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这是秦汉时期解决统一与分裂的矛盾、维护国家大一统局面的根本思想。这一思想奠基于秦代,发展于西汉,深化于东汉。
所谓强干弱枝,就是指全面强化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消除各地尾大不掉、分裂割据的根源。地方势力源于传统的分封制,各诸候王国虽然在名义上臣属于中央王朝,但实际上拥有自己几乎完全独立的行政权、财权和兵权,对中央王朝总是时叛时服。因此,秦始皇和李斯下定决心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这个办法虽然完全彻底,但与“家天下”、私有制的封建社会很不协调,皇帝至高无上,拥有一切,而皇帝的大量子孙、宗室近亲在政治上都沦为普通的匹夫、平民,这无论如何是最高统治者所难以接受的。所以,西汉王朝建立后,很快又恢复了分封制,“尊王子弟,大启九国”(《汉书·诸侯王表》),中央直属仅有15郡,把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和人民都分封给了各诸侯王,其中仅齐、楚、吴三国即“分天下半”(《汉书·吴王濞传》),赵、梁、代、燕、淮南等国也都“夸州兼郡,连城数十”(《汉书·诸侯王表》),只有长沙国的封地比较小些。地方势力由此膨胀起来,汉高帝和吕后一死即不断发生诸侯王谋叛事件,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在解决这一矛盾的过程中,理论上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贾谊,其次是晁错和主父偃。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树国固必相疑之势”,“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汉书·贾谊传》)。因而建议:“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其具体措施就是保存古代分封制的形式,让皇帝及诸侯王的众多子孙人人都能分到一块封地,使现存的诸侯王国逐渐地由大变小,从而达到“下无倍畔(背叛)之心,上无诛伐之志”、“天下不乱”的目的。这一对策得到汉文帝的部分采纳实施。晁错的对策提出于吴楚七国叛乱的前夕,因叛乱阴谋已昭然若揭,势在必发,故力主用武力削藩,认为“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汉书·吴王濞传》)。这一对策被汉景帝采纳,顺利平灭了七国之乱。主父偃的对策提出于汉武帝初期,其意与贾谊十分相似。他说:“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则逆节萌起,前日朝(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汉书·主父偃传》)这一对策被武帝所采纳,于是“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贡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扼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这就是汉代的强干弱枝思想,自此以后,不论酉汉或东汉,再也没有诸侯王武装叛乱发生。
与政治上的强干弱技相辅相成,则是军事上的居重驭轻。所谓居重驭轻,就是皇帝掌握兵权以制政权。因为对国家安定统一的威胁不仅来自宗室诸侯王,也来自掌管各地政权、财权、兵权的政府或军队,不能不加以警惕和防范。所以秦汉统治者特别注重居重驭轻的策略思想,把全国最精锐的军队集中于京师,在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用以左右政局,威慑四方。秦代“尽征其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就是把全国各郡经过一年训练后的现役正卒士兵全部调往京师,只把当年入伍尚未经过训练的正卒士兵留作各郡地方部队。这样,中央禁卫部队与一郡或数郡的地方部队相比较,不论在质量或数量上,都占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8685e5aeb9339居重驭轻的绝对优势,从而确保对全国各地的统治权。西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强大的北军和南军,南军负责宫城的警卫,北军负责京城的安全,并充作全国的战略预备队,从而有效地维护了西汉政权。如吕后“称制”时,虽然文武大臣和各地诸侯王都很不情愿,但吕后事先任自己的侄子吕台、吕产为将,“将兵居南北军”(《汉书·外戚传上》),使全国局势得以稳定。吕后一死,周勃、陈平立即用计夺取了北军和南军的指挥权,既平息了诸吕之乱,又遏止了齐王将闾兴兵西下夺取帝位的企图。汉文帝由代王人继帝位的当天,就立即拜自己的亲信宋昌为卫将军,统率南、北军,稳定了全国的大局。汉武帝晚年,太子刘据曾发动兵变,武帝一调动北军,兵变即被平息。所有这些,都得助于军事上的居重驭轻。这一思想在东汉又有进一步发展。光武帝刘秀大事销兵,既罢了郡国都尉,又罢了都试之役,令材官、骑士、楼船、轻车全部“还复民伍”(《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把地方部队削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与此同时,中央不仅拥有南军卫士、北军五校,而且还在全国许多战略要地设置常备的驻屯军,从而极大地加强了居重驭轻的分量。”东汉自和帝开始,接连七八个皇帝都是年幼即位,太后临朝,政局却长期稳定,未发生动荡,也是得助于军事上的居重驭轻。正如明人陈子龙在《议京兵》中所言:“自古帝王之立国也,莫不欲居重驭轻,以为长远之计。”
1、强干弱枝:加强中央实权、削弱地方势力。
2、内外相制:全部军队分为两半,一半屯驻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驻军足以制止外地可能发生的变乱,也使外地驻军合起来足以制止京城驻军可能发生了内变。
兵力的配置上,宋朝军制遵循“强干弱枝,内外相维”的原则。禁军中最精锐的殿前军驻守在京城,侍卫亲军驻扎在各地。京城的人马最为精强,各方镇知道兵力不敌,不敢造反。
这就是“强干弱枝”。如果京城有变,在各地驻扎的禁军联合地方的兵力,也足够对付变乱。这样就“内外相制,无轻重之患”,这就是“内外相维”。
北宋军队由禁军、厢兵、乡兵和蕃兵组成,以禁兵为主体构成一种中央军和地方军、正规军和非正规军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扩展资料
北宋军事
在宋太祖赵匡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997aee7ad94332胤建立宋朝之初,为了避免中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乱象,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
首先在军事方面,建隆二年(961年),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了石守信、王审琦等一批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将对军队的控制,并设立中央禁军,将各地精兵收归京城禁军管辖,同时规定,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罢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正副都指挥使的职位。
而且把禁军两司(殿前司和侍卫马步军司)分为“三衙”,即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鼎足而立。
三衙的将领则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且时常加以调动。这些将领虽统率军队,而军队的调遣和移防等事则须听命于枢密院同时,还实行“更戍法”,禁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调一次。
而将领却不随之更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防止军队为将领所私有。从此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使宋朝对军队有了完全的掌握权。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将领夺权。建隆二年三月,宋太祖削去了都点检这个重要的禁军职位。同年七月,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官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统领。但是,三帅无发兵之权。
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都不得过问。而枢密院虽能发兵,却不能直接统军,这样就导致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同时,宋朝经常更换统兵将领,以防止军队中出现个人势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可谓“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宋
宋统治者为了改变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抄便是其中之一。“强干弱枝”是指将各地方军强壮之人都入选进军,进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内外相制”的目的,可以更好的对京师作出保护,也更有效袭的控制军队,从而使皇权更加稳固,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守内虚外”的国策是将宋军对外部国家的作战政策从进攻转为防守,把主要力量转向对人民的防范与镇压。这反应出北宋统治者军事方面的虚弱。zhidao
词 目 强干百弱枝
发 音 qiáng gān ruò zhī
释 义 加强树干,削弱枝叶。比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
出 处 《史记·汉兴以来诸度侯王年表序》:“而汉郡八知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道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
示 例 幕府版惟~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帮复援旌擐甲,席卷起征,金鼓响振,布众奔沮。(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权》第二十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