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语大世界日期:
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而卒莫消长(百zhǎng)也,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ì):逝者如斯你看看是不是下面这句,虽一毫而莫取,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逝者如斯,用之不竭,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子曰:“客亦知夫(fu)水与月乎,而卒莫消长(zhǎng)也,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取之无禁,目遇之而成色度,而未内尝往也,耳得之而为声,物各有主;盈虚者如彼,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盈虚者如彼,则天地曾(zēng)不能以一瞬。惟江上之清风,而未尝往也:“逝者如斯夫;自其不变者而观之!且夫天地之间,而又何羡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又何羡乎。” —— 苏轼 《赤壁赋容》 子在川上曰,苟(gǒu)非吾之所有,不舍昼夜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 从文中找出百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度月)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版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权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