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成语造句
即指‘一切世间乐见’(梵Sarvaloka -priyadars/ana )之‘离车’族(梵Licchavi
)童子。又称一切众生乐见梨车童子、众生乐见比丘、乐见离来车菩萨。据大法鼓经卷下载,正源法欲灭前八十年,一切世间乐见离车童子生于南方文荼罗国大波利村善方便河边,姓迦耶梨,后出家作比丘,以四摄法摄化众生,得大法鼓经,读诵通利,遂舍先所受本不净物,先后为众百宣说大法鼓经、大乘空经、众生界如来常住大法鼓经;常击大法鼓,吹大法螺,建大法幢,尽百年之寿后,现大度神力,示般涅槃。又同经卷上载,此童子于过去鸡罗婆佛时,为一持法治化之转轮圣王,其后于灯光如来时,生为地自在王之长子,于正法欲灭时,宣扬此经,寿终生安乐国,得大神通,知住第八地。又据大方等无想经卷四涅槃健度之载,过去同姓灯佛时,在宝聚城出世之大精进龙王,即为一切众生乐见梨车童道子之前身
苾刍即比丘,本来是西域草名,梵语以喻出家的佛弟子。为受具足戒者之通称。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僧诃补罗国》:"大者谓苾刍,小者称沙弥。"
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唐僧被视为懦弱无能、不辨正邪,但唐僧是以“玄奘法师”为蓝本创作的虚拟角色,而现实中的“玄奘法师”往往比你象征中“强大”。
●一心向佛
相信看过《西游记》的朋友,一开始太宗皇帝亲自为玄奘法师授予通关文牒,并赠送了紫金钵盂和一匹白马,而现实中的“玄奘法师”根本没能得到西行取经的批准。
十三岁时陈?(玄奘的原名)通过考试变成正式学僧玄奘,玄奘周游四方,向众多大德高僧学习,渐渐闻名蜀中。
可玄奘却发现,人们平常诵读的经书,有很多都译著不全,难以理解。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大家都分歧很大。玄奘意识到,这是一个攸关信仰的重大问题。
义理不清,戒律不严,心中的敬畏便会失守,人的行为便会渐渐失去约束,是非对错的界限也会变得模糊。
直到玄奘25岁那年,天竺(印度)禅师波颇来到长安,玄奘闻之大喜,前往请教。波颇闻言合十,缓缓道:“那烂陀寺的戒贤大师,将告诉你答案。”那烂陀寺就在佛教的发源地天竺,是世界最权威的佛学圣地,所以触发了玄奘法师的西行取经计划。
玄奘曾多次上书唐太宗,请求到天竺取经。可当时边关战事正酣,管制森严,上书遭到无情拒绝。玄奘法师只好偷渡出境,在沙漠上差点被通缉,幸好有崇信佛教的官员放行,玄奘法师踏上了西行求法之路。
●西行求法
“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是时,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玄奘法师继续前行,相传在大漠中迷路的玄奘慌乱之下打翻了盛水的皮囊,救命之水荡然无存。四天五夜滴水未进的玄奘终于晕倒在沙漠中。直到被夜晚的凉风吹醒,玄奘跌跌撞撞地又起身上路。途中老马自己调了头,怎么也叫不回,玄奘跟着走了几里,居然见到了一片绿洲找到水补给。
古书记载玄奘法师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印度。
经过漫长的旅程,玄奘终于在31岁到达印度,拜在那烂陀寺百岁高僧戒贤法师门下。短短5年间,身为外国人的玄奘,便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被印度信众尊称为“三藏法师”。
玄奘在印度公开辩论,谁知整整十八天,竟没有一个人提出辩驳,到最后一天,很多人当场皈依。玄奘赢得了“大乘天”和“解脱天”两个称号。
●东归译经
虽然无数寺院都想用优厚待遇留下玄奘,但玄奘法师依旧没有忘记初心──他要将毕生所学带回大唐,解决那里人们心中长久以来的疑惑。
公元643年,44岁的玄奘带着满腹的学识和657部佛经,在印度全国上下信众的送别下,启程回归故国。
两年后玄奘终于回到了大唐的都城长安,当时唐太宗在洛阳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玄奘西行19年,归来时已届中年。幸在太宗没有追究当年偷渡之事。玄奘趁机向太宗请求回洛阳少林寺,从事翻译经书的工作。岂料太宗拒绝了,反而劝他还俗,担任高官。
不过太宗还是支持他在长安弘福寺设立译经院,招募全国以及东亚诸国的学员共同参与,让玄奘法师主持庞大的译经工程。译经讲法之余,玄奘法师还和弟子一起编撰《大唐西域记》,将他在异国的所见所闻全部记录下来。
玄奘足足用了10多年,将1335卷梵语经文全部译成汉语,影响力遍布中亚、越南、日本?
