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常见的成语如下:
不丰不杀 丰:厚;杀:减少。不奢侈也不啬俭。不增加也不减少。
不教而杀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春生秋杀 春天万物萌生,秋天万物凋零。
寸铁杀人 一寸长的短兵器即可以杀人。比喻事物主要是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
二桃杀三士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杀人。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
赶尽杀绝 驱除干净,彻底消灭。比喻残忍狠毒,不留余地。
格杀不论 格:打;格杀:打死;不论:不论罪。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格杀勿论 格:打;格杀:打死;勿论:不论罪。指把拒捕、行凶或违反禁令的人当场打死而不以杀人论罪。
借刀杀人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看杀卫玠 卫玠:晋人,字叔宝,风采极佳,为众人所仰慕。卫玠被人看死。比喻为群众所仰慕的人。
扑杀此獠 扑杀:打死;獠:古时骂人的话。打死这个坏家伙。形容对某人憎恨之极。
杀敌致果 致:使得到;果:果敢除敌。勇敢杀敌,建立战功。
杀风景 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大家高兴的时候,突然出现使人扫兴的事物。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61
杀鸡抹脖 形容心里着急而无法可想的神态。
杀鸡儆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取卵 卵:蛋。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杀鸡吓猴 杀鸡给猴子看。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
杀鸡焉用牛刀 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意思是善人治理国家,连续一百年的时间,也能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2够达到这种效果:人与人之间有伤害彼此都能承受住,上升到杀戮的事情彼此都能转身离去。这句话说的果真如此呀!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子路》:“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本章是孔子引用古人的话,其中“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这两句话,是孔子以前的古人说的,只有下面一句“诚哉是言也!”是孔子自己的话,也就是孔子对于古人那两句话的感想、评语。
善人,没有君子的德行好,要比有恒者强得多。为邦,治理国家。百年,一百年的时间。这里是假设善人治理国家,就是几个善人连续治理一百年,其结果是“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亦,副词,也、也是。可以,能够。也是能够做到“胜残去杀”。这句话古人之语所表达的语气是“亦可以”,是揣测,这是对“善人为邦百年”的表态。
扩展资料
“善人”在《论语》中虽被提及的较少,但“善人”在儒家思想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意思是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任何人都可以有“仁”的志向,但是人总是有情欲恶念,在志于仁的过程中一些人没有始终坚持仁即没有做到有恒,从而变成了恶人或愚人。
真正的善人正是做到了无恶,即在志于仁的过程中做到了有恒,最终达到了无恶。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善人是具有“仁”的品质的体现。而对于“仁”的实现则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但终身却没有实行开来。依据孔子的观点善人也许是“仁”最好的实施者了,只可惜善人在孔子那个时期已经没有了。
春秋孔子《论语·子罕第九》“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要想再向前迈进一步,又不知怎样着手了。
颜回在孔子所有的弟子中最为好学,而在学习孔子的学问时,深知孔子道深之又深、无穷无尽,尽管自己非常努力的去学习,但是学到了一定的程度却很难有新的突破于是发出了“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的感慨。那么,对于善人来说虽然有恒心,但是也很难入于室。
因此,有恒心是成为善人的必要条件,但却并不是善人成为圣人的必要条件。并且善人之道在有恒的道路上也永远悟不到圣人之道。
善人通过“学”也可以达到圣人的境界,之所以没有达到是因为善人“仁”的特性限制了“学”的可能性。“善人”是才能与仁化身,因为有才能,所以能够做到“不践迹”就能“胜残去杀”;因为仁,承天子之德并以其道事君,维护君主的权威和统治,故而“亦不入于室”。
胜残去杀
[ shèng cán qù shā ]
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复可废除死刑。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 处
《论语·子路》:“善制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知去杀矣。”《汉书·李广道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去杀胜残
捐残去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