人上。高而上平也。
扩展资料:
古籍解释-康熙字典:
【子集下】【儿字部】兀 ·康熙笔画:3 ·部外笔画:1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五忽切,音杌。《说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庄子·德充符》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无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晋问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汤突硉兀。《注》危石也。
又兀兀,不动貌。《韩愈·进学解》常兀兀以穷年。
又《正韵》臬zhidao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
又姓。《韵会》後魏改乐安王元览为兀氏。
又《韵会》或作掘。《庄子·齐物论》掘若槁木。
读音一
兀:wù
【释义】①高而突起:突兀。②形容山秃的样子,泛指秃:山百峰兀立∣兀鹫。③元曲中作发语词。
1.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鹫。“蜀山度~,阿房出。”
2. 高高地突起:~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问。突~。
3.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那。~的(dì)(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1]
4.静止。
组词:兀傲词义答:倔强孤傲。
组词:兀立 词义:直立。
组词:兀兀词义:用心的样子。
组词:兀自词义:仍然,还。多见于早期白话。
〖例句〗版盘山的山顶上有一块大石凌空侧向兀立着。
读音二
兀:wū
(兀突)也作乌涂。①水既不凉也不热:兀突水。②不干脆,不爽利:你怎么总是干兀突事?
组词:兀傲 兀的 兀立 兀臬 兀然 权兀突 兀兀 兀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