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新精清逸取宏俊用组成成语:copy
1.清新俊逸
清新俊逸
[读音][qīng xīn jùn yì]
[解释]清美新颖,不落俗套。
[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清新庾开知府,俊逸鲍参军。”
2.取精用宏
取精用宏
[读音][qǔ jīng yòng hóng]
[解释]同“取精用弘”。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蕞尔国;而三世执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道其取精也多矣。”
[近义]去粗取精
[反义]鱼龙混杂
病急乱投医
拼音:百 bìng jí luàn tóu yī 简拼:度 bjly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法: 复句式;作分句;形容时势危急盲目求援
解释: 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内》第57回:“紫鹃笑道:‘你也念起佛来,真是新闻!’宝玉笑道:‘所谓病急乱投医了。’”
例子: 宝玉笑道:“所谓‘~’了容。”(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谒后语:
他悄悄地从树上摘下一个桔子,轻轻地剥开金黄的果皮,看见了里面诱人的果肉。他很快地取了一点果肉,放到嘴里津津有味地嚼了起了。
在古代汉语中,文言词语“是”主要有虚、实两大类,代、助、动、形四小类用法:(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2)作助词,一般用于倒装句中,使宾语前置,起强调作用,无实义;(3)作动词,与现代汉语中判断动词“是”相同;(4)作形容词,与“非”相对,“正确、对”之意,此义项有时活用为意动词,“认为……正确、对”之意。下面逐一阐述。一、虚词类: 1、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 “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无憾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 “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同上句)(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9)吾祖于是,吾父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者数矣。(《捕蛇者说》)(10)民之有口,犹士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邵公谏弭谤》)(11)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同上)(1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候。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于是”的用法有二:“于”“是”各为一词,(9)中的“于是”表示“在(捕蛇)这件事上”,(10)中的“于是”表示“由此”“从此”之意;(11)(12)中的“于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表示承接的词。 2、作助词,用于动宾倒装结构中,起强调作用,无实义。这种用法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几个词语中,如“惟利是图”“惟命是从”等。(13)《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孟子·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查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8学作品选》上册第69页注:全句的意思是“击退戎、狄,制御荆、舒”,;是,助词。可见这是个倒装句,可“是”的用法,讲得不够清楚。再查万光治和徐安怀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第81页,注:戎狄必须打击,荆舒也应该严惩;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前者用主动语态译句,后者用被动语态译句,因而语序不同;把二者对“是”的注释结合起来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1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无乃……与”是古汉语中一种表示推测语气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恐怕……吧”。“尔是过”即“过尔”,责备你们;是,助词,使宾语提前,加以强调。(15)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即“将灭虢”的倒装。(15)宫之奇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同上)(16)诸君若有意,惟余马首是瞻可也。(《冯婉贞》) “惟德是依”“惟德是辅”“惟余马首是瞻”分别是“惟依德”“惟辅德”“惟瞻余马首”的倒装,意思分别是“依据于有德者”“只是辅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马头所向(听我的指挥)就行了”。 “是”的这种用法,与“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以上两句中的“之”,用于肯定反问句中,将动词宾语提前,有否定和加强语气的作用;“是”则基本用于肯定陈述句中。二、实词类: 1、“是”作判断动词。在古汉语中,常用“为”“乃”“则”等词语和判断句式来表示判断,用“是”表示判断则出现较晚,且主要见于一些民间文学作品及口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