●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玄奘法师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59b9ee7ad94330相互学习的作用;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增勤法师说过“不管是从佛教文化发展史,还是从中印文化交流史、乃至世界历史看,玄奘法师都是独树一帜的人,更是中国佛教的一面旗帜。不管是在佛教界、还是在学术界,玄奘法师在世界上都是没有争议的人物。”
犍驮罗,梵名Gandha^ra, Ga^ndha^ra, Gandha -vati ,巴利名Gandha^ra, Ga^ndha^ra 。印度古国名。又作健陀罗、犍陀越、干陀越、乾陀卫、乾陀罗、揵陀、犍陀呵、健驮罗、乾陀婆那、干陀婆那或业波罗(梵Gopa^la )。意译香地、香洁、妙香、持地。位于今西北印度喀布尔河(Kabul)下游,五河流域之北。此国领域时有变迁,亚历山大东征(西元前四世纪)时,都城在布色羯逻伐底(梵Pus!kara^vati^ ),约今白夏瓦(Peshawar)东北十九点六公里之处。西元一世纪时,贵霜王朝(梵Kushan )兴起于北方,渐次扩张版图,并有喀布尔河一带。至迦腻色迦王即位时,定都布路沙布逻(梵Purus!apura ),即今之白夏瓦。王殁后,国势日衰,至寄多罗王,遂西迁薄罗城,而以其子留守东方,是即小月氏。
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此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都城名布路沙布逻,王族绝嗣,隶属迦毕试国,邑里空荒,人烟稀少。准此可知,西元八世纪时,此国已多荒废,且臣属于迦毕试国。于佛典中有关此国之记载不少,如巴利文本生(Ja^taka)、阿育王传卷三驹那罗本缘等皆记载其首府呾叉始罗城;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并举出乾陀罗国、富楼沙富罗国之名;大悲经卷二持正法品、大庄严论经卷一、卷四别出乾陀罗国、得叉尸罗城、富迦罗跋帝城之名;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卷中列举健陀罗、得叉尸罗、乾陀罗三名等。
佛教曾盛行于此国,阿育王派遣传道师至此,是为其发端。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岛史第八章、大史第十二章等,均记载阿育王即位十七年第三次结集法藏后,为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39于边地兴立佛法,乃派遣大德末阐提(巴Majjhantika )往罽宾、犍陀罗国,为人民讲说犊譬喻经(巴A^tivisopama-sutta ),使八万人获得道果,一千众出家。其后,中印度佛教分裂为上座、大众二部,此地原为上座部,尤其是说一切有部之中心,然此国僧徒又吸收大众部之学风,大乘思想亦风行。大毗婆沙论中屡见西方师、外国师之称,即指此国之学人,含有异端者之意味。另依道行般若经卷九及大毗婆沙论卷一七八载,般若经夙行于此国。至迦腻色迦王兴,保护佛教,于布路沙布逻城创建雀离浮图、迦腻色迦僧伽蓝等,前者在城东南七、八里处,由高僧法显传、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二之记载,可知其规模之宏丽,后者在雀离浮图西方,有重阁、累榭、层台、洞户,惟至玄奘西行时已成废墟,其他尚有千余伽蓝、窣堵波,然皆颓圯。于迦腻色迦王护持之下,无著、世亲、法救、胁尊者等名僧辈出,大乘佛教因此大兴。然自西元第六世纪以后,佛教失去王室之护持,后虽有突厥王一时再兴,然入第十世纪又为回教徒所迫,佛教终于绝迹。近代于此地发掘不少遗迹,颇杂有希腊美术之风格,遂成特殊之犍驮罗艺术。[希麟音义卷三、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翻译名义集卷三、慧苑音义卷下、慧超往五天竺传笺释、A. Cunningham: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 V.A. Smith: Early History of India;T. Watters: On Yuan Chwang,vol.Ⅰ]